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镇的叫卖声

叫卖亦称吆喝,也叫市声或货声。是一种初级的广告形式,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最早记载的叫卖恐怕是出自《韩非子·难势》里这个既卖矛又卖盾的“自相矛盾”的故事了。史载,自从西周时便有了商品交换,随着贸易的发展,形成了“行商坐贾”。而经商者求买求卖心切,必然用叫卖这种方式,尤其是那些做小生意的小商贩。所以,走街串巷叫卖的历史非常悠久。

在丰镇,那浓厚的丰镇味儿、悠长悦耳、个性十足的叫卖声由来已久,而且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仿佛成了丰镇文化的一部分。无论是在旱冰场(商城)上,还是早市、马桥街菜市场,以及大街小巷中,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开始,这种叫卖声几乎每天都不绝于耳。

丰镇的叫卖声

俗话说“卖什么吆喝什么”。在丰镇的叫卖声中往往体现出了丰镇的地方特点和产品特色,是有讲究的,有的是一个产品多个叫卖声,就像最早北山及十字街附近卖冰棍雪糕的,骑着自行车驮着一大纸箱,用棉被子捂着,推着边走边叫,“冰棍儿----雪糕”!每当听到这一声音,总喜欢情不自禁的舔舔嘴唇,偶尔缠着大人买上一根,有时候好几天听不到这吆喝声,觉得有点缺少什么似的。

丰镇的叫卖声

丰镇的叫卖声最有特色的是之前有几个卖“五香大豆”的,也是骑着自行车,和卖冰棍儿雪糕不同的是,叫卖声音有所不同,“五香”两字高亢,“大豆”两字沙哑低沉,串起来一听有一种小激动,想买。大型货物叫卖,那就是十几年前卖被套毛毯的那个人,推着平板车,整车堆满了床上用品之类的东西,叫卖的产品多,一口气能喊出十来种,“被套---床单----褥单子-----枕巾-----毛巾----毛毯子”。叫卖声中最温柔的当属在以前百货大楼附近卖针线的那个人,声音略带腼腆,每当人们经过这里时,他总会吆喝,“顶针---针线----气眼带(鞋带)“,逛街的人们站在一旁挑选中他嘴里还在吆喝着。最有感染力的吆喝声是原来北桥墩一家的莜面系列外卖,吆喝声中很是接地气,“莜面鱼鱼----莜面顿顿-----山药鱼----盐水白给”,后一句话最吸引人,估计只有丰镇人能听得懂听的明白,莜面系列又是现做现卖,“盐水白给”带回去又省事,自然乡音乡情拉近了人们的距离。

在丰镇,手艺人也在吆喝,他们大多是外地人,走街串巷,比如磨剪子戗菜刀的,收头发的,收旧家电的等,都有其自己独特的吆喝声。丰镇手艺人叫卖声中最火的是卖扫帚的,骑着自行车绑上好多扫帚,“大扫帚----小扫帚-----都是好扫帚” ,叫卖声中凸显了产品的品质,也确实如此。

丰镇的叫卖声

“掛山药----掛这个高原红红山药”这个叫卖声传遍了全市各个社区,已有多年,据说,“这个红山药”深受老百姓信任。如今,在小区里卖牛奶的人现在改变了叫卖声,从传统的吆喝声到如今吹哨子了,也是一种变迁,变化更大的是,现在的叫卖声都成了录音播放了,把自己的原音录好再用话筒播出去,大大地“省劲了”。以至于,每个角落一片喇叭声吆喝着。喇叭吆喝声最有创意的要数卖羊头的,“热呼呼的羊头,羊蹄子,吃个哇,可香了”,这一声吆喝,香遍了全丰镇。

丰镇的几十种叫卖声,一直在持续。尽管沿街穿巷的小商贩已经渐少了。随着城市步伐的加快和菜市场的健全,货声不再那么多了,这是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使然。

源于怀旧的原因,时常会想起那些曾经熟悉的叫卖声,但渐行渐远了,尽管依稀能听到几句,只是缺少了沧桑感、真实感和历史环境。但不管怎样,这些叫卖声,让不再年轻的人们在记忆中知道了从前丰镇人生活的一个侧面,也让那些怀旧的人找到了一种感觉。而听那真正或嘹亮悠扬、或低回婉转、或沙哑短促的叫卖声,再吃着那香甜可口、地道、充满风尘气的小吃,只有在梦里了。 (李淑敏 北京丰镇同乡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