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茶画集锦:以茶入画,以画释茶

所谓“宾主设礼,非茶不交”。

以茶待客,

是历代中国人社交的首选。

喝着茶的中国人,

进一步是繁器重礼的大唐权贵,

退一步则是隐遁散叶间的明清道僧。

茶画的兴起,

既是经济繁荣的物质表征,

亦体现了文人雅士闲情逸致的格物情怀。

它将水墨与茶情茶意完美结合,

再现了历朝的茶饮风尚,

更以此记录了我国茶文化的历史变迁。

观茶画,

仿佛能听到那茶水涓涓作响,

嗅到那沸腾的氤氲茶雾在空气中飘香。

历代茶画集锦:以茶入画,以画释茶

·《撵茶图》局部

历代茶画集锦:以茶入画,以画释茶

·《清明上河图》局部

史上第一幅茶画《萧翼赚兰亭图》

历代茶画集锦:以茶入画,以画释茶

·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唐)

中国画史上第一幅茶画

为唐代画家阎立本所作的《萧翼赚兰亭图》,

其描绘的是一场关于茶的“鸿门宴”。

为什么这样说呢?

看看画名里的“赚”字,就猜得半分了。

王羲之《兰亭序》作为传世之宝,

被王羲之第七代孙、僧人智永所藏,

智永年近百岁之际又传给了弟子辩才。

细心而谨慎的辩才

在自己卧室的大梁上镂凿了一个暗格,

将《兰亭集序》藏于其中,绝不轻易示人。

历代茶画集锦:以茶入画,以画释茶

· 兰亭序冯摹本

偏偏,唐太宗喜欢王羲之的墨迹,

花了大把的银两,

誓要收尽天下王羲之的墨宝,

可《兰亭序》一直没有出现,

几经打听方知藏于辩才手中。

唐太宗派御史萧翼去访辩才和尚,

乔装打扮的萧翼

带着王羲之父子的杂帖去见辩才和尚,

两人一见如故。

萧翼故意激将,

夸称自己随身所带的帖子是王羲之最好的作品,

辩才则不以为然地说:

贫僧藏一绝品《兰亭序》。

最终,萧翼用三寸不烂之舌

取得辩才信任,骗走了这一作品。

历代茶画集锦:以茶入画,以画释茶

·《萧翼赚兰亭图》局部

唐代民间斗茶情景《斗茶图》

历代茶画集锦:以茶入画,以画释茶

· 阎立本《斗茶图》

这幅画生动地描绘了唐代民间斗茶的情景。

画面上有6个平民装束的人物,

似三人为一组,

各自身旁放着自己带来的茶具、茶炉及茶叶,

左边三人中一人正在炉上煎茶,

一卷袖人正持盏提壶将茶汤注入盏中,

另一人手提茶壶似在夸耀自己茶叶的优异。

右边三人中两人正在仔细品饮,

一赤脚者腰间带有专门为盛装名茶的小茶盒,

并且手持茶罐作研茶状,

同时三人似乎都在注意听取对方的介绍,

也准备发表斗茶高论。

整个画面人物性格、神情刻画逼真,

形象生动,再现了唐代的斗茶情景。

宫廷仕女坐长案茗饮《会茗图》

历代茶画集锦:以茶入画,以画释茶

·《宫乐图》(会茗图)

此画描绘了宫廷仕女坐长案娱乐茗饮的盛况。

图中12人,或坐或站于条案四周,

长案正中置一大茶海,茶海中有一长炳茶勺,

一女正操勺,舀茶汤于自己茶碗内,

另有正在啜茗品尝者,

也有弹琴、吹萧者,神态生动,描绘细腻。

贵族夜生活品茶听琴《韩熙载夜宴图》

历代茶画集锦:以茶入画,以画释茶

·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此图充分表现了当时贵族们的夜生活中

重要内容——品茶听琴。

画中几上茶壶、茶碗和茶点散放宾客面前,

主人坐榻上,宾客有坐有站。

左边有一妇人弹琴,

宾客们一边饮茶一边听曲,

从画面上人物神态来看,

几乎所有的人都被那美妙的琴声迷住了。

历代茶画集锦:以茶入画,以画释茶

· 局部

沿河茶肆、一字排开《清明上河图》

历代茶画集锦:以茶入画,以画释茶

·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在这幅展示汴河两岸城乡生活风貌

和市肆百业盛况的图景中,

可以看到沿河的茶肆一字排开,

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繁盛气息。

仔细观摩,

你能看到屋檐下、店门前都设有许多茶桌,

里面正有饮茶者在其中把盏闲谈、各得其乐;

更有一些流动的茶摊、茶寮散布其间分茶贩茶,

令往来游人流连其间、乐而忘返。

诚如元代郯韶题宋《东京茶会图》中诗言:

