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茶,我们寻的究竟是什么?

茶人的行路,藏着与万里江山中那一盏茶汤的会晤···

最近,办公室书架上有一本名叫《中国名茶纪行》的书籍引起了我的注意,与过去我接触过的寻茶书籍有所不同的是,作者是一个日本人,名叫布目潮沨。

寻茶,我们寻的究竟是什么?

《中国名茶纪行》

我不懂日语,翻开目录,汉字字形里依次罗列着云南省、四川省、湖北省、福建省、安徽省、江西省等字样。书的第一章第一页放着陆羽《茶经·八之出》的地图,其后续的行茶路线基本上是沿着《茶经》在走,只是特意将《茶经》遗漏的云南产区放在了最前面。

寻茶,我们寻的究竟是什么?

《中国名茶纪行》目录

寻茶,我们寻的究竟是什么?

陆羽《茶经·八之出》地图

日本人的精细与严谨贯穿在了他的字里行间,图文中给人传递的直观感觉是这本书的内容很稠厚。一个有深厚汉学研究的学者,也许在他学习的过程中对一衣带水的中国向往已久。那些传世的名茶只是认识中国的一个入口,一个茶的名字,往往连接着一片土地,连接着一段历史。这几年,因为茶前来中国追根溯源的日本人越来越多。他们在径山,在夹山,在天台山,他们沿着荣西的脚步,重新走向那些传说中反复提及的神圣之地。

寻茶,我们寻的究竟是什么?

石门夹山寺

这种对传统的虔诚,有时候让我们感动、惭愧又紧张。日本江户时期有个叫松尾芭蕉的俳谐师在自己的散文里感叹:“秋深矣,不知邻人做何事!”他所指的“邻人”便是与自己隔海相望的中国。千百年来,我们的老邻居一直都如此迫切地向往着我们、关注着我们。20世纪的那场血泪记忆暴露了我们对这位邻居的知之甚少,在某些时候,我们甚至对自己的过去都知之甚少。不明白他们为何要来,不明白我们为何要去。有人总想挣脱历史的老旧驱壳,却陷入了标榜新锐的窠臼里。历史的土壤里蕴含着丰富的养分,只是我们还不知道该如何扎根在那层土壤里发芽生长。

寻茶,我们寻的究竟是什么?

前段时间,有茶友在谈及“寻茶”一事的时候不禁流露出了一种厌倦情绪,在厌倦中甚至透着些许的反感。这与近些年大规模人群涌向茶山,并且生产了较多低质量寻茶内容的现状不无关系。大家甚至开始怀疑寻茶举动的背后动机。也有不少茶叶行业的相关平台前期总结过这些涌向茶山的怪现象。摆拍资料、蹭吃蹭喝,茶山乱象在各种脸谱化的进山者演绎下十分热闹,在这种热闹的背后,大家可能早已忽略了传统中国茶对于这种出行在文化底层逻辑上的前置性要求。

寻茶,我们寻的究竟是什么?

石门东山峰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陆羽在《茶经》的第一章开篇便开宗明义的点出茶与空间地理之间的关系。唐朝将天下分为十道,陆羽所说的南方,泛指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所辖的区域。茶叶种植的最北界限,与秦岭淮河一线重合。南方,是一片温柔的沃土,氤氲着人对茶的情绪、积淀着一方水土与茶的故事。

寻茶,我们寻的究竟是什么?

福建太姥山

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庐山云雾、君山银针、恩施玉露、蒙顶甘露、信阳毛尖、凤凰单丛、都匀毛尖、广西六堡、云南普洱茶、凤庆滇红、···散落在那一片广袤地域空间的传统中国茶,不知从何时起,不约而同的形成了自己的命名范式,将出产地所属的区域位置放在了名字的最前面。也正是这种命名方式,让中国茶有了各自的味觉边界,名山大川之间的孕育,可以汇聚在一方茶席之间,山水、气候、土壤、民族、宗教、传说···南方嘉木,在南方人的世代繁衍中逐渐形成属于自己对那一片叶子的创作与传承。

寻茶,我们寻的究竟是什么?

安化花卷茶篾篓

这种格局让千百年间的学茶、做茶和研究茶的人在选择茶的那一刻,首先就是要在自己的脑海里加载出一幅中国南方地图,地图上以茶为唯一坐标。陆羽《茶经》中,为中国南方的茶区标注出了八道四十三州郡。产品、产区、评价,他站在巍巍大唐的坐标上将传统中国茶格式化了。

寻茶,我们寻的究竟是什么?

杭州梅家坞

其后数百年,大家几乎都没有跳出这种范式,毛文锡《茶谱》中也是将产茶区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来介绍。两宋时期,以《北苑茶录》为代表的作品,更是围绕茶与事,专注于小区域做系统性的茶学内容建构。蔡襄《茶录》中说“惟北苑凤凰山连属诸焙所产者味佳”,“北苑连山”属于产区位置因素,“焙”属于制茶工艺,蔡襄在语法结构中将产区位置因素对茶的品质影响放在了工艺要素的前面。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宋徽宗的《大观茶论》都沿袭了这套逻辑,将产区及产区环境对茶的品质影响做了叙述前置。

寻茶,我们寻的究竟是什么?

铁观音原产地

“挺然而秀,郁然而茂,森然而列者,北园之茶也。泠然而清,锵然而声,涓然而流者,南涧之水也···”明人的生活方式里,品茶品水,也自然是以地理位置为前提。古树山头、正山外山、三坑两涧、七十二峰···诸多迹象证明,这些概念是历史性形成的。

寻茶,我们寻的究竟是什么?

武夷山马头岩

所以,后来的茶学大家在梳理中国茶资源的时候,在中国南方的茶区地图上,呼应着陆羽的主张,构建了一幅新的中国名茶地图。中国名茶,从何而来?

中国名茶,是一种传统,是整个社会关于茶叶和茶文化的历史在维持的一种秩序。寻茶,本质上应该是试图带着虔诚的态度与当代的视角重新走进这种秩序。

寻茶,我们寻的究竟是什么?

西湖龙井

现如今,出版问世的寻茶类书籍已经到了汗牛充栋的地步。就在那些众多涌入茶山的各种脸谱化人物中,也许就藏着无数执笔写下与寻茶有关文字的撰稿人。在商业繁荣的茶山,文字很难保持其本身的纯粹性。曾至贤寻茶的时代,即便浓墨重彩的强调“华堂”,你也不会觉得那是广告,那是在包装个人;林清玄寻茶的时代,青城山下邂逅的卖茶老妪不会做刻意地安排,他天马行空的文字风格里,时刻保持着茶汤一样的浓度与禅的空灵。其后,诞生的无数种寻茶的作品似乎是在强调一种茶人的集体心里,每个茶人的内心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桃花源,所以每个茶人心里也就有了一条通往这个桃花源的茶之路。那条开满彼岸花的路观照着茶人的所有情绪,动人的绽放。

寻茶,我们寻的究竟是什么?

安化黄沙坪

寻茶之路很漫长,需要带着一颗茶人的心性上路。在茶人的心性里,头上的光环不那么刺眼,发言的声音不那么刺耳,无需做太多察言观色的世俗观照,内心自在从容。没有鲜花和掌声,依然自我要求严苛。年少时的偏激与淡漠洗刷殆尽,不声张、不标榜、不追逐,那股放纵的豪情悄然间被时光驯化,红尘天涯,万里行路,不远处也许已经有关于那一片叶子的绝唱孕育在新时代的坐标上了。

不知又过了多少年,茶老了,人老了,深秋时节,邻人的感叹里依然还牵挂着隔海相望的那片不老青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