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名莊酒與餐酒爲啥價格差這麼大?無良酒商不會告訴你這些

是否最貴的酒就是最好的酒呢?

不可否認,全球售價最昂貴的酒的確是一瓶極其出色的佳釀,首先這瓶酒來自於明星產區勃艮第,其次它是一瓶羅曼尼康帝的特級園——2016年3月,DRC 羅曼尼康帝特級園就曾被拋出11959歐元的天價,甚至一些賣家表示這個價格可以競拍至53931歐元。

而另一方面,我們經常可以在超市或者網上買網上一瓶百元左右甚至幾十元的葡萄酒,一瓶DRC和一瓶“普通”葡萄酒的收集區別到底說明了什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同時給了各路酒客理想與困惑的葡萄酒價格。

五大常規釀酒投入

從葡萄園到酒窖,經歷過採收到裝瓶,把一系列產生費用的環節從頭至尾加起來算算共是多少錢呢?因為計劃產量、種植密度、人力成本等不同因素的介入,不論是葡萄酒愛好者還是酒業內人士都很難給出一個標準答案。那麼,有關一瓶葡萄酒的成本就要這樣撲朔迷離地擱淺下去嗎?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討論的是釀造成本的投入。

一瓶葡萄酒釀造投入的常規項目如下:

1.土地購置

作為商業地產較為小眾的一類,葡萄酒地產並不十分為國內投資者所瞭解。但是,好的葡萄酒依賴於好的葡萄果實,而一塊上佳的土地(種植園)是一切開始的基礎。拿美國著名葡萄酒產區納帕谷舉例:納帕縣(Napa County)土地本身按地理優次位置可分出三個地價標準。按功能類型細分,則為: 葡萄園、可耕地和用於建造房屋或酒莊的土地。而越是能夠收穫頂級赤霞珠和黑皮諾的葡萄園,其市場需求越大,投資價格往往更高。除開種植園"可建造房屋"包括:酒莊、品鑑室、酒窖、餐廳等等同樣是左右葡萄酒地產總價值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項。

揭秘|名莊酒與餐酒為啥價格差這麼大?無良酒商不會告訴你這些

美國納帕谷的Yao Ming葡萄酒

NBA中國小子姚明為了退役後的"飯碗"跑去美國納帕谷蒐羅了6塊頂級種植園,才終釀成了YAO MING牌赤霞珠,實現了他的葡萄酒創業夢。這背後除了強大的個人品牌號召力(當然這也是隱形的RMB),還有不可小覷的資產投資。

2.釀造設備

這部分是釀造的硬件條件,是決定葡萄酒品質高低的重要砝碼之一。就拿橡木桶來說,是否使決定用橡木桶陳年?用的話,是使用新橡木桶還是舊橡木桶;美國桶還是法國桶?要知道橡木桶差價懸殊,舊橡木桶的平均單價僅在100美金左右,一支全新的法國橡木桶售價在1000美金左右,貴的可以高達3000美金;美桶的價格在500美金左右…… 而酒價很有可能就在此時悄悄發生了變化。另外,新桶的使用比率與桶陳時間長短(沒錯時間就是金錢)也是附著的投入成本。

揭秘|名莊酒與餐酒為啥價格差這麼大?無良酒商不會告訴你這些

選材標記的原橡木

橡木桶的製造過程耗時而且手工藝複雜度高,許多法國制桶廠至今依舊遵循傳統古法制作,工匠一天僅能完成一到兩個桶的出品率,就拿橡木成片組合前的乾燥工序來說:木材必須置於室外進行至少三年的自然風乾時間…… 難怪橡木桶的價格常年居高不下。

3.手工釀作

相較於成本較低的機械化採摘/裝瓶/貼標,精細的手工釀造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勞動成本。從種植期的葡萄樹培育、土壤維護,到收成期的挑選採摘、釀造前的選果去梗…… 一些舊世界的酒莊更是因產量稀少,甚至使用手工的方式來封壓酒帽、手寫手貼酒標,可謂"不計成本"的投釀。

揭秘|名莊酒與餐酒為啥價格差這麼大?無良酒商不會告訴你這些

以法國、意大利以及西班牙為代表的舊世界葡萄酒產區,是講求手工釀造的源頭與中心,他們中"零機械"的釀造哲學往往成就了品質的巔峰。而背後高昂的人工勞動成本,往往也是伴隨一瓶傳統佳釀而來的工匠代價。

