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希特勒在最后关头为什么不选择逃走?

宇泽历史


在历史电影《帝国的毁灭》中,希特勒面对着那些劝他逃出柏林的高官们说过这样的话:

“我不会逃跑,就算逃跑也终究不过是在荒野中死去或被俘虏,我要坚守柏林!”。

这句话其实就说明了希特勒不逃跑的直接原因——逃跑并没有什么意义。

到1945年5月的时候,无论是同盟国还是轴心国,哪怕是最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也看出了战争的走向:同盟国必胜,轴心国必败。

希特勒的死,根本不取决于柏林战役的胜败。苏军兵临柏林城下,就已经标志着纳粹帝国的彻底崩溃。

在柏林战役发生时,德军已经完全是强弩之末,而且实力已经消耗殆尽。柏林战役中,德军集结了八十万人,这已经是当时德国能够集结在柏林城下的所有军队了。但苏军集结了超过250万人!实力三倍于德军,又掌握有绝对制空权。而且苏军的士气高昂,军队多为百战之师,而德国很多部队由于减员严重,都是临时征调的普通百姓组成的。

除此之外,苏联还有源源不断的后方补给,整个苏联都在尽全力支援柏林战役。在柏林之外一百多公里还有盟军部队随时可以支援柏林。而德国的弹药补给等完全依靠储备,最后阶段几乎弹尽粮绝,柏林外围的德军集团全部被盟军分割包围或者打援,无法支援柏林。



除了实力的巨大差距之外,希特勒的个人战术指挥也很有问题。希特勒可以说在战略上尚有可取之处,但战术指挥的确糟糕。他完全不支持“敌进我退,敌疲我打”的运动战,讲究死打硬拼,让部队过分消耗。即使在柏林战役中,希特勒还命令已经精疲力竭的第九集团军支援柏林,在得知第九集团军已经丧失战斗力之后才彻底丧失希望。

希特勒知道自己的战争必败,自己早晚要死。而且一旦他被俘虏,等待他的必然是无尽的羞辱与严厉的审判。与其狼狈的被捉住或被打死,不如自己选择一个“体面”的死法。

而且在希特勒死后,纳粹迅速结束了战争。这场战争完全是希特勒自己在驱动。日本投降之时,天皇尚且可以免于审判,但德国投降的话希特勒绝不会免于审判,这是希特勒自己明确知道的,何况他这样一个极端主义者,对“懦夫”如此鄙视,又怎么会投降呢?

这里说一句,对于法西斯的同情,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接受的。纳粹帝国是人类历史上最邪恶的政权,是全人类的敌人,希特勒是恶魔,他死有余辜。

《帝国的毁灭》极为贴近史实的讲述了纳粹帝国最后的两个星期,很值得一看哦!


小约翰


很多答案都做了比较详细的解释,提出了很多具体的原因。我想从根本的原因来谈一下:

根本原因是:二战与以往人类历史上的所有战争都不同,二战是一场彻底的现代战争。

怎么理解“现代战争”呢?很多人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武器、战术等现代科技,比如,在30年代的西班牙内战中曾真正首次出现了空中格斗;如一战中高速机枪的应用;如二战时出现的新武器、坦克“闪电战”等。

但是,我所说的现代战争并不单纯指这些物质性的因素,明清时的中国使用红衣大炮对抗弓箭骑兵的战争,并不是现代战争呀。现代战争要从观念、理念上去定义。

现代战争,意味着战争是一种罪恶,蓄意发动战争的人是战犯,是需要被审判的。

在前现代的战争中,皇帝、国王打输了,可以选择逃走,大不了从头再来嘛,卷土重来未可知;也可以选择不走,在欧洲,打败自己的人和自己都是贵族,有的还是亲戚,即使不走,过几年也会被放回去;或者是因为有气节在,宁死不屈,宁死不走,这也是一种行为模式。

但古代的战争,是没有“战犯”这种概念的。

只有到了二战,随着法学的深入,这种新的战争观念就出现了。希特勒很清楚的知道,如果逃走了,终究也会被其他国家所遣送,如果投降,那么一定会上审判席,并且最终也会被判死刑。所以,他是逃无可逃的。

