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减负、新房限价和供给侧改革

情人节魔都最大的新闻除了各种啪啪啪和高丽假王子被害外,应该就是魔都进一步推进教育减负改革,停办三大杯赛(中环、亚太和小机灵)。

教育减负、新房限价和供给侧改革

教育减负、新房限价和供给侧改革

教育减负、新房限价和供给侧改革

三大杯为啥重要,因为它实质上扮演着民间版小学升初中统考的角色。以前曾经说过中考是对上海学生来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参考前文《学区房现象告诉你阶级分层从娃娃抓起》,点击文章末端阅读原文即可),所以初中是关键阶段。可是小升初没有官方考试,进入优质的民办初中敲门砖就是三大杯竞赛名次,自然鸡血家长、鸡血娃投入巨大的精力和时间,社会培训机构也铆足了劲,开设各种补习班,对学生产生了负担。

这样一刀切的减负然并卵。优质学校的教育资源供给是有限的,而需求是无限的,教育升学考试和各类杯赛的出现就是建立一种量化筛选标准,把需求和供给匹配,好学生进好学校,差学生进差学校。分数和名次就像是竞标价格,用来换取优质学校学票,这样的方式建立了市场化标准,实现了相对公平。

但是现在减负来了,取消分数和名次(相当于限制价格)后,优质学校也不傻,没有好方法筛选学生,首先的可能是减少学票,拉低供给。更大的可能是,形成黑市,通过拼爹、递条子、自主举办考试、小五班,形成自我垄断的小市场来满足需求。这无形中加大了整个社会成本。

教育减负、新房限价和供给侧改革

这样的情况不久前,刚发生在楼市上。新一轮楼市调控后,国家开始控制新房价格备案价格,上海、杭州、合肥等市场上的新房要拿预售许可证,价格一律不得超过上期价格。很多新盘的价格甚至比周围二手房还要便宜,价格开始倒挂。开发商就用各种方法,在楼盘销售过程中做文章,喝茶费、买装修、买车位,算上这些中间成本,最终售价远高于标价。真实故事,我有一个朋友为了买上海瑞虹新城7期,当时开发商报价精装8.5万,周围前几期二手房已经挂到9万,可以预料开盘必然爆棚。于是就花了30万托人找了开发商买了个排在前面的房号,才买到了心仪的房子和户型。其实单价最终也没有省下多少,政府严格控价好看了统计数据,可惜差价全部被掮客赚走了。

上图是去年九月杭州某楼盘开盘

对于教育和住房这样的稀缺资源来说,关注需求调控是没用的,需求端无限,但是供给是很难做出来。现在中央提出要在供给侧改革,就是选对突破方向。事实上上海前几年在教育方面已推动学校集团化改革,一个片区几所学校形成集团化经营,优秀教师在集团内轮动带教。供给侧已在破冰,可惜短期内无法快速上量。在楼市方面,一线城市除了限购调控需求外,也承诺会在改变土地用途上去做尝试,慢慢增加供给(虽然我不看好落实)。

回到问题的开头,在目前供不应求且被管制的情况下,我们作为家长和买房人,只能在最靠近供给的源头地方做文章。接近学校、接近开发商,由于有调控的存在,市场上必然会有迂回的对策。调控的政策来得越多,对策也就更新得越快。每一次政策的更新就是游戏规则的重新洗牌,是有利于善于学习者的。如果掌握对了节奏,吃准对策,就拿到入场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