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夜讀」牛雜配上蘿蔔,真是湯湯水水都叫個鮮啊

點擊收聽

牛雜的原料是牛肚、牛腸、牛百頁、牛肝、牛腰等。這些下水料在“識飲識食”的粵人眼裡卻是滿心、補血、明目的“心肝寶貝”。

把動物內臟“下水”料變為美食,是我們的傳統。

1896年洋務大臣李鴻章訪問美國,聽到十九響禮炮,受到美國總統克利夫蘭的隆重接待,受寵若驚之餘,他回報一桌中國宴,以謝總統的盛情。席間,有一道菜讓總統讚不絕口,總統問:“這是什麼菜?"李鴻章答;“炒雜碎也。”

“炒雜碎”自始身價百倍,譽滿美國,它的洋名“Chop Suey”被掛在餐館的霓虹燈上。

廣州牛雜有別於北方爆肚兒和炒雜碎,不但有牛肚、牛腸、牛百頁、牛肝、牛肺、牛腰、牛腎、牛血,還有不屬於牛雜陣營的牛膀,而且一開始就跟蘿蔔搭配,從不分離,海枯石爛酸的姻緣。創造這種搭配的,是個回族廚師。

清光緒年間,這位回族師傳在光塔寺附近開店,用牛雜、蘿蔔加上花椒、八角等五種香料調和的醬汁燜素,直至蘿蔔吸入牛雜的肉香,牛雜滲透了蘿蔔的清甜為止。

一煲靚牛雜的最大秘技在於湯汁的調配。一碗靚湯汁,可以讓人三天不知肉味,這才叫以汁取勝。湯汁配方是“江湖秘笈”,也是師傅們的命根,輕易不外傳。

「小麦夜读」牛杂配上萝卜,真是汤汤水水都叫个鲜啊

重慶火鍋湯裡有牛骨湯、煉牛油、豆母、豆瓣醬、辣椒麵、花椒麵、薑末、豆豉、鹽、醬油、香油、胡椒、冰糖、料酒、蔥、蒜等。

而在廣州有60多年曆史,原位於中山四路城隍廟口的“蘇記牛雜”第N代傳入霍師傅卻說:“我們已經不用香料和藥材,而用七八種醬料混合調製。”即便你猜得出醬料,也猜不出比例一個冬天的雨夜,我在西關一間門面只有一米多寬的樓梯底熟食店旁,看到一對買牛雜的戀人。

他們站在牛雜檔前,看師傅夾起一根腸子,拿起大剪刀“嚓凜嚓”幾下,腸子一律斜切口,塊塊大小均勻。看是吃的前奏,牛雜要煮好再剪而非切碎再煮,師傅邊剪邊說。

男孩打著傘,一手圈著女孩,女孩舉著一碗牛雜蘿蔔,用長竹籤戳了一塊塞進男孩嘴裡,再戳一塊放入自己口中,樂得眉眼彎彎。他們邊走邊吃,輕言悄語,卿卿我我,消失在夜色中。

這是我見過的最溫馨的雨景,它與牛雜的醇香留在我記憶的舌尖。

在家制作牛雜的要訣是選料要絕對的新鮮。牛肚內壁有無數皺褶,還有蜂窩狀組織,需用芡粉和鹽輪番搓洗;洗淨後與菱塊、蔥結一起,冷水入鍋煮一會兒,再用冷水沖洗。

至此,牛雜的羶臊異味才可盡去。由於牛雜太難清潔,多數人在家只做牛腩蘿蔔,湯汁的炮製方式一樣。

要做牛腩蘿蔔,首先要明確,是以吃肉為主還是以喝湯為主。

牛腩是牛的胸腹部薄肉,分坑腩和白腩。位於前胸處,瘦肉居多,肉味香濃的,是坑腩;位於腹部,瘦肉較少,帶筋帶油脂,是白腩。白腩熬成湯時,肉質容易入味,口感爽滑不韌,有軟膠質,湯汁則一般;坑腩因瘦肉多,熬成湯時湯味鮮濃,肉則比較粗糙。

如果以吃肉為主,到肉菜市場牛肉檔時要跟小販說明,買牛白腩;如果以喝湯為主,吃肉為次,則挑牛坑腩。蘿蔔的分量相當於牛腩的三分之二,不能太多,否則會奪味。

配料有八角、花椒、沙姜、甘草、香葉、草果、茴香、桂皮、陳皮、羅漢果,比例要依各人的口味習慣,自己摸索。

「小麦夜读」牛杂配上萝卜,真是汤汤水水都叫个鲜啊

先用沸水煮牛腩10分鐘,撈出衝冷水,在水中用力揉搓,將肉源和血水衝去。切件,熱鍋,不放油,將牛腩炒至幹身。另用一煲,冷水放入蘿蔔(以免苦味),煮熟,起蘿蔔,待用。然後再次起鍋,下油,姜、蒜頭爆炒,下八角、花椒、沙姜,再倒入適才炒幹身的牛腩急炒,加入煮過瀝水的蘿蔔,濺入米酒,加紅糖、冰糖,倒入幾大碗清水,要浸過牛腩和蘿蔔。

大火燒開後,放入甘草、香葉、草果、茼香、桂皮、陳皮、羅漢果,加生抽和老抽,改用文火慢慢熬燜,以保障牛雜爽滑,吃起來既有筋道又不硌牙。熬燜10分鐘,停火,等一會兒再蒸燜10分鐘,如此反覆兩三次,至牛腩綿軟,最後放鹽。吃的時候,把裡面的配料渣子夾出來,撇去表面浮油。

多做多試,每位主婦都可能擁有一部“江湖秘笈”。

如果你喜歡小麥,請點個贊哦,你的喜歡是我的動力。

原題《牛雜蘿蔔,快意恩仇》摘自《此味只應天上有》

鍾潔玲,筆名丁河月、粒粒香,雙棲人:專欄寫手,文藝編輯。天生一張饞嘴,指望美食濟世。多年來,在《深圳晚報》《深圳商報》《法制晚報》《新華書目報》《天津日報》《瀋陽晚報》等報刊,開設 “食有八九”“結廬人間”“舞文弄墨”“流水席”等專欄,十隻鍋三隻蓋,哪裡催租逼債,就在哪裡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