不妨看一下伪满洲国和汪伪政权,就是很好的例子。伪满洲国灭亡,溥仪一开始也想流亡日本来着,后来日本投降,他就很清楚的知道,去了日本也会被引渡,干脆就留下来了,最后被苏军俘虏;

汪伪政权里,汪精卫死后,继任的陈公博刚当上伪政权一把手没多久,日本投降了,他就逃到日本去。逃了又怎么样,还不是被引渡回来,审判,判处死刑。

所以,希特勒不逃走是无奈之选择。当然,这其中确实也有他自己的尊严等因素。

最后讲一个小八卦:

当年俄国女皇伊丽莎白一直打到柏林,德国普鲁士国王,也就是著名的腓特烈大都要自杀了,结果,伊丽莎白突然驾崩,继任的沙皇彼得三世本来就是德国人,更是腓特烈的粉丝,不仅撤军,还把抢到的地盘还给了普鲁士,更与普鲁士结盟。这段历史被德国人叫做:“勃兰登堡王室奇迹”。

希特勒在濒临绝境的时候,也盼望着奇迹降临。

奇迹确实降临了,罗斯福突然死了。

但可惜,杜鲁门不是彼得三世。

罗斯福死后不到20天,希特勒自杀。


danyboy


希特勒没有选择逃出柏林有3个原因:

其一、元首的不服气心里在作祟:

希特勒见识到“斯大林格勒”挡住闪电战的奇迹之后,对苏联的顽强精神五体投地然而对比之下德军这种绝不后退一步的精神明显不足,在很多战线上希特勒都将德军的阵地比喻成斯大林格勒,比如诺曼底背后的“法莱斯”包围圈就被戈培尔的宣传机构吹成是德国的人的“斯大林格勒”,结果这个金池永固的阻击点不到3个周就被盟军全歼了。

之后当莫德尔元帅退回到“鲁尔”工业区之时,希特勒亲自下令鲁尔是德国的斯大林格勒,德军不准后退一步坚持阻挡住美英联军,结果不到一个月鲁尔守军投降。类似的事情又多次发生在东线苏德战场、南线意大利战场和北非突尼斯战场,元首对将军们不能坚守到最后以身殉国的苟且偷生行为极度不齿,他想在柏林给保罗斯、阿尼姆、曼施坦因、施坦因纳等人做出英雄版的示范因此没有离开。

其二、离开固若金汤的柏林有被俘的危险:

当时的柏林四周都被盟军间接威胁,凯特尔元帅的救援军队被迫沿着易北河向丹麦方向退却并最终在最北端的赫尔施泰因站住脚,这个重兵集团与元首大本营柏林相隔500公里以上,在没有制空权和大规模装甲部队掩护的情况下贸然突围简直就是加速死亡;往南取道捷克首都布拉格前往巴伐利亚也同样危险,因为苏军陈兵西里西亚只要翻过边界就能攻占布拉格,元首很有可能还没到达巴伐利亚就被苏军俘虏了,何况那里还是苏联伪军“弗拉索夫”的基地保不准会拿自己去寻求苏军原谅呢!

其三、元首逃走有可能导致德军哗变快速向盟国投降就像一战那样,而自己也不会有威廉二世的好运:

元首一直在强调坚守阵地到最后一个人,他坚持奉行德国军队打到哪里就应该坚守在哪里,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无数本可以反败为胜、扭转战局的战役都以惨败收场,陆军军官团早已经对希特勒恨之入骨各种政变和暗杀层出不穷,因此一旦希特勒自己选择放弃柏林跑路很难给死守柏林的官兵一个满意的交代,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坚守在柏林期待奇迹发生之外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同样是首都即将陷落,远东的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以及自己的富人宋美龄就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它们在接受法国著名媒体《画报》的记者采访时还义正言辞的表示要与首都一起抗击侵略者,并鼓励个个防线上的官兵全力以赴保卫南京,但是说完这些话的当天就乘坐自己的专机飞离了南京机场,法国记者用充满鄙视的语言在欧洲报到了这一消息,民国国际形象一落千丈。希特勒和蒋介石孰优孰劣!作为看官你有什么看法呢?