二月东都花正开,千门春色照楼台。

游人胜赏不归去,齐候分茶担子来。

皇帝以茶宴请群臣《文会图》

历代茶画集锦:以茶入画,以画释茶

· 赵佶《文会图》

宋徽宗赵佶轻政重文,

一生爱茶,嗜茶成癖,

常在宫廷以茶宴请群臣、文人,

有时兴至还亲自动手烹茗、斗茶取乐。

亲自著有茶书《大观茶论》,

致使宋人上下品茶盛行。

历代茶画集锦:以茶入画,以画释茶

· 局部

此幅茶画描绘了文人会集的盛大场面。

在一个豪华庭院中,设一巨榻,

榻上有各种丰盛的菜肴、果品、杯盏等,

九文士围坐其旁,

神志各异,潇洒自如,

或评论,或举杯,或凝坐,

侍者们有的端捧杯盘,往来其间,

有的在炭火桌边忙于温酒、备茶,

其场面气氛之热烈,其人物神态之逼真,

不愧为中国历史上

一个“郁郁乎文哉”时代的真实写照。

贵族官宦的讲究品茶《撵茶图》

历代茶画集锦:以茶入画,以画释茶

· 刘松年《撵茶图》

该画为工笔白描,

描绘了宋代从磨茶到烹点的

具体过程、用具和点茶场面。

画中左前方一仆设坐在矮几上,

正在转动碾磨磨茶,

桌上有筛茶的茶罗、贮茶的茶盒等。

另一人伫立桌边,提着汤瓶点茶,

他左手边是煮水的炉、壶和茶巾,

右手边是贮水瓮,

桌上是茶筅、茶盏和盏托。

一切显得十分安静整洁,专注有序。

历代茶画集锦:以茶入画,以画释茶

· 局部

画面右侧有三人,

一僧伏案执笔作书,

传说此高僧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书圣”怀素。

一人相对而坐,似在观赏,

另一人坐其旁,正展卷欣赏。

画面充分展示了贵族官宦之家

讲究品茶的生动场面,

是宋代茶叶品饮的真实写照。

不管朝事,只管喝茶《卢仝烹茶图》

历代茶画集锦:以茶入画,以画释茶

· 钱选《卢仝烹茶图》

钱选,字舜举,号玉潭,

浙江湖州人,宋代画家。

好游山玩水、读书弹琴、吟诗作画,

曾有诗云:

