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鱼台有家合作社带动1000多农民致富

了不起!鱼台有家合作社带动1000多农民致富

了不起!鱼台有家合作社带动1000多农民致富

树影斑驳、夏蝉高唱,7月27日正午,穿过微山湖西的大堤和小路,记者来到位于鱼台县王庄镇大奚村的鱼台昌健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阴凉的菌棚下,毛木耳菌包成垛成排,合作社理事长马汉友正操作着遥控器在为菌包浇水。棚外的水泥地上,收获的毛木耳摊晒了足有百米见方,几位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的老农负责管理,他们说,活不累,干一天能挣60元。

“我种毛木耳已经种了20多年了,种植规模达到1500万袋,现在合作社已经有82户社员,带动周边十几个村子的1000多人就业,人均增收过万元。”马汉友说,2016年,合作社和41户贫困户签订就业协议,如今已经全部脱贫。

老马的合作社只是济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济宁市坚持把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载体和抓手,引导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引导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每年定期开展市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示范社、家庭农场示范场评选,累计评定市级以上重点企业589家、示范社(场)581家。培育出龙头企业基地、土地托管、合作互助、土地股份合作和联合发展5种类型经营发展模式。

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带领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广应用先进农业科技、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马汉友介绍,合作社每年冬天用工量较大,一冬天光发工资可达400多万元。一位农村妇女在合作社打工一冬天至少能挣4000元。合作社将大棚建成后,无偿给社员使用,并提供菌包,社员按照“五统一”的标准进行管理、种植,合作社负责所有社员的销售问题。按照一个大棚种4—5万袋的话,每个棚的纯利润能超过4万元。

“知道加入毛木耳合作社能挣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就很少再去外地务工。”马汉友介绍。村里的“90后”马腾之前在外打工,4年前加入合作社种植毛木耳,如今的种植规模达到25万袋,今年纯利润达25万元。“现在是家里有车、城里有房,前不久,刚把老婆、孩子接到了城里。”马腾说。种植效率非常高,拿智能喷灌技术来说,原来为菌袋浇水,一个人管理一个棚都费劲,现在利用智能喷灌设施,一个人拿着遥控器、听着音乐就能轻松管理20多个菌棚。

据统计,济宁市农业龙头企业自建或联合共建种植基地460万亩、参与农户110万户,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实现了农业产业县域集群发展。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通过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自身获得了规模效益的同时,又增加了农民土地及打工收益。经调查分析,济宁市及家庭示范场,每户示范场的年均纯收入14.2万元,是全市农民人均收入的11.2倍。

与传统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相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是当前引领带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力量。“原来农村有句顺口溜,‘庄稼活最好学,人家咋着咱咋着’,现在要是还按老思想种地那就只能等着赔钱了。”在金乡京信合作社总经理刘青峰看来,现代农业要向技术要效益、向融合要效益。京信合作社在金乡县建立了13出为农服务中心,农业服务则覆盖了金乡县所有的镇街,社员已经发展到2.6万余户、近10万人。他们利用合作组织规模优势,从厂家直接订购农资,把各级批发商的利润返给老百姓。与此同时,合作社每年为社员提供先进的农机、植保等服务,每亩节省40元。每年培训农民4000人次。合作社还开办了“云农网”,开辟电商渠道,解决老百姓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目前社员平均收入是非社员收入高9%。

济宁市搭建土地流转交易、农产品质量监管追溯和农业品牌宣传“三个平台”,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园,打造一批农业新六产示范点,争创一批国家省市级项目。加大政策扶持,每年评定50家市级龙头企业、100家合作示范社和家庭农场示范社。开展农村双创活动,引导外出务工农民、大学生等回乡创办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全市共发展合作社14457家、家庭农场2340家,自建或联合共建种植基地460万亩、参与农户110万户。

在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李小刚看来,乡村之所以和城市差距大,就是失去了有能力、有文化、有思想的年轻人这一阶层。6年前,他怀揣着“乡村振兴”的梦想,和30位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接手了位于鱼台县的山东鹤来香食品有限公司,重塑乡村阶层。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制定了详细的“五步走”规划。按照第一步,他们目前以电商为主要销售渠道,2017年的年销售额就突破了2000万,整合当地土地2000余亩,整合了70余种全国各地特产,为当地老百姓提供就业岗位60 余个。

世界大蒜看中国,中国大蒜看金乡,金乡蒜农最敏感的话题就是蒜价。而导致蒜价忽高忽低、蒜贱伤农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大蒜供求信息不对称。“蒜通天下”微信公众平台能通过安装在各大蒜产区、市场的摄像装置,为用户提供实时“直播市场”“语音播报”等服务,客商、小贩、农户在家里点几下手机就能随时了解市场交易情况。“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关于大蒜的整条产业链都搬到线上来。”蒜通天下产业园经理徐孟修介绍,买卖双方能互相检索货源和需求信息,整个交易流程更加简单、高效。平台2016年6月上线,如今粉丝量达到70多万,每天的点击量高达400万人次。

在线下,蒜通天下建立了15万吨蒜片、5万吨大蒜的智能仓库。“按土地效能使用计算,只能仓库是常规冷仓存储效能的10倍,由于整个仓库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以前100吨蒜片的出入库工作,大约需要10个工人,花费五六个小时,现在只需2个工人花费1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加上电费的节省,存储综合成本下降60%。”徐孟修介绍,智能仓库实现了生产、质量、设备、安全、价格等数据的深度集成与精准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