兵器世界


斯佩尔在回忆录中明确指出,所有关于希特勒成功逃到南美的文章,都是不折不扣的废话和臆想。除了不可能秘密策划和实施那么长距离、那么大规模的逃亡,希特勒的骄傲和他的身体状况,也不允许这样的逃亡。

1944年7月的暗杀事件,施陶芬贝格的炸弹虽然只令希特勒受了轻伤,但身体状况本就不好的他,更加每况愈下。到1944年底,他几乎已是通宵不能入睡,不能长时间站立和走路,精神上也有时清醒有时糊涂了。

希特勒在最后的日子里常常出现幻觉。他以为德国的秘密武器研究还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而对苏联人一击就可致命的武器马上就会试验成功。他把德国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这些秘密武器身上。何况,他一直把自己当作救世主,当作尼禄一样的英雄与武士。

尼禄式的英雄是不能像贼或者老鼠一样,白天躲在谷仓里、牛棚羊圈里,晚上才出来避开人群星夜赶路。直到死之前,他都认为自己依然是德国军人的领袖和榜样。在他的感召下,纳粹士兵会更加有勇气地与盟军作战并拯救德国。

1945年4月26日,希特勒的忠实信徒、纳粹功勋女飞行员汉娜·瑞奇和格莱姆,驾驶一架侦察机飞到柏林,降落在勃兰登堡门前。俩人一见到希特勒,就急切地请求他和他们一起飞离柏林。希特勒问她,离开柏林,又能到哪里去呢?

希特勒还对她说,没有比柏林的地堡更安全的地方了。4月28日,希特勒宣布解除戈林空军司令的职务,任命格莱姆接替戈林。他给了汉娜和格莱姆每人一瓶毒药水,命令他们离开地堡,召集剩余的力量,为纳粹德国进行最后的战斗。

正如希特勒所说,驾机离开柏林的汉娜和格莱姆也无处可去,只得飞到邓尼茨的司令部。汉娜随司令部其他人一起向盟军投降,而纳粹最后的空军司令格莱姆在留下一句“我是空军司令员,但已无空军”后,吞氰化钾自杀。

1970年,纳粹德国装备部长和帝国时期的主要经济领导人阿尔伯特·斯佩尔,出版了一本回忆录,其中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希特勒最后时光的细节。斯佩尔在希特勒自杀前两天才离开元首地堡,并和他有过长谈,是最后几个见到希特勒的纳粹高官之一。


世界真的很大


德国要么成为世界强国,要么不复存在!(希特勒)

1945年4月12号,美国总统罗斯福逝世的消息传到柏林,这给了已退至绝境的希特勒一丝不切实际的慰藉:战争也许还会出现转机!

图为一战时期的希特勒(右一)

八天后,希特勒在被废墟包围起来的国会大厦里迎来了自己五十六岁的生日。他原本期盼着在生日这一天能有一些好消息,比如德军掀起了反攻大潮!但苏联人愈发清晰地枪炮声让希特勒恍然大悟:第三帝国行将结束!

他站在地堡狭小冰冷的房间里,冲着那些垂头丧气地德国将军们咆哮:"帝国的武装部队抛弃了我!你们都是一群草包……德国没有完成我交给日耳曼民族的任务!一切都完了!"图为希特勒生前最后一张照片,位于国会大厦门前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坏消息接踵而至: 苏军完全包围柏林、墨索里尼遭枪决……彼时,希特勒身边的纳粹党卫队帝国长官希姆莱提议与同盟国进行谈判,以期换得苟延残喘的机会,但希特勒拒绝了这一请求。

注:希特勒虽然拒绝同西方谈判,但希姆莱为了自己的前途,暗中多次与同盟国进行交涉,并通过释放犹太人的举动示好。

4月28日夜,希特勒与情人爱娃在国会大厦的地堡里举行了一场简单的婚礼,正式结为夫妻。两天后的4月30号下午3点30分,希特勒饮弹自尽,妻子爱娃服毒身亡!