“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

故其传世之作多以隐逸为题材。

历代茶画集锦:以茶入画,以画释茶

· 局部

图中那头顶纱帽,身着长袍,

仪表高雅悠闲席地而坐的当是卢仝。

观其神态姿势,

似在指点侍者如何烹茶,

一侍者着红衣,手持纨扇,

正蹲在地上给茶炉扇风,

另一侍者旁立,其态甚恭,

似送新茶来的差役。

画面上芭蕉、湖石点缀,环境幽静可人,

表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四茶贩树荫下斗茶《斗茶图》

历代茶画集锦:以茶入画,以画释茶

· 赵孟頫《斗茶图》

该画是茶画中的传神之作,

画面上四茶贩在树荫下作“茗战”(斗茶)。

人人身边备有

茶炉、茶壶、茶碗和茶盏等饮茶用具,

轻便的挑担有圆有方,随时随地可烹茶比试。

左前一人手持茶杯、一手提茶桶,意态自若,

其身后一人手持一杯,一手提壶。

作将壶中茶水倾入杯中之态,

另两人站立在一旁注视。

斗茶者把自制的茶叶拿出来比试,

展现了宋代民间茶叶买卖和斗茶的情景。

品评茶叶、追和茶诗《茶具十咏图》

历代茶画集锦:以茶入画,以画释茶

· 文征明《茶具十咏图》

这是幅诗文书画相结合的佳作。

画面上空山寂寂,

丘壑丛林,翠色拂人,晴岚湿润。

草堂之上,一位隐士独坐凝览,神态安然,

右边侧屋,一童子静心候火煮茶,气氛和谐。

抒写了画家向往远离闹市,寄情山水的意愿。

历代茶画集锦:以茶入画,以画释茶

· 局部

从款署中得知,

明嘉靖十三年谷雨前三天,

苏州的天池、虎丘等地正举行茶叶品评盛会,

作者因病未能参加,

其好友送来几种好茶,

于是令小童汲泉、吹火、煮茶,

自斟,自饮,自己品评茶叶之高下,

自得其乐。

不禁想到唐代诗人

皮日休《茶中杂咏·茶具》、

陆龟蒙《和茶具十咏》诗,

于是缅怀他们的唱和雅趣,

诗兴所至,亦追和了十首,

分别为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

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

历代茶画集锦:以茶入画,以画释茶

· 局部

游览惠山、饮茶赋诗《惠山茶会图》

历代茶画集锦:以茶入画,以画释茶

· 文征明《惠山茶会图》

这是幅以茶会友、饮茶赋诗的真实写照。

画面描绘了正德十三年(1518年),

清明时节,

文征明同书画好友蔡羽、汤珍、王守、王宠等

游览无锡惠山,饮茶赋诗的情景。

半山碧松之阳有两人对说,

一少年沿山路而下,

茅亭中两人围井阑会就,

支茶灶于几旁,一童子在煮茶。

历代茶画集锦:以茶入画,以画释茶

历代茶画集锦:以茶入画,以画释茶

· 局部

该画体现了文征明早年山水画

细致清丽、文雅隽秀的风格。

画前引首处有蔡羽书的“惠山茶会序”,

后纸有蔡明、汤珍、王宠各书记游诗。

诗画相应,抒性达意。

文人夏日相邀品茶《事茗图》

历代茶画集锦:以茶入画,以画释茶

· 唐寅《事茗图》

此画是山水人物画,

描绘了文人学士悠游山水间,

夏日相邀品茶的情景。

青山环抱,林木苍翠,溪流潺潺,

参天古树下,有茅屋数间。

茅屋里一人正聚精会神倚案读书,

书案一头摆着茶壶、茶盏诸多茶具,

靠墙处书画满架。

边舍内一童子正在煽火烹茶,

舍外右方,小溪上横卧板桥,

一人缓步策杖来访,身后一书童抱琴相随。

画卷上人物神态生动,环境优雅,

表现了主人客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历代茶画集锦:以茶入画,以画释茶

· 局部

边饮茶、边谈古论今《停琴品茗图》

历代茶画集锦:以茶入画,以画释茶

· 陈洪绶《停琴品茗图》

历代茶画集锦:以茶入画,以画释茶

· 局部

历代茶画集锦:以茶入画,以画释茶

· 陈洪绶《闲话宫事图》

陈洪绶尚有《闲话宫事图》,

画中仕女把卷,男子操琴。

中间为一巨型长条石桌,

上置茶壶、茶杯、贮水瓮、茶盒、瓶花。

奉乾隆之命,复绘煮茶图《复竹炉煮茶图》

历代茶画集锦:以茶入画,以画释茶

· 董诰《复竹炉煮茶图》

明代王绂曾作《竹炉煮茶图》遭毁后,

董诰奉乾隆皇帝之命,复绘一幅,

因此称“復竹炉煮茶图”。

画面有茂林修篁,茅屋数间,

屋前茶几上置有竹炉和水瓮。

远处是清丽的山水,景色优美,

画右下有画家题诗:

“都篮惊喜补成图,寒具重体设野夫。

试茗芳辰欣拟昔,听松韵事可能无。

常依榆夹教龙护,一任茶烟避鹤雏。

美具漫云难恰并,缀容尘墨愧纷吾。”

画正中有“乾隆御览之宝”印。

历代茶画集锦:以茶入画,以画释茶

· 吴昌硕《品茗图》

《品茗图》是清朝画家吴昌硕的作品。

此画纵42厘米,横44厘米。

画右部似乎随意点染,淡墨轻扫,

画出一把泥壶,壶形古雅朴拙。

泥壶旁勾勒出茶杯一只,笔触淡如轻烟。

画上部有几枝梅花,

自右上一直向左下斜出,

俯仰、正侧、向背、交叠的梅枝与花萼,

姿态生动有致。

以浓笔劲写折枝梅花,

寥寥数笔,顿有茶香梅馨跃然纸上。

茶的清淡、梅的雅致,

暗喻了文人高洁与淡泊之性情。

自古茶与画渊源深远,

在丰子恺这位漫画大师的书画中,

也在不经意间流露着茶的闲适与趣味。

历代茶画集锦:以茶入画,以画释茶

· 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

画题中的两句诗,

取自明朝园信的《天目山居》一诗。

全诗如下:

帘卷春风啼晓鸦,闲情无过是吾家。

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

历代茶画集锦:以茶入画,以画释茶

· 小灶灯前自煮茶

画中诗句出自陆游的《自法云归》,

全诗如下:

落日疏林数点鸦,青山阙处是吾家。

归来何事添幽致,小灶灯前自煮茶。

历代茶画集锦:以茶入画,以画释茶

· 好鸟枝头亦朋友

诗句来自宋代诗人翁森的

《四时读书乐》之一,全诗如下:

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读书喝茶,此乃人生之乐事也!

历代茶画集锦:以茶入画,以画释茶

·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窗外新月如钩,室内茶杯几只,

人的一生,

遇上过多少个一钩新月天如水的夜?

人走了茶香和余温久久袅绕、依稀尚存。

就在刚才,主人与客相谈甚欢,

可能是良朋对酌,说尽傻话痴语;

可能是海棠结社,行过酒令填了新词;

可能是结队浪游,

让哄笑惊起宿鸟,碎了花影。

明知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可人散后,竟还是会有几分落寞与怅然。

人走茶凉,是一种自然规律,

想明白了,就没有什么值得唏嘘的。

君子之交淡若水,今夕人散后,

夜凉如水,请珍重加衣!

历代茶画集锦:以茶入画,以画释茶

· 齐白石《煮茶图》

古有禅宗公案“吃茶去”,

道破了“禅茶一味”的玄妙境韵。

茶的质地性淡味醇,

禅的意味隽永绵长。

经由沧海桑田的过滤,

更是在这些历久弥新的茶事里显现无余。

历代茶画集锦:以茶入画,以画释茶

· 程十发《饮茶图》

无论对于王公大臣、文人僧侣,

还是商贾绅士、黎民百姓,

这一杯中美物都会令人

和乐自足、静心尘世,

认真于当下并执着于对生命的洗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