4.技術顧問

葡萄酒在某種意義上是個靠天地吃飯的產業,能得到一塊優質的土地意味著握住了一半成功的先機。撇開祖上有地的世代酒農不說,近20年來大家也越來越多的關注到土壤的選擇,酒莊落在哪一塊土地上更可能釀出好酒?為此,在種植上,有不少酒莊請出了土壤專家,比如明星趙薇,早在其2011年底正是入主波爾多聖埃美隆產區的夢隴酒莊(Château Monlot)兩年前就請出了曾任職於羅曼尼康帝酒莊的土壤生物學教授Claude Bourguinon,讓他率領團隊對酒莊的三個地塊進行分析,因地制宜地重新制定葡萄園管理方案,默默探測好這塊土地有著在未來進入產區列級名莊的潛質。

揭秘|名莊酒與餐酒為啥價格差這麼大?無良酒商不會告訴你這些

年近70的羅蘭還飛奔在全球他所顧問的酒莊之間

在土壤(種植)之後,葡萄酒的另一重大板塊無疑是釀造了。每一個成功的酒莊背後都有一個了不起的釀酒團隊。除開葡萄種植農、釀酒師,對葡萄酒的味道與風格影響最大的人就是釀酒顧問了,而那些被酒莊花重金聘請的釀酒顧問更是釀造工作的核心人物,他們在尊重土地獨特性的基礎上結合自身釀酒經驗,在工藝之外賦予葡萄酒靈魂與個性。

世界知名釀酒顧問 例如:"現代葡萄酒學之父"埃米爾·佩諾(Emile Peynaud)、"白葡萄酒之父" 丹尼斯·杜博迪(Denis Dubourdieu)有或者"飛行釀酒師"米歇爾·羅蘭(Michel Rolland)等。

5.市場推廣

直接的廣告投放是打造市場知名度的強效手段(前提當然是不缺錢);另外試飲品鑑活動,媒體見面會也是百試不爽的市場曝光機會;而各類專業酒展更是面對面開發潛在客戶的專業平臺;再者,除開設計完美的酒標,能建設一個同樣完美的酒莊網站也是符合時下"瀏覽習慣",提升品牌形象的線上手段,從某些層面出發更是判斷一家釀造商(經濟)實力的標準之一。

當然,除開以上提及的各項內容,還有各種龐雜細微的人力物力投入,以及各個環節產生的時間成本;並且酒莊的規模大小,運作機制、經濟實力也都直接影響著釀造投入的範圍邊限。

一瓶葡萄酒的"裸價"

看了這裡,你可能要問了,到底釀瓶酒出來得花多少錢?彆著急,法國紀龍德省農業局(波爾多所在省份)整理過一份詳細的"釀造成本清單"。農業專家們從波爾多地區100餘家不同酒莊的釀造成本進行抽樣分析,從基礎釀造環節的實際生產投入中彙總出了一瓶葡萄酒生產釀造的平均支出,並將其假定放置在單位抽樣面積25公頃(1公頃約等於3m* 1m)大小的波爾多紅葡萄酒產園內,按每公頃3333株種植密度,5百升的產量回報來計測,估算出1瓶葡萄酒的釀造成本如下:

揭秘|名莊酒與餐酒為啥價格差這麼大?無良酒商不會告訴你這些

這個成本公式基本反映了1瓶葡萄酒的基礎成本構成。粗簡來看,我們可以理解為葡萄果汁成本1歐元,裝瓶與投入市場成本2歐元,前後加起來共3歐元。雖然實際成本還會根據具體種植釀造以及市場推廣等情況會產生價格變化。不過,這僅僅是入門級波爾多幹紅的成本,要買段位更高的酒,你可能還要再看一下錢包餘額。

葡萄酒的花式售價

葡萄酒的售價差異是一直存在的,哪怕對於來自於同一產區、同一葡萄品種的葡萄酒而言也會出現各式價格區間。那麼看完了成本,面對這些蒙圈的數字,我們還可以拿些什麼作為葡萄酒售價的參考標準?講到這個話題,或許大家已經開始了各自內心微妙的"呵呵",但它確實是買酒時的你我他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所以,即使心情略複雜也有必要一起來扒扒下面幾個"背後的售價成因"。

1. 知名產區

葡萄酒出自哪個產區是影響其售價的要素之一,優質產區的葡萄酒往往具備實力與資質在市場上"以價制勝"。很顯然,一瓶勃艮第的黑皮諾要比一瓶加斯科涅丘的鴿籠白"值錢"許多,其原因涉及到在不同自然風土條件作用下產生的不同種植釀造結果,具體到酒莊聲譽以及其產酒質與量的市場適配能力等。

即便是兩個不同產區裡的同一葡萄品種,從成本來看也可能存在巨大差別。比如,一瓶夏布利的霞多麗可以賣出奧克霞多麗的雙倍價格!

