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從15萬士兵里挑出250個勇士,組成敢死隊,就爲了抓一個農民

古代皇帝都有一個“天敵”,也就是農民起義。掃滅六國、一統宇內的秦朝,被陳勝吳廣、劉邦項羽等人的起義軍推翻;北滅匈奴、威震西域的西漢、東漢,也曾受到綠林軍、赤眉軍、黃巾大起義的致命打擊。號稱武力最為強盛的唐朝,最終也受到黃巢大起義的重創,並由此走上覆滅之路。即使是號稱疆域萬里、天下無敵的大元朝,僅僅建立不足百年,也在劉福通、朱元璋等人的紅巾軍大起義中土崩瓦解。

明朝從15萬士兵裡挑出250個勇士,組成敢死隊,就為了抓一個農民

農民起義摧毀舊的王朝,催生出新的王朝,而新的王朝最終也在農民起義的熊熊烈火中化為灰燼,成為封建王朝一個無解的死循環。數千年來,眾多大一統王朝中,貌似只有宋朝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沒有被農民起義摧毀。朱元璋依靠農民起義建立大明朝,但他剛剛建立新的統治秩序,馬上就面臨農民起義的挑戰。

明朝從15萬士兵裡挑出250個勇士,組成敢死隊,就為了抓一個農民

明朝誕生的第四個年頭,朱元璋在金鑾殿上還沒坐穩當,就接到了第一起農民起義爆發的奏章。《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四年,廣西潯州大藤峽一帶農民聚眾造反,“攻劫郡縣”,殺死明朝地方官吏,劫掠朝廷府庫。造反的原因是因為明初大興土木,營造宮殿,徵調大量民夫在兩廣、滇黔一帶原始深山中伐木,本已貧困飢寒的百姓不堪忍受沉重勞役,憤而造反。

從此之後,大藤峽農民起義,就成為讓歷代明朝皇帝頭痛不已的老大難,幾乎貫穿整個明朝始終。自洪武四年大藤峽爆發第一次起義開始,一直到天啟六年大藤峽最後一次起義被剿滅,兩百五十餘年間,這個地方的農民起義一直連綿不斷。粗略統計一下,明朝一共十六個皇帝,就有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明英宗、明代宗、明憲宗、明武宗、明世宗、明熹宗九個皇帝,曾經對大藤峽地區出兵討伐,對付大藤峽起義,幾乎成了明朝皇帝的一項必做的功課。

明朝從15萬士兵裡挑出250個勇士,組成敢死隊,就為了抓一個農民

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大都持續時間不會太長,頂多有個十幾年就會結束。而大藤峽起義之所以如此棘手,持續時間如此之長,有三大原因。一是當地自然條件極為惡劣,百姓難以謀生餬口,官府卻漠然視之,照常徵收勞役賦稅,官逼民反。二是當時廣西民風彪悍好鬥,極富反抗精神,民不畏死,比如威震天下的狼兵就是廣西的土司兵組成。三是當地山高路險,峽谷縱橫,河流密佈,地勢險惡,成為農民義軍的天然屏障和基地,《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多冥巖奧谷,懸磴絕壁”,“入者手挽足移,一失足則隕身數百仞下”,內地明朝將士很不適應,武力鎮壓難以奏效。諸多因素導致大藤峽起義始終不能被徹底解決。

明朝從15萬士兵裡挑出250個勇士,組成敢死隊,就為了抓一個農民

土木堡之變後,明朝與北方瓦剌矛盾激化,集中全力應對北疆危機,大藤峽起義再度熾盛一時。當地貧苦農民侯大苟有勇有謀,趁明朝無暇南顧,“倡亂嘯聚萬人”,下山四處攻州打縣,連戰連勝,聲勢越來越大。等到“奪門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重新登基時,侯大苟的義軍不僅縱橫廣西,“守吏不能治”,甚至遠征奔襲廣東,“蔓延廣東高、廉、雷之境”,已成燎原之勢。

明朝從15萬士兵裡挑出250個勇士,組成敢死隊,就為了抓一個農民

《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明英宗先後數次出動大軍,下詔懸賞緝拿侯大苟,“能捕大苟者,予千金,爵一級”,如此優厚的賞格也不管用,沒人有這個膽量和本事。由於將帥乏人,直到明英宗病死,也沒能剿滅侯大苟。明憲宗繼位第一年,派右僉都御史韓雍掛帥,組織徵調十幾萬人馬,節制兩廣,企圖以絕對優勢兵力徹底撲滅大藤峽起義。韓雍雖是文進士出身,卻才兼文武,膽識過人,《明史》記載他“才氣無雙,平賊非雍莫可”,《明憲宗實錄》也記載他“英邁不群,威望素著,所至令行禁止”,是個難得的將帥之才。

