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是吃货吗?

有位小兄弟问,如何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吃货?

我想了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吃货,起码要过以下两关。

01实践关:吃遍“八大菜系”

祖国有多少菜系?已经变成一个博士论文也说不清楚的问题。

对于餐饮文化的地域多样性和民族多样性现象,清末民初的时候,大致称作“帮口”,意指不同帮派所具有的不同烹饪特色。一帮一伙厨师为了生存的需要,自发按风味流派组织起来传承、操练烹饪技艺,拓展发展空间,带有浓厚的封建行帮习气色彩。

1980年代初,在“帮口说”的基础上,“菜系说”粉墨登场。先是四川、江苏、山东、广东出来宣扬川、鲁、粤、苏“四大菜系说”。紧接着,即有湖南、福建、浙江、安徽出来鸣不平,“四大菜系”摇身变为“八大菜系”。眼见远没有自己阔的边省都成了气候,北京、上海也坐不住了,“八大菜系”又增补为“十大菜系”。

你真是吃货吗?

再后来,表示不服的越来越多,又加上津、沪、豫、云、陕、辽、黑、清真、素等,凑成“十九大菜系”。

好戏这才开了个头。重庆刚从四川分出来,就欲脱离川菜,要自立门户打造“渝菜”。这时便有人站出来和稀泥,既然大家都有理,那就不必受十大八大的数字限制,各省区凡餐饮文化自成系统者均可成系。

于是乎菜系的排行榜,四大八大十大中有名的,拼命捍卫已有的地位;很多榜上无名的省区争先恐后要削尖了脑袋挤进去。一时间,全国三十几个省区纷纷要建立自己的“菜系”。

餐饮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表现出一定的区域相异和民族相异是完全正常的,这种相异性没有明确具体的空间和时间界限,更无法科学量化。“菜系”之说机械地运用行政区划来分割中国餐饮文化,研究餐饮文化多元现象的做法是相当愚蠢的,这是一套削足适履的表述系统,只会造成文化上的“地方割据”和无休止口水战。

你真是吃货吗?

当初鼓吹“菜系学”的人,可能仅仅是为了方便称呼和研究的需要。然而,“菜系说”却被相关省区所利用,以强势省区的身份向兄弟省区进行文化输出,经济渗透,“菜系说”最终异化为省区餐饮实力之间排座次,争夺势力范围的工具。

那些后起的弱势省区当然要奋起抗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竟相建立自己的“菜系”,凸显地域文化特色,避免被强邻同化吃掉。

祖国太地大物博、文化灿烂了,菜系多到数不清。生也有涯,美食无涯,吃货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拣主要的吃,到原产地吃代表性菜。

就像大学里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不一定吃遍全国风味,那样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和精力成本都太大了。但是最起码,组成中华美食主干的“八大菜系”,一定要过一遍,而且要到原产地去吃代表性菜。

你真是吃货吗?

比如,吃川菜最好到成都去吃鱼香肉丝、宫保鸡丁、水煮鱼、夫妻肺片、回锅肉、麻婆豆腐,去重庆吃口水鸡、毛血旺、歌乐山辣子鸡,还有火锅。

你真是吃货吗?

吃鲁菜,最好到济南吃葱烧海参、九转大肠、油爆双脆、油焖大虾、木须肉、糖醋里脊、锅烧鸭、赛螃蟹、芙蓉鸡片和乌鱼蛋汤。

你真是吃货吗?

吃粤菜,要到广州吃白切鸡、脆皮乳鸽、蜜汁叉烧、深井烧鹅、蒜香骨、白灼虾、盐焗鸡、生啫生肠、清蒸石斑鱼、煲仔饭,再来一盅老火靓汤。

你真是吃货吗?

吃苏菜,要到扬州吃狮子头、拆烩鲢鱼头、软兜鳝鱼、炝虎尾、烫干丝、蟹黄汤包,到南京吃盐水鸭、生敲甲鱼,到苏州吃大闸蟹、松鼠桂鱼。

观千剑而识器,操千琴而知曲。走遍千山万水,吃遍大地神州,一个吃货才能收割到刻骨铭心的美食体验,建立起丰富的感性认识。

02理论关:精通五大经典

晋人王孝伯说,痛饮读《离骚》,可谓名士。这句话性感极了。

痛饮,代表实践功底。读《离骚》,代表理论修养。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名士”,缺一不可。

假若以为当一个吃货,张嘴大吃就可以了,那就大错特错。所有长嘴的动物都在吃,它们能算吃货吗?带着脑子去吃,打通灵肉隔膜的,才是吃货。

因为最终决定一个人层次的,不是他住什么房开什么车吃什么菜喝什么酒,而是他脑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没有相应的文化底蕴铺垫灵魂,吃货的美食之旅只是一场肤浅的“舌尖热闹”罢了。

然而现实中,重实践,轻理论修养,是一般吃货致命的短板。

你真是吃货吗?

说来可笑,国内高等教育有一款惊天地泣鬼神的荒诞。研究猪饲料的“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都有博士点了,而研究人吃饭的烹饪专业连本科都罕见。1990年代之前,所有烹饪专业最高学历设置是大学专科。1990年代初,扬州大学申请烹饪本科,教育部居然迟迟不肯批准。此事曾引发餐饮文化圈众怒:研究人吃饭的专业,难道不如研究猪饲料的专业重要?

