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精準營銷:如何「找對人、做對事」?

如今,朋友圈廣告已經“稀鬆平常”,而用戶接收到什麼商品的廣告,則

基本取決於平日裡對微信的使用習慣。無獨有偶,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在網頁中彈出的定向品類廣告,也是基於用戶對於某一商品的搜索行為。

大數據精準營銷:如何“找對人、做對事”?

可見,互聯網時代,消費者的一舉一動都被“數據化”,透過數據所呈現的用戶搜索、消費習慣,形成對消費者個性與喜好的認知,掌握消費者的真實需求從而對其進行精準營銷,實現有效的用戶觸達。

大數據精準營銷:如何“找對人、做對事”?

而隨著信息的高度普及、消費者需求的多元,各行各業逐漸重視對大數據的應用,以實現在營銷、推廣環節中效能的轉換。

商業存量時代,形成一個精準的營銷閉環

商業存量時代,差異化運營、爭取更多的消費者成為商業的關注重點。營銷活動相比硬件改造、業態調整、品牌重組,落地更快、更新頻率更高,也因此被商業項目視為創新的突破口、觸達消費者的最短路徑。

大數據精準營銷:如何“找對人、做對事”?

然而,以往的營銷活動存在較強的主觀性,既無法完成對消費者的聚焦與認知,也缺乏對活動投放渠道的針對性選取,不僅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而且容易與受眾的興趣點不匹配。

此外,由於活動整體信息化水平有限,無法對活動進行監測和反向評估,據數據統計,每年有超過15億的實體商業流量被浪費。

大數據精準營銷:如何“找對人、做對事”?

當下,大數據已經可以滲透商業活動中的各個場景。

  • 活動前為活動的策劃、目標人群的確定提供依據;
  • 活動中對消費者真實需求的把握、最優宣傳渠道的選取;
  • 活動後的整體監測與效果評估,完全能形成一個精準的營銷閉環。

洞悉與識別,糾正人對事物的主觀認知

商業的本質是滿足人的需求,營銷活動應該遵從人的需求。而關於人的設定和把控,往往與我們想象中的存在著本質差別。

大數據精準營銷:如何“找對人、做對事”?

例如:上海某日式百貨,開業前將目標客群鎖定為全市範圍、全年齡層的中高端人群,但大數據監測的結果卻表現為,實際消費者僅來自周邊3公里、19-35歲、對價格存在一定敏感性的年輕人及年輕家庭。由此可見,針對項目的早期定位,大數據能夠精準的判斷針對客群的真實輻射能力,從而確定項目的真實輻射範圍。

大數據精準營銷:如何“找對人、做對事”?

傳播渠道的碎片化、消費者的分散化,只有大數據能找到人並找對人。通過對海量數據的監測,生成項目輻射範圍的熱力圖,有助於辨別實際到訪消費者和認知中的偏差;對到訪客群的監測,有助於判斷消費者的年齡結構、職住特徵和消費能力;對消費軌跡的監測,有助於瞭解消費者的品牌偏好和消費習慣……

大數據精準營銷:如何“找對人、做對事”?

而在運用數據手段,對項目的實際到訪客群以及周邊可輻射客群進行系列摸底後,活動策劃前期,

運營者還需要明確:活動是對輻射範圍內、尚未產生到訪客群的激活,還是對流失客群的召回?是對到訪頻次不高的會員的喚醒,還是單純的一次流量的累積?以及因為活動而留存下來客戶是否實現了高頻到訪頻,客群的真實轉化率是否有所提升?

大數據精準營銷:如何“找對人、做對事”?

全客群的營銷方式不僅投入大,而且效果寥寥。因此,將到訪客群以活動目的進行細分,並針對客群進行數據解讀,

打造與其身份標籤、實際需求相匹配的活動,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

分裂與重組,匹配與客群標籤相符活動

隨著消費者需求的升級,想要打動其“芳心”,就需要運營者更加“用心”——打造既滿足其需求,又符合其價值觀、審美取向的活動。而讀懂消費者,需要藉助數據的力量。通過數據分析,對指定客群的消費路徑、消費行為、消費習慣進行解析,最終得出相應客群的身份標籤。

大數據精準營銷:如何“找對人、做對事”?

小結

大數據在任何營銷場景中的應用,最終都要以人為基準,是要對人的一種解讀。而所謂大數據參與的精準營銷,其實就是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將合適的產品以合適的方式提供給合適的人,確認過眼神,是我們要找的人。

關於斑馬傳媒

斑馬傳媒(BanmaMedia)是中國具有優勢的互聯網大數據分析營銷公司。斑馬傳媒旗下核心業務斑馬精準、斑馬BMS、斑馬大數據,以及通過產品自身研發的核心技術,實現了廣告差異化的精準投放,並根據廣告主不同的投放需求,不斷提升廣告投放效果。為全國近千個廣告客戶和世界知名品牌客戶提供大數據營銷解決方案。

免責聲明:部分圖片、內容來源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文中所提行業、品牌產品僅作為文案需要,不涉及廣告宣傳,如有問題或轉載請聯繫斑馬傳媒(banma_media),謝謝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