图为希特勒与妻子爱娃

许多人在回首这段历史的时候,不禁心生疑问:希特勒为何没有逃走?或许我们可以从希特勒濒临绝境时的一句话里得到一些启发: "战败时,我将留在这里(柏林),时间一到,我就会用手枪结束自己的生命!"

没错,偏执的希特勒将自己和德意志第三帝国视为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在他加入德国工人党(即纳粹)那一刻开始,他就已经做好了为自己的政治抱负牺牲一切的准备!图为希特勒检阅德国部队

希特勒一生无儿无女、一生都未结婚(与爱娃的婚姻只是行将就木前的形式),而且自从他登上德国总理的位置后,也有意的开始疏远自己所剩无几的亲人。

从这种种迹象我们都能看出,希特勒下定决心要建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帝国,而他就是帝国建筑上承重的巨石,无论未来帝国辉煌或倒塌,他与帝国同在!就像美国学者约翰-托兰所言:希特勒也许是继亚历山大、凯撒、拿破仑这些征服者之后的最后一人……

我是军武最前哨!


军武最前哨


感谢悟空问答提供这么优质的一个问答学习平台,让我们有机会在此互相交流学习!

原创人物专栏《参考人物》签约作者YHL为您作答!


首先题主的问题有点先入为主不胜恰当,《参考人物》专栏作为一个人物类专栏,我们参与和研究果很多历史的当代的人物,我们都是从事件的真实性和参考价值出发去做考究,所以问希特勒在最后关头为什么不逃走,这个句子至少是不严谨的,《参考人物》也曾写过希特勒,其中的我们就考究出了很多希特勒没有死,可能逃跑的材料,下面我们一一探究。


1945年苏军攻入德国柏林,慷慨激昂的苏军都想着能够生擒这位德意志的帝国元首留名青史,然而攻入总理府后被告知,躺在地上的一堆灰烬就是希特勒,而后来苏军军官也还原了现场,正式通告希特勒于1945年4月30日自杀后被下属焚烧。


作为第三帝国的超级元首、纳粹党魁、宇宙第一的杀人恶魔,就这样轻易的死了似乎很难说服众人,至少从心理上人们更希望他活着,于是乎,出现了各种关于希特勒活着的版本,下面我就一一列出来供大家探讨!


说法一:1945年希特雷的私人牙医曾在尸检的灰烬中找到了他曾经给希特勒装的两颗金牙,这一说法也证实了希特勒是死于自杀后被焚,然而,在1972年他在同德国作家马泽尔的谈话中推翻了这个说法。

说法二:阿根廷作家、档案学家阿贝尔巴斯迪在他的著作《希特勒在阿根廷》中却写到,希特勒在1945年花了一大笔(至少等价于数百亿美金)黄金赎回了性命,带着情妇埃娃布劳恩和那条爱犬成功从柏林逃走,并在阿根廷隐姓埋名多年,直到1964年75岁时才去世。

说法三:去年有一位阿根廷129岁的老头突然对外宣布说自己其实就是纳粹前领袖阿道夫.希特勒,他还公布了过去七十年自己的潇洒生活,并进一步解释以色列情报和特殊使命局,在2016年正式放弃了追杀纳粹战争罪犯余孽的政策,这才站出来公布自己的身份。

说法四:英国《每日邮报》2014年01月25日报道,巴西马托格罗索州首府库亚巴市新闻系研究生西莫尼雷内格雷罗迪亚斯在新书《希特勒在巴西:他的生与死》中挑战传统观点,认为希特勒没有于1945年4月20日自杀在柏林地堡中,希特勒实际上假死逃生,其逃到马托格罗索州的一个村子化名生活,最后于1984年在巴西与玻利维亚边境小村去世,终年95岁。


以上四种也是目前最主流的几种说法之一,但是笔者认为,希特勒应该是死于自杀,对于这样一位独裁者和战争凶徒,应该是孤傲的,在眼看第三帝国陨灭的时刻,他的精神也随着消亡,选择自杀,或许是他最好的选择!


