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突然變得怕生、躲人,怎麼幫助他度過「陌生人焦慮期」?

養娃的過程當中,你是否遇到過以下幾種情況?

場景A:讓孩子跟陌生人打招呼,孩子往後躲,不肯出來,不願說話。

場景B:孩子在家裡玩,進門的客人上前跟孩子打招呼,孩子看了一眼對方就嚇得趕緊跑掉。

場景C:帶孩子去一個你尋覓了很久的新遊樂場玩,本以為孩子會很喜歡,結果到了門口他卻不願意進去,一直吵吵著要回家,弄得你十分鬱悶。

孩子突然變得怕生、躲人,怎麼幫助他度過“陌生人焦慮期”?

相信父母們對以上的場景並不陌生,很多父母都表示他們的孩子到6、7個月時,忽然一反常態,原來誰都讓抱的,但忽然表現出退縮,躲藏、哭泣、想離開他面前的陌生人,陌生人愈是想接近就愈退縮。出現這種情況說明孩子正處於“陌生人焦慮”期,也就是孩子進入了我們常說的“認生”或“怕生”的階段。

什麼是陌生人焦慮?

陌生人焦慮是嬰幼兒在陌生人接近時表現出的恐懼和戒備反應,通常會出現在6-12個月的寶寶身上,8-10個月時最為嚴重,1歲以後強度逐漸減弱,有些寶寶可能在兩歲之後依然會出現,尤其在陌生環境裡接近陌生人時,仍然會表現出警覺。

陌生人焦慮有著一定的積極的作用,它可以避免孩子受到不友好陌生人的傷害;

但同時也有消極作用

,當焦慮情緒嚴重時會使孩子失去許多利於身心發展的活動機會。

孩子突然變得怕生、躲人,怎麼幫助他度過“陌生人焦慮期”?

對此,家長不用過於擔心,“陌生人焦慮症”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出現,只是由於孩子天性、焦慮程度有所差別,出現的時間也不盡相同。

其實除了6個月~1歲的階段,5~6歲也是另一個“陌生人焦慮症”的高峰期,這主要是因為這個階段是孩子自主意識提高的另一個高峰,這期間,孩子往往表現得不習慣和陌生人獨處,也不喜歡和陌生人溝通、交流,害怕陌生環境,等等。

家長們應該如何幫助寶貝渡過這個時期呢?

父母們在理解了陌生人焦慮期是孩子發展過程當中的正常階段後,就可以放下自己的擔心與焦慮,在這一時期給與孩子更多的陪伴與安全感,等待孩子內在安全感足夠之後,自然會慢慢消除對外在世界的恐懼。

下面給大家介紹幾種方法,來幫助孩子更好的處理自己的恐懼,讓他們更順利地度過此階段。

1、提前告知孩子有關陌生人的情況:

對方的稱謂、長相的描述,等等。比如:今天我們要和媽媽的一個同學出去玩哦,阿姨長得可漂亮了,你可以叫她小麗阿姨哦。

2、家長要陪在孩子身邊。假設家裡要來客人,可以抱著他或者牽著他的手站在門口,對他說:“我們一起來迎接客人怎麼樣?”如果他不願意也不強求。當介紹孩子認識陌生人的時候,家長一定要陪在小孩身邊,陪他一起建立歡迎客人的儀式感。

3、去一個新的地方提前跟孩子溝通好。我們都知道,當我們去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並且時間還特別緊急的情況下,焦慮感會倍增。提前到達地點讓孩子適應,陌生人焦慮的程度會減少很多。

孩子突然變得怕生、躲人,怎麼幫助他度過“陌生人焦慮期”?

對孩子來說,醫院是最可怕的地方,醫生是最容易讓孩子產生焦慮的一類人。每次帶我家寶去打預防針,我都會提前一天告訴他整個打針的流程,帶他一起掛號、排隊、觀察周圍的環境,並耐心的多次告訴他:“打針肯定會疼,哭也是正常的,大人打針也會疼,但這個疼痛是能忍住的,一下就過去了,我和爸爸會一直在身邊陪著你的。”

要讓寶寶正視疼痛,而不是一味的哄騙,這樣做,姐姐和妹妹不論是打預防針,還是因為生病去醫院化驗,都從來沒有哭鬧,非常冷靜,每次打完還會跟我說,有一點疼,但我很勇敢!

孩子突然變得怕生、躲人,怎麼幫助他度過“陌生人焦慮期”?

陌生人焦慮是一個暫時的正常階段,既不能說明育兒方式有問題,也不能說明寶寶沒有安全感。如果孩子突然變得不愛與人相處,我們應該更多的表現出對孩子情緒的關懷,緩解他的焦慮,而不是當著小孩子的面進行批評與質疑哦!

給小孩足夠的時間,給自己足夠的耐心,慢慢的陪伴他,安全健康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