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凿壁偷光的儿童,最后怎么样了?

京式爱国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上学的时候学过一个成语叫做凿壁偷光,讲的是匡衡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但他很好学,晚上偷偷给墙壁凿了个窟窿,借着领居家透过来的光看书学习,

那么后来他怎么样了呢?

勤奋的匡衡之后为了能够读更多的书,就到当地的大户人家打工,并且分文不取,但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能阅读更多的书。

主人家听到了非常感动,就把家里所有的书都借给他看,经过日积月累的苦读,匡衡终于学有所成,成为乡里有名的文人。

他对《诗经》的见解很独到,当时的人都说,只要听匡衡解读诗经,就感到心情畅快无比,根本停不下来。

后来匡衡找机会给汉元帝进谏,引用《诗经》的内容,劝他少建宫殿,提倡节俭作风,弘扬礼义教化,汉元帝听了以后十分感动,表示非常欣赏匡衡,并把他任命为光禄大夫。

此后,匡衡还是以诗经为依据,经常上书表达自己对皇帝的看法,很多主张都获得了汉元帝和汉成帝的支持,官职也是步步高升。

公元前36年时,匡衡甚至被任命为宰相,获得封地。凭着自己的努力,匡衡成为了我们国家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看来勤奋读书能改变命运不假,努力是一定会有所收获的,但是凿邻居家墙壁这样的做法还是不提倡了,这不但会侵犯邻居的隐私,万一看到什么让人脸红的事,也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啊!


爱问爱答


历史上那个凿壁借光的儿童是西汉时候匡衡。他通过刻苦读书,成了西汉时期有名经学家,并通过考试当上了政府官员,御使大夫,汉元帝时的丞相,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国家总理。

下面我具体谈一下西汉匡衡凿壁借光,勤学读书的励志故事。

匡衡家里世代农民,家里很穷,匡衡幼时无钱上私塾读书。匡衡家里一个亲戚会识字,于是教匡衡识字,学习识字后,由于古代书很贵,穷人根本买不起,为了读书,少年时期匡衡想出一个办法,替有钱人家打工,不要工钱,只借他书看,因此匡衡读了不少书。


但是,由于白天干农活,只有晚上才有功夫看书,由于家里穷,买不起灯油,匡衡只好在月光下苦读书,但是无月光时,无法读书,一天无法读书时,匡衡看见邻居有一束光从墙蓬射入他的房间,于是匡衡用小刀从土墙上开了一个小洞,邻居家灯光射过来了,匡衡在灯光下看书,这就是匡衡凿壁借光励志读书的故事。

匡衡长大后,拜有名的学问家学习诗经,成了当时有名经学家,后考入西汉政府做官,在汉元帝时他是御使大夫,后为丞相,很有作为。

西汉匡衡从一个贫穷农民儿子,幼时励志读书,凿壁借光灯下用心读书,最后做了朝廷丞相,他后来成为穷人孩子奋斗的榜样。


蔡哥谈


小时候,凿壁偷光、孔融让梨和闻鸡起舞一直我们小学的三大经典。特别是凿壁偷光更是作为刻苦学习的榜样代代学习。那那个凿壁偷光的小男孩最后怎么样了呢。



凿壁偷光故事的主角叫匡衡。西汉人。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使他名闻天下的凿壁偷光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时候。他苦读的精神的确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

匡衡后来从政,但起初他的仕途并不平坦。匡衡参加九次考试,才中了当时的丙科(官职考试最后一等),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但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重,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

元帝即位后,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这时,京城长安一带发生日蚀、地震等灾变,匡衡乘机上书,引用《诗经》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劝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然后再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匡衡的奏书得到元帝的赞赏,匡衡因此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在后几年里,汉元帝十分喜好儒术文辞,对匡衡的才学十分赞赏,因此任匡衡为御史大夫。后来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又代为丞相,封乐安侯,总理全国政务。

元帝后期,朝政较为混乱。宦官石显趁元帝生病,结党营私,扰乱朝政,大儒萧望之被石显逼得自尽。公元前33年,元帝病死,刘骜即位,为汉成帝。匡衡见石显在元帝病重期间,迫害了很多人。成帝一上台,匡衡就列出石显过往罪证。成帝看后,将石显免官,他的党羽也都受了惩罚。到这里,我们终于看到一个刻苦读书,最终成就大事业,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励志榜样。

但是后来匡衡被罢官,此时的匡衡出了点事情。元帝封他为安乐侯时,封地本来只有三十一万亩。但匡衡利用郡图出错,非法扩占了四万多亩,且没告之任何人。朝中对匡衡不满的人,以匡衡扩大国界为由,告到成帝那里。成帝派人去查,果真如此,将匡衡贬为庶民。成为庶民的匡衡回到家乡,十分难过,没过几年,就病死了。

匡衡儿时凿壁偷光的故事,鼓舞了很多人,却不想他会以这样的方式收尾。但总体来说还是瑕不掩瑜的。


朱铁平


匡衡是我们打小就非常熟悉的历史人物,他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传千古,下面掌心就简述其一生。

