清朝皇子爲什麼都安分守己沒有造反的?不是不想,而是根本沒條件

在中國每個朝代中都會有不安穩的皇子起兵造反之類的事情,尤其是在明朝時期更為嚴重,叔叔公然反叛奪取侄子的江山,讓人不知道說什麼。可是在清朝的歷史當中卻從未發生這樣的事情,這是為何?

清朝皇子為什麼都安分守己沒有造反的?不是不想,而是根本沒條件

在滿族入主中原後,便開始建立王權開始自己的統治,其中不少人都成為開國功臣。當時明朝的弊端被清朝所避免,為什麼明朝的皇子能夠在後期作亂國家,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手握兵財兩大權利,使得擁有很強的自主性。於是乎清朝皇族對於等級的劃分極其的重視。

當時皇帝的子嗣根據出生先後來賜予稱謂,分別是皇長子、次子、皇三子等,等到十五歲時便開始由宗人府進行封爵級。當時的爵級非常的嚴格,有多達十二個等級,其中大多數的皇子被封為貝勒。另外親王的子嗣也是由宗人府進行授爵只不過爵級會比父輩低一級,倘若沒有再立功勳的話,爵位可世襲罔替外,其餘都代降一等。

清朝皇子為什麼都安分守己沒有造反的?不是不想,而是根本沒條件

這樣一來就足以避免皇族支脈繁殖帶來的麻煩,當皇子被授爵位後往往便可以結婚生子,隨後便搬出宮廷居住。其中貝勒府中的開銷都是按照爵位進行發放。朝廷對於被分封的皇子經濟待遇是非常的好,並且還會賞賜相應的土地,供他們種植。

清朝皇子為什麼都安分守己沒有造反的?不是不想,而是根本沒條件

為能夠使得這些皇族接班人能夠接觸到社會的實際,便在康熙起都會有皇子跟隨其後,外出巡視參與到各種祭祀活動當中。雖然分封后的皇子生活待遇極高,可是手中卻再也沒有兵權和財政大權,這就使得這些皇子失去作亂的資本。儘管是這樣,依舊避免不了皇權在傳遞過程中的爭鬥。當雍正即位後便開始確立秘密建儲法,以此來規避皇子鬥爭的慘案發生。

清朝皇子為什麼都安分守己沒有造反的?不是不想,而是根本沒條件

由於皇帝這樣嚴厲的要求,使得眾多皇子非常注重自身的品行,防止觸犯禁例。這樣看來清王朝的皇子無法作亂,多虧數代皇帝所建立的體系。這當然也是清朝看到了明朝的教訓,明朝一開始朱元璋把自己的兒子分封出去,想要起到拱衛中央的作用。朱元璋萬萬沒有想到,他死後朱允炆即位之後,遠在北京的朱棣第一個跳出來反對,並且還起兵造反,把朱元璋欽定的接班人給推翻了!

加上清朝初期的三藩之亂,讓清朝的統治者意識到這些藩王的威脅,從而制定這樣的政策。所以咱們從歷史上來看,清朝的皇子、王爺們都是比較安分的,他們即便是想要造反也沒有那個條件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