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真的保險嗎?其中有哪些購買「陷阱」

銀行一直給老百姓的印象是比較靠譜而且比較放心的。但是時至今日銀行的理財產品日益豐富,有時也不知道到底哪款產品合適,對於如何購買銀行理財,首先我們得了解一下銀行各項理財產品,小小金融先給大家介紹銀行產品大概的一個分類吧。

銀行理財真的保險嗎?其中有哪些購買“陷阱”

從風險角度看:風險比股票、股票型基金、期貨以及外匯低得多,風險度類似於債券、債券類的基金,還有信託產品;基本無風險的理財產品,常見的是銀行存款和國債,具有最低的風險水平,同時收益率也較低。較低風險的理財產品,主要是各種貨幣市場基金或偏債型基金,基金公司會進行的專業化、分散性投資,使其風險進一步降低。

銀行理財真的保險嗎?其中有哪些購買“陷阱”

從收益情況看:分為固定收益、浮動收益兩類產品。固定收益類產品,比目前較高的定期存款的收益略高,比一般的信託產品略低;

 從投資門檻看:通常是5萬元起。目前門檻最低的是基金,特別是貨幣基金(可以聯想餘額寶),很多是從一分錢起步,高一些的比如信託產品、專戶理財,通常是100萬起步,像私募股權基金,是500萬起步。

銀行理財產品中有哪些購買“陷阱”?

1、要注意預期收益≠實際收益。

為了吸引客戶,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時會刻意誇大收益,而事實上,這個收益率只是根據目前的情況預測出的收益,並不是實際收益,不少工作人員在給客戶講解時會口頭保證預期收益。

2,在銀行買的理財產品不一定是銀行的。

最為常見的形式是銀行理財飛單,即銀行員工被投資公司的高佣金所吸引,私自與其他投資公司“勾結”,以銀行的名義出售投資公司的理財產品,並過分誇大收益加以矇騙,導致投資者上當

3,資金佔用時間使得實際收益大打折扣

a、募集期長,導致收益縮水。

在募集期,投資人的資金是沒有收益的,或者按照活期利率計息。所以募集期越長,實際收益率就會越低。如果碰到節假日,募集期一般會後延。

b、清算期也在霸佔著你的資金

到期日與到賬日之間是清算期,清算期長短各銀行不同的理財產品都不一樣,一般為1-3天。如果某一款理財產品的到日正好遇上節假日,那麼贖回的資金也要相應順延幾天才到賬,而且節假日的這幾天是不計算收益的。

銀行理財真的保險嗎?其中有哪些購買“陷阱”

銀行理財產品的購買渠道主要有兩種:

1、去銀行櫃檯買

2、通過網上銀行或手機銀行買。

因為銀行現在也在大力推薦電子渠道,所以往往通過網銀和手機銀行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能夠享受到比傳統的櫃檯銷售更高的收益率。理清了前面兩點,找到適合自己得理財產品,看清楚理財產品的認申購協議書以及產品的說明書。

在此之前,小編要告訴大家選產品前先選擇對的銀行,同樣是銀行理財,不同銀行的產品,收益率大為不同。

根據小編的經驗,按收益率由高到低排序,分別是城商行>股份制銀行>四大行。城商行指地方、城市銀行,股份制銀行指招商、民生、浦發等銀行,四大行指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

總之,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同樣小編建議最好得話做分散投資。目前市場上結構型理財產品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較低,甚至有可能虧損本金。所以在進行投資的時候,做好資產配置,用資金的一部分進行結構型理財產品的投資,另外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選擇掛靠不同收益類型。責編|扒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