韓雍見識不凡,面對當時兩廣一帶義軍烈火燎原、遍地開花的亂局,他力排眾議,反對分兵四處追擊,而是堅持認定“大藤峽賊之巢穴,必以全師搗之”,只要集中重兵摧毀義軍這個總基地和發源地,抓住侯大苟,“心腹既潰”,則各地義軍必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彈指可滅。

明朝從15萬士兵裡挑出250個勇士,組成敢死隊,就為了抓一個農民

韓雍身臨一線,帶兵深入山高路險的大藤峽原始山林,直撲侯大苟的大本營,“督諸將四面並進攻之”。明軍奮勇作戰,“官軍登山仰攻”,侯大苟指揮義軍依託有利地形,居高臨下拼死反擊,“滾木擂石、鏢槍毒矢下如注,”雙方展開殊死搏殺。韓雍見強攻效果不佳,採用火攻計,“命以火焚烈”,義軍抵擋不住,節節後退,退到最後一個基地“九層樓”。所謂“九層樓”,是當地山中最高的一個山頭,“絕崖懸壁,勢控霄漢”,其上儲備了足夠的糧秣飲水和武器,而且只有一條羊腸小道可通,義軍據險樹立石牆,箭矢滾石如雨而下,明軍百計強攻,但已成強弩之末,傷亡慘重不能得手,一時陷入僵局。

韓雍這才感覺到問題的棘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地形,讓義軍遊刃有餘,官軍則有力使不出。十幾萬大軍的後勤糧秣供應極為艱難,勢必難以長久駐紮圍困,加之侯大苟熟悉地形,翻山越嶺如履平地,萬一漏網,前功盡棄。足智多謀的韓雍也發了愁。

明朝從15萬士兵裡挑出250個勇士,組成敢死隊,就為了抓一個農民

這時,曾經多次參與大藤峽作戰的一個武將陶魯,自告奮勇有破敵良策。韓雍問他需要多少人,陶魯說:“三百敢死之士”。韓雍說:“這也太少了吧?”陶魯自信滿滿回答:“兵貴精而不貴多,請允許我自己挑選。”韓雍別無良策,只得放手讓陶魯一試。《明史紀事本末》記載,陶魯立即遍視諸軍,按照“力舉百鈞,矢射二百步”的苛刻標準,挑選敢死隊員。“百鈞”在這裡和古人常用的“一字千鈞”、“萬夫不當之勇”一樣,應該都是虛指。

明朝從15萬士兵裡挑出250個勇士,組成敢死隊,就為了抓一個農民

既要膂力驚人,同時還得精於箭術,能滿足其中一條的已經不太好找,何況要同時具備兩個。結果由於標準太高,《明史紀事本末》記載,“三軍之士,十五萬人,其比於式者得二百五十人”。連三百個都沒湊夠,只挑出了兩百五十個勇士。明朝農民侯大苟恐怕做夢也沒料到,朝廷為了抓住他會如此大動干戈。陶魯讓這支敢死隊享受優厚待遇,每天“椎牛酒犒”,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同時“自操練陣法”,教導他們山地作戰技能。

明朝從15萬士兵裡挑出250個勇士,組成敢死隊,就為了抓一個農民

到了總攻之日,主帥韓雍帶兵正面佯攻,吸引義軍注意力,陶魯帶領這支敢死隊從後山攀援絕壁,歷盡艱險“潛陟其巔”,來了箇中心開花,侯大苟沒料到官軍會用這一招,急忙組織反擊。陶魯手下敢死隊都是優中選優的精銳,人雖少戰鬥力極為強悍,幾乎是以一當百的節奏,義軍陣腳大亂,全線潰敗,侯大苟雖智勇雙全,但英雄末路勢窮力竭,最終被生擒,轟轟烈烈的大藤峽起義就此告一段落。誰知明憲宗的高興勁兒還沒過,成化四年和九年,大藤峽義軍兩度重舉義旗,明憲宗只得把韓雍再度派往兩廣提督軍務,“蠻民素懾雍威,寇盜漸息”。成化年間的大藤峽之役才算暫時平息下去。然而讓人抓狂的是,明憲宗繼任者明武宗一上任,大藤峽起義再度爆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