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浪之水》中最精華的職場之道

《滄浪之水》中最精華的職場之道

早些年的熱播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巧妙地在主流意識形態和老百姓各階層的審美接受之間,找到了一個結合點。

藉此熱點,本文談下另一本同類型的《滄浪之水》。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與“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是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

前者堅持自身理念,後者與世俗妥協。顧名思義,此書著力刻畫主人公從前者到後者的轉變。

起初,主人公畢業後進入某體制內單位工作,是個書卷氣十足的理想主義者,懷著一腔為人民做貢獻的熱情的,是一個有著天下情懷的知識分子。

他仰望星空,思索人生,鄙視權貴,試圖以一己之力對抗這個規則,以及在這個規則庇廕之下的既得利益者們。然而,正是這理想主義被體制所不容,他處在圈子的邊緣,處處碰壁,遭受排擠。

主人公向單位前輩求教,如此受教:

“以為世界是可以改變特別是由自己來改變的,用虛偽的悲壯自欺欺人,真不知自己何許人也。以為世界可以按自己的設計而改變的人都是可怕的人物,狂妄分子!”;

“其實我在機關多少年都沒想過這些事了,天天想的就是誰和誰是怎樣一個關係, 你不把關係吃透,隨口講一句話就壞事了,搞得不好就玩完了。”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這麼寫寫是很有詩意的,真落地成了泥,誰會來聞? 沒人聞,香也是不香。

"宗教是弱者的安慰,是走投無路中的道路。而且,人總是要死去的,宗教是通往永恆的唯一道路。因此,神聖性不是從上帝開始的,而是從人們對上帝的需要開始的,人們需要一個神話。”

於是,他學會了改變。一個善良而執著的青年,面對自己卑微的靈魂和巨大而神秘的世俗力量懸殊對比時,如何彷徨、猶豫、懷疑和煎熬,最終不得不自宮了不合時宜的知識分子操守,親手殺死了過去的自己。

"什麼事情來了先考慮哪些人該受益,然後量體裁衣去定政策和細則,總之要保證事情落實到關鍵人物身上去。

"有時候我為了分析那樣一句話後面的內容,其中的感情色彩,用詞的分寸,要進行長時間的思考,把各種人物關係都考慮進去。

"這就是從利益關係去分析一個人對某件事情的態度,這是最可靠的,而友誼人格和道德的眼光都不太牢靠。圈子裡的友誼是在精心計算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不具有民間友誼的自發性,一旦你不在其位,友誼就終結了。"

"以權謀私名正言順,能撈而不撈就是矯情,就是沽名釣譽,這是這個時代的思維方式。沒有了信仰,也就沒有了來世,沒有了犧牲的理由。市場是現世主義的課堂,它時刻在教育人們,無法反抗,也看不到反抗的意義。"

此書讀罷,感觸頗深。彷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所察覺卻又朦朧莫辨的某些東西給挑明瞭,諱莫如深卻又一直有人在暗中操練並受益匪淺的訣竅給洞穿了,令人豁然亦駭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