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振 ‖ 唐诗的理解与误解(二)

钟振振 ‖ 唐诗的理解与误解(二)

钟振振 ‖ 唐诗的理解与误解(二)

钟振振 1950年3月生,江苏省南京市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特聘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兼任中国韵文学会会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词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美国中华楹联学会学术顾问、全球汉诗总会名誉理事等。

钟振振 ‖ 唐诗的理解与误解(二)

弹筝人

〔唐〕温庭筠

天宝年中事玉皇,曾将新曲教宁王。

钿蝉金雁皆零落,一曲伊州泪万行。

关于此诗写作原起

刘永济先生《唐人绝句精华》:“弹筝人当系唐明皇宫伎,诗语系追忆昔时而生感叹,必弹筝人自述而诗人写以韵语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5页)

按:众所周知,温庭筠是晚唐诗人。而“唐明皇宫伎”是盛唐艺人,与温庭筠时代悬隔,诗人似乎没有与她交集的可能。为了精确地说明问题,我们不妨做一番数学的演算。

“天宝”系唐玄宗年号,当公元742年至756年。为了尽可能迁就刘永济先生之说,我们对这位“弹筝人”的年龄取下限:假定她在天宝十四载(755)安氏之乱前夕方侍奉玄宗,时年仅十五岁。那么,她的生年亦当在开元二十九年(741)。

“宁王”是唐玄宗的长兄。《旧唐书》卷九五《睿宗诸子传·让皇帝宪》曰:“让皇帝宪本名成器,睿宗长子也。……开元……四年避昭成王后尊号,改名宪,封为宁王。……二十九年冬……十一月薨,时年六十三。”又,《旧唐书》卷九《玄宗纪》下曰:“开元……二十八年冬,宪寝疾。……二十九年……十一月……辛未,太尉宁王宪薨,谥为让皇帝,葬于惠陵。”开元二十八年,当公元740年;开元二十九年,当公元741年。为了尽可能迁就刘永济先生之说,我们仍然对这位“弹筝人”的年龄取下限:假定她在开元二十八年(740)冬宁王“寝疾”前夕方以“新曲”“教宁王”,时年亦仅十五岁。那么,她的生年还得向前推到开元十五年(726)。

至于温庭筠的生年,学术界则有宪宗元和七年(812,见夏承焘先生《温飞卿系年》)、德宗贞元十七年(801,见陈尚君先生《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等不同意见。这里,我们仍采用对刘永济先生说最为有利的意见,暂定温庭筠即生于801年,且尽可能对温庭筠作此诗时的年龄取上限,假定他在十五岁时就见到了这位“弹筝人”,则其时亦当为元和十年(815)。

如此算来,到元和十年(815),那“弹筝人”已满九十岁了。即便她真的这般高寿,试问,九十岁的老人,还有多大的可能性登场献艺?还有多大的可能性会被邀请了来登场献艺?倘若我们对于她生年及诗人与她邂逅之年的假定,两限皆取其中,那“弹筝人”岂不得活到一百二三十岁?

可见,此诗不可能是“弹筝人自述而诗人写以韵语”;而只能是文学虚构。也就是说,其实诗人温庭筠并没有遇到过什么“唐明皇宫伎”。中晚唐人好在诗里虚构一些安史之乱前前后后与唐玄宗、杨贵妃有关的人和事来抒发治乱兴亡的感慨,这不过是其中的一例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