儒学大家,经学泰斗

西汉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匡衡小时家境不好,上不起学,但他特别喜欢读书,因为白天要帮助父母干农活,只有晚上能读书。由于家里点不起灯,他于是在墙上凿了个小孔,把邻居家的烛光引过来,借光读书。那个时候书箱是非常宝贵的,像匡衡这样的贫苦之家买不起书供他来读,于是匡衡专找乡里有藏书富户人家帮工,不要报酬,只要求能借东家的藏书来读就行,就这样,通过勤学苦读,匡衡最终成了西方著名的儒学大师,经学泰斗,当时儒学界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的说法。

学优入仕,位及人臣

学而优则仕,这样有儒学大师,肯定得货与帝王家。当时西汉武帝提倡“独尊儒术”后,专门规定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这为匡衡这样的寒门进入官场,开启了一条通道。匡衡通过考试九次考试,中得丙科,被录用为太原郡文学卒史这个小官,后因其经学方面的造诣名声很大,被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赏识,为太子舍人,专门留在身边学习经学。元帝即位后,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因匡衡提出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提倡经学治国,非常契合元帝儒术治国的理念,得到元帝的赞赏,很快又被升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御史大夫,经常出入在元帝左右,很是风光。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匡衡被提拔为丞相,封乐安侯,总理全国政务,位及人臣,登上人生巅峰。

得意忘形,未得善终

匡衡封乐安侯时,按照汉制标准,享受食邑六百户,封地3100顷的采邑待遇,封地中的租税都归匡衡享用。这对于穷孩子出身的匡衡来说,应该是笔巨大的财富,人生至此,夫复何求?但匡衡却彻底迷失了自己,在丈量分封的土地时,多圈出了400顷封地多圈了三万亩,当下属向匡衡报告这件事后,匡衡没当回事,来了个将错就错全部笑纳了,《汉书》记载匡衡派仆人到这块地上收谷达千余石。汉元帝在位时,对他很欣赏,因此虽有人弹劾,但也未追究。但纸终究包不住火,成帝时,司隶校尉骏等告其"专地盗土"(指扩大国界),匡衡最终被撤职查办,贬回东海郡承县(今山东枣庄)老家为平民,又回到人生的起点,据传其被贬后,过得非常落魄,死后未见经传。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关注点评。


掌心读历史


历史总会告诉你一半真相,却不告诉你另一半真相。比如凿壁偷光的匡衡,确实很刻苦,但是似乎考试并不大行。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匡衡,是西汉时期的人物。我们所知道的,是他由于家境贫寒,晚上点不起灯,就只好拿锥子凿穿土墙,借着隔壁人家的灯光来读书。

很让人费解的是,按照古代的照明能力,除非在匡衡凿壁的地方人家正好摆着一盏灯,不然想靠那点光线看清楚竹简上面的字是非常困难的。而事实上,尽管匡衡在当地有着“

即说诗,匡衡来,匡说诗,解人颐”的《诗经》权威的身份,却在博士考试中八次折戟,第九次才勉强考中最末等的丙科而已。

不过匡衡有一点优势,就是他的名气被太子、后来的汉元帝知晓了,太子继位以后,匡衡随即走上了狂飙突进的仕途,很快就把提拔为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丞相去世后又成了丞相。

成为丞相以后,匡衡铲除了宦官石显等奸臣,但他自己也不是什么好人,打击异己毫不手软,最后被汉元帝扫地出门。不久以后,他兼并土地的案底被人揭发,最后削为平民。他来自于尘土,最后也终究归于尘土。



青言论史


凿壁偷光讲的是匡衡的故事,出自《西京杂记》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匡衡,西汉人,当官最高做到了丞相,并且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但最终因贪污结尾

因为匡衡自幼勤奋好学,对《诗经》的理解十分透彻,得到了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奭青睐

后来刘奭继位为汉元帝后,恰好长安多地发生日蚀现象,匡衡便引用《诗经》内容上书元帝要遵上行下效之理,得到元帝重视,便被任命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不久之后,丞相韦玄病逝,于是元帝便任命匡衡为丞相,封安乐候

被封为安乐候后,匡衡便享有31万亩土地,但匡衡利用地图的错误,非法多占有了4万亩土地

在元帝病逝后,成帝继位,而此时的匡衡又刚好于同僚之间交恶,因此同僚便上书成帝弹劾匡衡“专地盗土”,被成帝贬为庶人,最终病死家乡


五葉談


匡衡,家贫,年少当过雇工,极其擅长引经据典,尤其擅长说《诗经》,也因此倍受推崇,最终官至丞相



元帝后期,宦官石显专政,任意增加赋税,导致民不聊生,但是赖于元帝的宠信,没有人敢惹他,成帝登基之后,匡衡死劾石显,将其拔除

当然了,一般位极人臣的人大多不得全身而退,不久后他就被弹劾回家,因病去世

其实我们所学典故的主人公,只要是取材于历史,大多数人都是有着不小的成就的,上下五千年,没有闪耀一时是很难在出现在我们的书上的,无论是匡衡 ,还是头悬梁的苏秦,锥刺股的孙敬,夭折的天才我们是不会听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