思考67646606


希特勒在最后关头,不仅没有逃走,还与情人爱娃于1945年4月28日夜在国会大厦的地堡里举行了一场简单而匪夷所思的婚礼,正式结为夫妻。可见,他在做最后的安排,自知死罪难免,被世界公审不如自己解决。

“性格即命运”,如此级别的战争狂人,杀人狂魔,且搞出什么第三帝国,纳粹主义的精神可以说已经深入骨髓,“生死”也服务于他的“精神”了。他要做真正的德意志军人。

再就是,他已经无路可逃啦!当时德军唯一还未被占领的就是北方的汉堡以北地区、丹麦和挪威,虽然残余了四、五十万军队,但是战备物资已经供不上了,他们的武器弹药仅能维持很短的抵抗时间。元帅困兽犹斗,还能保持一点军队的严整和士气。

爱娃

但是,毕竟大势已去。4月30号下午3点30分,希特勒饮弹自尽,妻子爱娃服毒随同一道身亡。


老照片


希特勒是骄傲的。

当带领德国称霸世界的希望破灭,而曾经又距离那个希望只一步之遥,所以他自无生存下去的愿望。

其次,希特勒最终是理智的。

他必定对各种情况做出分析,最终判断,失去第三帝国的自己,即便逃离德国,隐藏在南美又怎么样?

改名换姓,甚至整容,最终似老鼠一样生活在阴影之下,不是曾经令整个世界颤栗的德国元首应该选择的余生。

还不要说美苏都会不遗余力追捕,倘若被俘似丧家犬一样被审讯,被公开展览,那是他绝不可能期望的结局。


四川達州


希特勒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永不屈服,永不投降”,他一直在说这句话,他也一直在这样做。对于象征着德国的首都柏林而言,他不会抛弃柏林,不会抛弃德国。而对于希特勒的自杀而言,其实早在其最信任的元帅莫德尔在鲁尔工业区自杀时,希特勒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曾说:“如果莫德尔做的到,那我也可以”。可见希特勒早就做好了同他的纳粹德国一起灭亡的准备。


同时希特勒一直自诩为是一名德意志军人,而他总是要求前线部队进行死守,严禁任何撤退行动。而到了柏林即将陷落之际,希特勒作为一名军人,也要尽到他之前所要求其他人那样的职责,即抵抗到死。

即使希特勒选择逃跑,他又能逃跑到哪去呢?当时德军唯一还未被占领的就是北方的汉堡以北地区,再往北就是丹麦和挪威,随然德军在这里还拥有40至50万军队,但是他们已经失去了所有的军事工业,他们的武器弹药仅能维持很短的抵抗时间,最多也只是争取十几天的时间而已。


而且希特勒经常将自己视为德意志民族的化身,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德军,代表着德意志民族,所以他不可能最最后的时刻,为了多活几天而逃离德国,跑去丹麦或者挪威,无论如何都不可能。

所以在盟军踏上德国国土的那一刻起,希特勒就准备好了同他的纳粹一起灭亡的准备,在他的眼里,德国已经灭亡,德意志民族最优秀的人民也都战死了,他要德国和德意志民族一起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小小狼王


电影《帝国的毁灭》里有这个情节:希特勒身边的人劝他离开柏林,希特勒则认为离开柏林只是从一个包围圈到了另一个包围圈。他的判断没错,纳粹政权灭亡在即,实力的巨大差距德军不可能在扭转战局了。柏林城内的巷战在继续,老人娃娃都上战场了。柏林城外的德军不是被消灭就是自身难保的即将被消灭。希特勒还能去哪里容身呢?盟军和苏军都不会放过这个纳粹恶魔的。还有一件事儿让希特勒受的刺激很大,意大利法西斯头目墨索里尼在逃跑的时候被游击队和民众抓获了,枪决后尸体被吊在罗马的广场上示众,遭到了意大利民众的唾骂。希特勒不愿意有这样的下场,干脆留在柏林等死和等待灭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