武松武功高强,战阵无数,杀敌成千上万,但不是军事家,因为他毫无理论造诣。孙膑残废得连膝盖都没有,不会任何武功,也不曾手刃过一个敌人,却是赫赫大名垂青史的军事家,因他有一本《孙膑兵法》。

一个真正的吃货,必在丰富实践的基础上修炼理论修养。必修课是熟读五大经典:《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山家清供》《随园食单》《烹调原理》。

NO1《东京梦华录》

你真是吃货吗?

北宋孟元老著,12世纪美食百科全书,详细告诉你过去的吃货都怎么吃和吃什么。

在此之前关于美食的古籍,都是支离破碎的只言片语。10世纪到12世纪这二百年,世界最大最繁荣的美食中心是东京开封府。

《东京梦华录》详尽记录了这座吃货天堂的城市布局、街坊巷市、酒楼店铺、美食种类和节日饮食风俗,非常系统地展示了宋代吃货生活图景,是了解中国菜系中古盛况风貌和历史渊源的必读经典。

NO2《武林旧事》

你真是吃货吗?

南宋周密著,南宋版的《东京梦华录》,13世纪美食百科全书。

周密长期生活在南宋首都临安府,经历南宋亡国之痛,追忆临安繁荣往事,仿照孟元老体例,写成《武林旧事》。

12世纪到13世纪末这近二百年,全球最大美食中心在临安府。《武林旧事》忠实地搜罗提供了临安城市风貌、市肆面貌、酒楼食店分布、四时肴馔风物等美食情报,是了解当时社会文化情况和吃货生活的最权威史料。

NO3《山家清供》

你真是吃货吗?

南宋林洪著,中国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吃货专著。

《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书,反映的是整个城市生活衣食住行的全貌,美食只是全书的一个组成部分。菜肴只显示名称,用什么原料烹制以及如何烹制,属历史谜团。

而《山家清供》只谈吃,与吃无关的一概不谈。全书收录了唐宋以来流传的精美肴馔名称及加工方法,包括以山野所产的蔬菜、水果、动物等原料的诸多肴馔,详细记录其菜名、用料、烹制方法,是如假包换的吃货指南。

林洪进士出身,饱读诗书,品位高雅,所收肴馔皆精美经典,行文间穿插历史掌故、名人轶事,内容丰富,妙趣横生。

NO4《随园食单》

你真是吃货吗?

清代袁枚著。18世纪美食百科全书。

袁枚进士出身,于传说中的康乾盛世时代生活在苏杭天堂,有钱有闲又有才,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资深吃货。他也是这几位美食作家中,唯一拥有私人厨师的吃货。

《随园食单》总结了袁枚毕生的吃货体验和美食心得,细腻描述了18世纪江浙地区的饮食风貌和烹饪技术状况。书中非常详尽地记录了326种南北风味肴馔美点以及上百种美酒茗茶,是13世纪到18世纪这五百年中华美食文化的集大成者。

NO5《烹调原理》

你真是吃货吗?

台湾张起钧教授著,第一本由哲学教授写成的吃货经典。

张起钧先生西南联大哲学系毕业,在台湾长期担任大学哲学教授。以哲学教授谈烹调原理,似乎颇有牛刀杀鸡味道。此书突破传统食谱作风,以现代思维对烹饪之道和吃货之事作了高屋建瓴、庖丁解牛式的解析说明。

张教授在书中将烹饪细分为25项,结合自己的吃货经验和古今中外美食典故条分缕析,娓娓道来,洋洋大观。对于中西餐的比较、国内菜系的分野现象和工业化侵害污染烹饪传统的现象,张教授都提出了精当的分析和观点,敲响了警钟。

这本书写作于1978年张教授在美国任客座教授期间。然而书中洋溢出的对祖国美食传统的真挚热爱和崇高敬意,对于中华美食王国的坚定文化自信,都使人深受教益。

你真是吃货吗?

在美国,张教授发现这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中心“从东岸到西岸是热狗,从西岸到是牛排。”千篇一律大倒胃口,吃文化尚处童蒙未开窍。“但在中国便大大不同,各地有各地的吃法,甚至各家有各家的吃法,真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了。”但是在崇洋心态下,许多国人并不以传统文化为宝。

在书的后记中,张教授吐露写作本书的动机是,“作者不愿我们这四分之一人类,几千年的活动,被人看得一文不值,因此才不自度德量去挖掘原则,树立理论,使这一人生大事,也列入学问之列。”

上面的四本书,让人了解中华美食的过去。张起钧教授这本书,则让人看到中华美食的现在和未来。

吃遍“八大菜系”,熟读五大经典,可谓吃货。

至于说某人吃过20种火腿,30家地摊,40家火锅,喝过50年的茅台,60年的可乐,82年的拉菲,92年的雪碧,对不起,他只是在舌尖上路过。算不得真吃货。

真吃货是美食家。


你真是吃货吗?


作者简介:老周,办过美食杂志,经营过高端餐饮,资深吃货,资深美食评论人,在纸媒发表美食文章两百多万字。人活着,无非是遇到些有趣的人,经历些有趣的事,再明白些道理。老周陪你聊聊那些有趣的吃——写给所有崇尚文明、向往真知,对人生有所追问的人。人生路漫漫,风景无限好。朋友,慢慢走,欣赏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