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的僧侶爲什麼叫「和尚」,我們稱呼「和尚」時有哪些講究?

“和尚”是指出家修行的男佛教徒。“和尚”一詞是什麼意思呢?照字面看,“和”為三界統稱,“尚”乃至高無上的意思。另有一說是這樣的:佛教認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人生之苦,而苦的根源是人的各種慾望。要消除產生苦的慾望,則須堅持修行,與世無爭。佛教主張處世要和諧,反對爭鬥和欺詐,以“和”為貴,“和”即忍耐與服從,這是佛教徒修行的根本方法,舍此無捷徑可走。如來以“和”為尚,於是把僧眾們稱為“和尚”。

出家的僧侶為什麼叫“和尚”,我們稱呼“和尚”時有哪些講究?

師傅說法圖

這種說法有些望文生義,其實“和尚”的原意並非如此。比較通行的說法是:“和尚”一詞是梵語在古西域語中不確切的音譯。準確的譯音是“鄔波馱耶”。梵文中的原意是對博士、親教(親承教海)師的通稱。最初在於聞、疏勒等地流行和使用,音譯為“物社”、“和社”,後轉音為“和尚”。

出家的僧侶為什麼叫“和尚”,我們稱呼“和尚”時有哪些講究?

拜佛小和尚一

“和尚”一詞,最早見之於文字記載的是《晉書・藝術傳・佛圖澄》:“和尚神通,儻發吾謀,明日來者,當先除之。”這個佛圖澄是天處國來華的高僧,十六國時期後趙皇帝石勒喜好佛教,特別崇信佛圖澄,稱其為“大和尚”,建立寺院893座,而大和尚只有一個,一般的和尚難以計數,和尚的名稱也就流行開來。不過,在戒律中往往不用和尚,而用“和上”以別於習俗稱呼中的訛誤,因為,依照印度語的原意,應當譯為親教師,只有受了比丘戒十年以上,並且熟知比丘及比丘尼的二部大律之後,才有資格為人剃度、為人授戒、而被通稱為“師”。這既不同於印度俗稱博土的烏邪,更不同於中國誤傳的和尚,比如老僧是老和尚,小沙彌是小和尚等。嚴格地說,不是什麼樣的僧人都可以叫做“和尚”。和尚在中國古代本是一個尊稱,要有一定資格堪為人師者才能能夠稱為“和尚”。不是隨便哪一個人,只要剃下了頭髮,就可以稱為“和尚”的,它不僅僅是一個表相,沒有一定的修持功夫,沒有達到一定資歷,不能使世人敬仰,是難以擔當這個稱呼的。就是在中國古代,“和尚”一詞也不是普通僧眾們樂意接受的。據宋代莊季裕《雞肋編》捲上載:“京師僧諱和尚稱曰大師;尼諱師姑,呼為女和尚。”不過,到後來在習俗上發生了改變,“和尚”被用為對一般出家人的稱呼,而且一般當作是男僧眾專用的名詞,這與原來“和尚”的含義是不符合的。

出家的僧侶為什麼叫“和尚”,我們稱呼“和尚”時有哪些講究?

拜佛小和尚二

對於“和尚”的稱呼也有講究。比如,一個和尚不能稱僧。只能稱僧人。因為“僧”是僧伽的簡稱。其字義本為“大眾”,僧伽至少要由四人以上組成。當我們要詢問出家人的尊稱法號時,一般可以這樣問:“請問師父的德號(或法號)?”一般來說,不可向和尚問:“您貴姓”。佛家規定,出家後皆依釋迦的法脈相傳,即出家人皆以“釋”為姓,不再用俗姓,都只以法號相稱。每一位出家人一般有兩個法號,一個是內號,一個是外號。內號只是他的剃度師、受戒師、傳法師可以稱呼的,其他人不可以稱呼,只可稱呼其外號。稱呼外號時也不可稱某某,對年長者一般要稱呼某某法師。一般稱呼是“師傅”、或某某師傅、或出家師傅、或小師傅、老師傅等均可。這是與僧人們接觸時要注意的,是佛門中語言上的尊敬和禮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