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河南乡村民俗系列完结篇——农村葬礼文化实录之四 烧纸

也耕也读也采薇

2018-07-0812:27

小编按:至今天,我五年前写就的河南乡村基础民俗系列文章在自媒体平台发表完毕。四篇文章统一聚焦为乡村丧葬(葬礼)民俗,是因为个人觉得在所有乡村文化中,丧葬民俗是最富有文化内涵、最具传统基因、最能凝聚乡情的民俗活动。系列文章虽然可读性略差,有的读者阅读过程会有不适感,虽然这四天持续掉粉,但我仍然坚持更完。

死亡、埋葬,从来不应该成为禁忌话题。只有直面、正视死亡,知道死亡与人生相随相依,透过丧葬的仪式窥见自己的归宿,才会更加珍惜当下,更爱自己和身边人。丧葬是人生最后一个节日,也是人生最盛大的节日。死者通过这个节日,盖棺定论,留下一个有形的土堆和一个无形的口碑;生者通过这个节日,或从此仇恨一笔勾销风高云淡,或通过兢兢业业的丧礼来弥补自己以往的过失消除不安,达到品格升华,或睹他人视自己,矫正自己的言行。总之,葬礼对活人意义更大,所有有幸目睹葬礼的人都应该透过庄严仪式反思自己,取得平素难以获取的精神升华、寄托和安慰。“十里不同俗”,有不同观点热烈欢迎关注也耕也读也采薇交流探讨。以下为“烧纸”正文。

烧纸即烧纸钱,焚化纸钱等以敬鬼神,为故去的亲人祈福。民间烧纸钱的习俗始于汉代,宋俞文豹 《吹剑录》:“ 唐王玙传:‘ 汉以来,丧葬皆瘗钱。后世俚俗稍以纸代钱为鬼事。’……此烧纸、抛珓、焚尸、挽歌之始也。”

「原创」河南乡村民俗系列完结篇——农村葬礼文化实录之四 烧纸

我父亲在祖坟为先祖和亡故亲友烧纸

烧纸的时机,一为清明时节和“十来一”。清明节是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即为故去亲人添坟烧纸。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此时冬天远去,春意盎然,四野明净,长辈带着孩子来到田间,先到地头草地上用铁锨起几个新的圆锥形坟头,用萝头筐子装着提到坟前,依次把主坟里残破的坟头换掉,有的坟上放一个,有的放两个或更多摞起来。一般一个坟头表示该坟埋葬一人,故单坟头和双坟头为常态,三坟头不太多见,如果谁家坟头上摞起来多个坟头,基本可判定该家族为大户人家,表示埋葬的男人纳妾较多。多年前,我们村五组孝宗(音)先祖曾有人娶妾七八人,故死后埋葬一起可置坟头九个以上,这样摞起来很壮观,难度也很大。“十来一”即农历十月一号,彼时北方天气转凉,需要焚烧纸钱为老人添置寒衣,也即民谚“十来一,送寒衣”。二为家中老人故去安葬(含三天、三七、五七、百天、周年)时

。从老人咽气到入土为安,各个环节均需需要烧纸,数量约为几十合乃至上百合。今天谈下以叩礼为过程的烧纸。

「原创」河南乡村民俗系列完结篇——农村葬礼文化实录之四 烧纸

洛阳街头的烧纸

头天晚上响器班子和亲友到位后“管事” 就会安排烧纸和传灵。主管事先把响器叫到灵棚附近,再叫来负责放鞭炮的待命,吩咐要烧纸的不要远走,看里外殿四位“陪礼”的及“谢礼”的孝子也准备好了,就会吆喝声“烧纸开始!”,烧纸就正式开始了。

第一个上场的是长子,长子一般行大礼,比如32叩礼,每次磕头即为一礼。烧纸者先走到灵棚外面向堂屋灵位的位置,半转身向响器班子作揖为礼,响器班子吹奏起哀乐,鞭炮同时响起。烧纸者转回身子面向灵位作揖,首先在第一排草垫子上缓慢跪下,徐徐磕四个头,慢慢起身,再作揖一次后缓步向前,按所烧礼数在第二或第三排草垫子前停下作揖磕头。第三排在外殿供桌前,烧纸时要从右侧“陪礼”的手中接过香,在半空中划一弧线后递给另一侧“陪礼”者,再从右侧“陪礼”手中接过酒杯,划弧线浇在地上,将空杯交给左侧“陪礼”,站起身拿起供桌上的筷子,先擦拭下筷子,再在供果上作叨菜状,之后作揖。若为内亲就缓步进内殿(外亲仅在外殿烧纸),先作揖,依次递香敬酒,最后接过纸钱在老盆里点燃,俯下身子哭灵,这时“陪礼”的会及时拉起烧纸哭灵的人。烧纸者从内殿出来,经过摇钱树时停下,向摇钱树作揖后摇摇,摇后再作揖,慢慢返回到第一排垫子前,依次作揖磕头作揖,这一圈下来即为九叩礼,若再多礼,重复上述过程即可。礼毕后“管事”会说声“谢孝子”,烧纸者上前一步面朝旁侧“跪礼”的孝子作揖,孝子陪磕头,“管事”继续说“再谢谢”,烧纸者面朝供桌前“陪礼”作揖,两位“陪礼”作揖还礼,“管事”再说“再谢谢”,烧纸者回身向“响器”作揖致谢,响器停止演奏。至此,一个烧纸过程完成。

烧纸过程中注意的问题,一是烧纸者要按规矩行礼,心中有数,不慌不忙,脚步要缓,徐徐而动。慌里慌张左右乱窜会被人笑话,实在不会可事先声明并请“陪礼”的有经验者领路。二是陪跪“谢礼”的孝子要眼观六路,随时注意烧纸者的举动,无论内殿外殿,无论烧纸者作揖还是磕头,“谢礼”的孝子总是磕头致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