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历史文化名河”河畔的“亡国之音”

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美丽的秦淮河从城中穿过。秦淮河被誉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孕育了南京几千年的历史文明,也见证了南京六朝古都的辉煌。今天我们就讲这六朝古都中间“南陈后主”的故事。

“第一历史文化名河”河畔的“亡国之音”

“南陈后主”名叫陈叔宝,是南北朝时期,陈朝的最后一个皇帝。“自古江南多才俊”,出生于帝王之家的陈叔宝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学青年。他对诗词歌赋的痴迷,使他一度荒废了朝政。当了皇帝之后,陈叔宝重用了一批文人骚客,天天和这些人饮酒作诗听曲,根本不去管理朝廷政事。陈叔宝还将十几个才色兼备、能诗擅曲的宫女封为“女学士”;有才华但是不够漂亮的,就命名为“女校书”。每次宴会,妃嫔群集,官员和女学士们诗词唱和,互相赠答。文思迟缓的人则被罚酒,最后选那些特别艳丽的,谱上新曲子,令宫女们演唱。

“第一历史文化名河”河畔的“亡国之音”

在这诗文游戏中,陈叔宝也积极参与。他自己填写的最有名的词,叫做《玉树后庭花》,简称《后庭花》。原文是:“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这里的花开不长久,也恰好预示了陈叔宝的皇帝生涯不长久。仅仅当了七年的皇帝,陈朝就被隋朝的大军所灭,陈叔宝就成了隋文帝杨坚的俘虏。他的《玉树后庭花》也就成了历史上最有名的“亡国之音”。

“第一历史文化名河”河畔的“亡国之音”

两百年后,在经历了盛唐的大力发展之后,南京城一片繁华。秦淮河两岸酒家林立,成了当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们宴请游乐的地方。有一天,大诗人杜牧来到了南京。杜牧是晚唐最负盛名的诗人,他为官一身正气,刚正不阿。他主张经济济世,对晚唐官场的腐败和奢靡之风,杜牧是深恶痛绝。这天晚上,杜牧所乘坐的船停泊在秦淮河岸边。秦淮河的夜色是非常美的,迷离的月色和着淡淡的轻烟,笼罩着冰凉的河水和岸边的沙滩。河的两岸酒家林立,灯火通明。那些达官贵人们正在宴请享乐。他们也模仿当年的陈叔宝,让那些以卖唱为生的歌女们,去演唱《玉树后庭花》。在这些官僚贵族的眼里,只有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他们才不管国家的危急存亡。但是这歌声却刺痛了大诗人杜牧。他愤然写下了他的千古名作《泊秦淮》。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第一历史文化名河”河畔的“亡国之音”

在这首诗中,杜牧借助陈叔宝沉迷于酒色歌赋而亡国的历史教训,来讽刺那些在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的官僚贵族们。也表现了诗人担心历史又将重演的忧患意识。其中“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隔江”二字。暗含了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的历史事实。整首诗逻辑性非常强,层层递进,一环进扣一环。非常巧妙,非常自然地把历史和现实串成一线。在婉曲轻利的格调之中,表现出了讽刺的辛辣和悲痛的深沉,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千古绝唱”。

这里是乾訸书苑,这里有文学,有历史,有远方,还有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