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不是「情人節」而是女人節,還與魁星崇拜有關!

七夕不是“情人節”而是女人節,還與魁星崇拜有關!

對於中國傳統情人節,大概比較確定的說法:一是正月十五(上元節)鬧元宵;二是三月初三(上巳節)踏青廟會。

至於“七夕”為何被稱為情人節,與傳說七夕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有關,商家們推波助瀾,就把七夕炒作成了“情人節”,其實在古代,七夕節更傾向於是一個女子過的節日,其內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

因此,七夕似乎並不適合“情人節”的說法。而且從古詩詞淒涼慘切的文風中就可見一斑: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杜牧

01七夕,源自古人的星宿崇拜

七夕不是“情人節”而是女人節,還與魁星崇拜有關!

“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跂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報章。 睕彼牽牛,不以服箱。”——《詩經·小雅·大東》(西周)

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

不僅如此,古人仰觀天象,發現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

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

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魁星點鬥、獨佔鰲頭”,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不是“情人節”而是女人節,還與魁星崇拜有關!

02七夕,源自古人的時間崇拜

數字“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

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七夕不是“情人節”而是女人節,還與魁星崇拜有關!

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

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不是“情人節”而是女人節,還與魁星崇拜有關!

宗教裡的“卍”字符就是北斗七星一年四季在天際的運行軌跡

03七夕,源自古人的數字崇拜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

“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

“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04七夕,源自古人的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週期。《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

"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它說男子以8歲一個週期,女子以7歲一個週期。

女子7歲腎氣盛,換牙齒頭髮變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天癸是腎精,任督二脈,以中醫說法,"為一身陰陽之海,五氣貞元",也就是說,二七就來月經,可以生子。三七腎氣平均,最後的牙齒長齊,發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堅,頭髮長極,身體盛壯,到了頂點。五七陽明脈衰,面容開始焦黃,頭髮開始掉。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是一個生命週期結束。

"七"這個數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應該是結束中的誕生。

《周易·復卦》:

"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