2. 經銷路徑

一瓶葡萄酒從釀造商到達消費者手中的"路程"長短也會令售價出現不同程度的顛簸起伏。最短最"省錢"的銷售線路自然是直接從酒莊到消費者手中,而最長最"昂貴"的銷售線路則可能需要經過中間商、國內外酒商(出口商/進口商)、國內外多級分銷商或者零售商"翻山越嶺"地到達消費者手中,而此時,我們往往需要另外支付10%到60%的利潤在這一系列的"關卡"上。

揭秘|名莊酒與餐酒為啥價格差這麼大?無良酒商不會告訴你這些

比如,那些從海外進口入國內的世界美酒還要加上"入關成本"其中包括:物流、清關、倉儲、國內菸酒特別消費稅,有時還有增值稅。

3. 品牌效應

還是拿波爾多舉例好了。那些好運地"出生"在聖埃美隆、蘇玳、格拉夫、以及梅多克的近200家名莊葡萄酒如今已經名正言順地蛻變成200餘個"奢侈品牌",完全遮擋住了其餘近萬家同產區酒莊的光彩。這個失衡的局面常常讓人們尷尬地遇見這樣的事情:同樣都是波爾多一瓶大區酒和一瓶名莊酒價格卻是天南地北;而品嚐一瓶名莊酒的時候,心情總是澎湃的,錢包總是柔弱的。

買一瓶波爾多名莊酒,需要花費15到500歐元不等的價格,你甚至可以在某些精品酒零售店內發現貼著1000歐元天價標籤的而且是年輕年份的波爾多,沒辦法,你要夠"大牌"也能這麼"任性"。

4. 評分獎項

世界各國的美酒千千萬萬,酒評家與獎項卻是非常有限的,一個權威的酒評家團隊一年"喝死"也不過品嚐一萬幾千餘款酒,但這個"驚人"的數字放在浩瀚的葡萄酒大海里不過是汪洋一滴,所以市面上有分數、有獎項或者齊攬二者的葡萄酒絕對是鳳毛菱角,價格自然也是鶴立雞群。一些稀少的珍貴酒款撇開價格不說,酒客就算願意剁手市面上也不一定"有土可以吃"。

揭秘|名莊酒與餐酒為啥價格差這麼大?無良酒商不會告訴你這些

羅伯特·帕克(Robert Parker)

世界著名的酒評家代表有以百分制品評的美國派大家羅伯特·帕克(Robert Parker)或者以傳統20分製為導的英倫派傑西絲·羅賓遜(Jancis Robinson)。被譽為"世界頭號酒評大師"的羅伯特·帕克,他給出的分數幾乎是一款葡萄酒是否能暢銷北美市場(甚至全球)的命運指針,新出爐的帕克滿分葡萄酒幾乎可以在一夜之間價格翻倍。

5. 環境服務

如果你不是去超市或者零售店搜酒,而是跑去餐廳或者酒吧下單,那麼不好意思你準備剁手的葡萄酒可能會漲價2到3倍了。在餐廳的精緻酒卡上一瓶葡萄酒的"中間利潤"是層層疊加的,最少可以享受到在基礎成本上5至6倍的高額利潤。儘管這個價格顯然有欠"公正",但是私享的用餐環境加上配套的酒水服務,一直吸引了不少酒客前去喝酒(刷卡)。你若是心疼,記得把沒喝完的打回家續杯。

一段話總結

說了這麼多,其實價格與葡萄酒的關係簡單地講就是:售價越低的葡萄酒,其價格越接近實際生產成本;反之售價越高的葡萄酒,其價格與成本差距也越大。

但在市場上,也並不是絕對地能用價格來煮酒論英雄——醇鑑雜誌就曾把DWWA的最佳葡萄酒大賞授予給一款智利葡萄酒La Moneda Reserva Malbec,重點是這瓶酒只賣7歐元!沒錯,這個價格在勃艮第或許只夠買瓶入門級別的葡萄酒,但同樣的價格飛到智利已經可以換購一瓶高端葡萄酒了。

其實,挑選一瓶好酒,看好價格不如認準品質,這樣酒錢掏得才會更加有道理。畢竟出門喝酒,除了帶好錢包還需要備點眼力勁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