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北京小吃被称外地友人为黑暗料理,可能是因为没去对地方?

炒肝儿

在外地人看来,炒肝儿就是一碗裹着肥肠和猪肝的淀粉糊,真不知道有什么可吃的。

但是,架不住老北京喜欢那个酱香味,在所有北京小吃里,最能撩拨我心的就是炒肝儿。

北京做炒肝儿的地方,名声最大的可能是姚记,尤其美国副总统光顾以后,更是名声大噪。还有沙子口的赵记,口碑也非常不错。

然而,跟天兴居一比,这些都成了浮云。

天兴居之所以能代表老北京炒肝儿的门面,是因为它牵扯了这种吃食的诞生和一路发展。在老北京心目中,吃炒肝儿去天兴居是一件没有任何争议和悬念的事情。

炒肝儿这玩意虽然用“炒”命名,但其实跟炒没有半点关系,应该说是用淀粉“熬”出来的。因为质地粘稠,老派的吃法是直接托着碗底转圈吸溜着喝,不用勺子。在店里留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很多老人家都是这样喝的。

据说当时尚在研发阶段的炒肝儿还有猪心和猪肺,几经试验,最后只留下了猪肝和大肠。所以,老北京还有一句很有意思的歇后语:你这人怎么跟炒肝儿似的——没心没肺。

一碗好的炒肝儿,酱色鲜亮,浓稠适中,虽然本质上是淀粉托底,但喝起来丝毫不懈,更不会有内脏的异味。猪肝嫩、肥肠韧,放在炒肝儿里一起咀嚼,也有口感迥异的乐趣。

每次在天兴居一碗炒肝儿,二两猪肉大葱的包子。说真的,这个馋对于老北京来说,不是烤鸭和涮肉能解得了的。

四大北京小吃被称外地友人为黑暗料理,可能是因为没去对地方?

卤煮

别看它是一道平民小吃,却起源于用五花肉做成的宫廷菜“苏造肉”。因为老百姓吃不起肉,民间就有人想到用价格低廉的下水卤制,再加上炸豆腐和顶饱的火烧,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极受欢迎。

唐鲁孙在《中国吃》里回忆,当年北平什刹海的荷花市场还有卖苏造肉的。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南横街兴起的卤煮火烧的势头竟然盖过了曾经的朝廷菜,上演了一出食物界的“庶民的胜利”。也因此,它是一种真正从老百姓中成长起来的食物,受到今天的拥戴也算是一种传统的继承。

在的卤煮已经成为老北京味觉记忆的一部分,做法讲究和糊弄事的卤煮有云泥之别。所以,每次馋卤煮的时候,我都不敢偷懒,一定要跑到前门廊房二条的“陈记卤煮小肠”。这家和市面上随处可见的连锁“小肠陈”不是一家——从根源上来说本是一家人,但是因为经营理念不同导致最终分家。

“陈记卤煮小肠”仅前门一家店,每次在巷口就能闻到那招魂的香味。一进门,右手边是一口大锅,里面的老汤热切的沸腾着。要一个汤底加一个火烧:肺头切片、小肠剁块,码上炸豆腐,火烧用井字刀切块,最后再浇上一勺老汤。

四大北京小吃被称外地友人为黑暗料理,可能是因为没去对地方?

豆汁

凡是重度发酵食品都有个特性:接受起来很折磨,可一旦真正接受了,就会越来越喜欢,甚至离不开那个味道,比如日本纳豆、臭豆腐、奶酪等等,都属于能让人上瘾的食物。

很多人以为豆汁儿和豆浆应该有点什么关系,告诉你,压根儿没有。一个用黄豆,一个用绿豆,原料都不是一种。绿豆加水磨成浆,上面的液体经过发酵以后再煮开,就是豆汁儿,下面的豆渣经过羊油一炒就是“麻豆腐”(很多不喝豆汁儿的北京人,却非常喜欢吃麻豆腐)。第一次跟豆汁儿狭路相逢是在天坛北门的“老磁器口豆汁儿店”,至今对那股让人面部狰狞的味道难以忘怀。不知道是不是游客太多,现在的老瓷器口似乎改了良,喝上去已没有当年的酸爽。

四大北京小吃被称外地友人为黑暗料理,可能是因为没去对地方?

爆肚儿

对于行家来说,爆肚儿非去专门店吃不可。因为这种小吃说到底吃的就是火候和口感,自己涮不好,口感一老,根本没法下嘴。

“肚儿”即牛羊胃,反刍动物都有4个胃,讲究的是精细分割。部位不同,爆的时间也有微妙的差别。羊肚通常比牛肚的口感更好,举例来说:羊肚仁最嫩,价格也是最贵的;羊散丹(相当于牛的百叶)比较脆嫩,上桌率很高;我个人还很喜欢羊肚领,嚼起来有“咯吱咯吱”的齿感,吃着带劲儿。

梁实秋在《雅舍谈吃》里描绘过,最早的做法分为盐爆、油爆和汤爆三种。现在前两种不太常见了,吃的最多的就是汤爆,也就是像涮羊肉那样在水里焯一下,蘸着小料吃。

早先最有名的爆肚儿,是东安市场的“爆肚王”和“爆肚冯”。后来的爆肚王变成了“西德顺爆肚王”,去过一次,实在不敢恭维;而由爆肚冯的后人经营的“爆肚金生隆”还有当年爆肚冯的惊艳,应该是现在吃爆肚儿最靠谱的去处了。

四大北京小吃被称外地友人为黑暗料理,可能是因为没去对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