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名畫《開國大典》的坎坷經歷

中國歷史名畫《開國大典》的坎坷經歷

《開國大典》原作圖片

著名畫家董希文的《開國大典》是他最著名的作品。

《開國大典》是新中國成立不久隨即和廣大群眾見面,並博得廣泛稱譽的革命歷史畫。董希文精心設計的這件新穎的油畫,也被藝術界人士所普遍推崇,成為他生平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開國大典》在國際上也獲得了不小聲譽。

《開國大典》是董希文1953年完成,尺寸230×405釐米。描繪了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一刻,生動表現了那一刻的氣勢恢宏和喜慶熱烈——藍天白雲,風和日麗,廣場開闊,紅旗如海,天安門城樓金碧輝煌。董希文借鑑了民間美術和傳統工筆重彩的表現手法,使藍天與地毯、紅柱子、紅燈籠及紅旗等造成強烈的對比,增加了節日的喜慶氣氛。

董希文當年為了顯出天安門廣場的明朗開闊,群眾場面的雄壯宏偉,突出國家領導人置身在這樣的氣氛中的高大形象,在構圖上把天安門城樓中間兩根廊柱之間的跨度大大放寬了,使得畫面與實際建築相差懸殊,但收到了非常完美的藝術效果;董希文為了藝術的反映莊嚴慶典,沒有侷限於人眼所看到的實際場面,而是採取了從天安門城樓向南看的角度,使得天安門廣場和大片碧藍的天空展現在觀眾面前;為了使得廣場感到開闊,董希文把正陽門城樓畫成正南北方向,與實際坐落在子午線上的正陽門城樓是有偏差的;同樣為了開闊視野,董希文把按一般透視規律應該看到的一根廊柱抽去,使畫面敞亮,展現出泱泱大國的氣象;為了畫出通透藍色的天空,董希文預先調出三大碗顏色,分別繪製上中下的天空,避免多次調色造成銜接有生硬的感覺;為了表現出地毯的質感,董希文嘗試把在顏料中摻上鋸木的木屑和沙子,以達到地毯的厚重感。

《開國大典》一共出現了11位國家領導人物,他們是: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秘書長林伯渠,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和兩位副總理董必武、郭沫若。也正是因為這11個歷史人物在後來政治命運的起起伏伏,造成一件美術作品也跟著起起伏伏。藝術作品的命運與共和國的命運是息息相關,在一次次的政治運動中,《開國大典》數次被迫修改,這在任何國家的繪畫史上都是非常少見的。作者董希文,也因種種政治原因而飽受磨難。

以下的時間點,可以大約瞭解《開國大典》是如何一路走來:

*1951年初,中國革命博物館遵照中宣部、文化部的指示,開始籌備建黨30週年繪畫展覽,並收穫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品。但沒有任何一件作品表現了新中國成立時的莊嚴時刻,引發中國革命博物館決定安排該題材作品的創作。

*1952年,中國革命博物館決定委託中央美術學院組織落實。

*1952年底37歲的董希文接受中央美術學院交付的這個政治任務,在北京西總布衚衕一間普通的房間裡開始創作《開國大典》,從草圖到完成共二個月。

*1953年9月27日完成圖刊載於《人民日報》。

*1954年,高崗、饒漱石反黨集團被清算,1955年,董希文奉命將畫中的高崗刪除。高崗是被一抹藍天和一盆鮮花,不露痕跡地隱去。這是《開國大典》第一次修改。

*1957年,“反右”運動開始。作為《開國大典》的作者,董希文免遭被打成“右派”的厄運,但被罰以“留黨察看兩年”的嚴厲處分。董希文同期的革命歷史題材畫都沒有被允許展出。

*1959年10月1日開國十週年慶典,已經改動了的《開國大典》收藏於中國革命博物館,而且被雕刻成紀念郵票,廣為流傳。

*1966年文化大革命運動開始,劉少奇成了黨內最大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而被打倒。革命博物館通知董希文在畫面上去掉劉少奇。此時的董希文已得了癌症,董希文抱病奉命到博物館親自進行修改,在劉少奇的位置上改畫了完整的不再被遮擋的董必武。這是《開國大典》第二次修改。《開國大典》上沒有了劉少奇,董希文心中從此就多了一層牽掛。他說:“一個搞藝術的人對自己的作品要負責,要負責一千年……”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親手將劉少奇恢復。當時,董希文的癌症已到晚期,為能捱到這一天,他親手刻了“抗癌”、“百折不撓”等字樣的印章,鼓勵自己戰勝疾病。他對學生們說:“真希望再有20年……”但董希文最終沒能等到這一天的到來。

*1972年,當時中央文革小組為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30週年而籌辦紀念美展,把董希文從幹校調回北京,要求他重畫此畫,而此時董的癌症已到了晚期。

*“文革”後期,又有人想抹掉畫面中的林伯渠。因為林伯渠在延安時曾反對毛澤東和江青結婚。這時董希文已去世,只好請他的學生靳尚誼來完成第三次的刪改。這次,靳尚誼不忍修改原作,就沒有在董希文的原作上刪改,而且臨摹了一幅,終於使董希文的筆下,保留了林伯渠的形象,沒有再一次造成歷史的遺憾。這次可以定性為第三次修改。文革版的《開國大典》是此畫的第四稿(第一稿原作,第二稿刪去高崗,第三稿刪去劉少奇)。

1979年粉碎“四人幫”後,隨著劉少奇的平反,決定將《開國大典》恢復原貌。但董希文的原作經過數次很大的改動,難以恢復原貌,而且董希文家屬也不同意在原作上再改動。革命歷史博物館再次委託著名畫家靳尚誼修改,靳尚誼公務繁忙便推薦閻振鐸、葉武林修改。這兩位畫家的《開國大典》的複製品,終於再次出現了劉少奇和高崗。至此,《開國大典》終於恢復原貌——這就是我們今天在中國革命博物館展覽廳裡所見到的《開國大典》(複製品),而原作則存放在中國革命博物館的畫庫裡。

*1992年1月,中國美術館舉辦《二十世紀,中國》美術作品展覽,再次展出了董希文的《開國大典》(此幅《開國大典》並不是董希文的原作,而是由靳尚誼、趙域、閻振鐸根據原作同時參照印刷品臨摹的複製品)。

*2011年6月,為慶祝建黨90週年,《開國大典》真跡首度向公眾開放。《開國大典》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國歷史名畫《開國大典》的坎坷經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