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的周瑜是怎么一个人?

心累了


周瑜算是小说《三国演义》里被黑得最厉害的一个人。小说形象的“周瑜”和《三国志》里的历史人物周瑜差别很大。其中差别最大的是:小说里的“周瑜”器量狭窄,总想害诸葛亮,总想和刘备为敌。而历史上真正的周瑜,用刘备自己的话说,是“器量广大”。蒋干也说周瑜“雅量高致”。

周瑜刚刚统领江东兵马的时候因为太年轻,被副都督、东吴老将程普看不起。周瑜一再忍让,十分谦逊,再加上确实才识过人,最终让程普心悦诚服,说出“与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这样的话。

小说里的周瑜仿佛对于东吴之外的一切势力都认为是敌人,都恨不得灭除,尤其想扫除刘备。但实际历史上真正的周瑜与此正相反。孙策以周瑜为“英隽异才”,在孙策死后年仅十七岁的孙权继位,江东易主人心不稳,在这个危急时刻,正是周瑜在孙权以及孙权之母吴夫人面前定策,重新为东吴构建霸业。后来历史上称为“母前定议”。面对曹操要求东吴送质的蛮横要求,周瑜提议断然拒绝。认为如果曹操“率义以正天下”东吴可以事之,如果正相反,东吴可以据江东地利成就霸业争雄天下。

为什么只提曹操不提刘备呢?因为这才建安七年,曹操在官渡之战后统一北方,刘备败走荆州寄人篱下,刘备肯定是不在周瑜考虑之列的。周瑜不但心里有“大义”而且有大格局,绝不是只知道视人为敌不懂合纵连横的庸才。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认为周瑜和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说明江东那么多谋士,只有周瑜和鲁肃才是出于众谋士之上。同时期的史学家,东吴韦曜则认为周瑜更胜鲁肃一筹,“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虽然周瑜英年早逝,但孙权认为“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孙权成为周瑜为他成就霸业称帝奠定了基础。东晋史学家袁宏评价说“惜其龄促,志未可量”,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周瑜短命,也许整个三国的历史都会改写。


沅汰


说到周瑜,我们会想到《三国演义》里的周郎,

还会想到那一句话: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那么周瑜除了英才盖世,倜傥风流之外,真的就是那么小肚鸡肠吗?今天我们说一下历史上真正的周郎。

周瑜 (175 —210 ),活了35岁,可谓英年早逝,他字公瑾,庐江舒县,也就是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


为什么叫周郎?因其身材高大、相貌英俊,人们都叫他“周郎”。周瑜少年的时候,读书努力刻苦,不仅智勇双全 ,而且对音乐也十分精通 。著名的历史书《三国志 ·吴志·周瑜传》中记载 :“瑜少精意音乐 ,虽三爵之后 ,其有阙误 ,瑜必知之 ,知之必顾 。”因此 ,东吴民间一带曾有歌谣 :“曲有误 ,周郎顾 。”《三国演义》中没有提到他对音乐的喜好。

与孙策是要好的朋友。1 90年 ,孙坚兴兵讨伐董卓 ,公元1 90年 ,孙坚讨伐董卓 ,把一家老少都移居到舒城 ,在周瑜家住下。孙坚的长子孙策与周瑜一般大 ,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读书写字 ,共同探讨天下大势,关系十分亲密。公元195年 ,孙策打算夺取江东一带地区,周瑜帮助聚集粮草 、船只 ,而且起兵接应 ,辅佐孙策,奠基孙吴大业。

娶绝色美女小乔。198年 ,孙策任命当时年仅24岁的周瑜为建威中郎将。随后 ,与孙策共同攻下了皖城 ,在这里,孙策得到了乔公大女,大乔,而周瑜娶了小乔。 辅佐孙权。200年 ,孙策因为遭遇刺杀而不幸身亡 ,周瑜便辅佐孙权继承了父兄的基业 ,同长史张昭一起掌管东吴的军政大权 ,为东吴政权的稳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接着,208年春 ,孙权征讨江夏 ,任命周瑜为前部大督 。同年的九月,曹操大兵南下,周瑜极力主张抗曹,并亲自指挥了使曹操惨败的赤壁之战,继而形成了魏、蜀 、吴三国鼎立的基本情势 ,周瑜名声大振。


那么周瑜是不是像《三国演义》中那么气量小呢?他倒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一,周瑜不仅具有卓越的军事大将才能 ,而且在气量 、德行 、性情等方面都很令人钦佩。并不是说的小肚鸡肠。程普是孙权帐下老将,自恃屡建奇功,资历较深,有点看不上周瑜,不服气,多次凌辱,周瑜从不与之计较,最终赢得老将的佩服敬重。他还宽宏磊落,用人不徇私,推荐贤能的鲁肃,独俱伯乐之才。周瑜还情趣高雅,精通音乐。与《广陵散》并著的《长河吟》,传说是周瑜作的曲 目,同时还传周瑜称此曲只有诸葛亮能和其弦、会其意。

二,周瑜在军事上骁勇善战,谋略过人。说他是军事谋略家,一点也不过分。孙权说他 :“公瑾雄烈 ,胆略兼人 ,遂破孟德 ,开拓荆州,邈焉难继。” “孤非公瑾 ,不帝矣。”我们所熟知的赤壁之战,是经周瑜具体谋划、安排和指挥的,成为三国历史上著名战役。

三,在政治上,眼光长远,智慧过人。是他帮助孙坚打下孙吴的江山,而袁术也曾经拉拢过他,他看到了袁术的短浅,毅然离开了他,回到孙策身边。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兵力日益增强,他下书让孙权送子到操营为人质。在曹操这个要求面前,谋士张昭秦松犹豫不决,周瑜毅然进言孙权,“今将军承父兄余资 ,兼六郡之众 ,兵精粮多 ,将士用命 ,铸山为铜 ,煮海为盐 ,境内富饶 ,人不思乱,泛舟举帆 ,朝发夕到,士风劲勇 ,所向无敌 ,有何逼迫,而欲送质”一番有理有据,慷慨陈词,解除了孙权的忧虑。



说到周瑜的长远眼光,我们还会说到他的两次对孙吴的长远规划,一次是建安七年的202年,这是周瑜第一次对东吴的发展做出长远之规划。后来周瑜在赤壁之战后提出了一个更为宏伟而惊人的政治纲领 ,《三国志》记载:今曹操新折衄 ,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 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 ,北方可图也。这一点也不逊于隆中对呀。如周郎不死 ,以公瑾之雄才 ,江东将领之英勇 ,实现“得蜀而并张”当不会只是历史的假设和空想,那么历史将会重写。

这就是历史上的周瑜。欢迎关注我们:发现历史,谢谢大家。


发现历史


历史上的周瑜之所以评价有些负面,实在是因为他成了历代民间叙事中抑孙褒刘精神的牺牲品。周瑜作为孙吴政权的重臣,身世非常显赫。”根据《三国志》记载,周瑜从祖周景,从父周忠,都是汉代太尉,所谓‘三世二公’;周景父亲周荣曾经在汉章帝,和帝时为尚书令,李膺,陈蕃等东汉党人名士都曾为其门生故吏。《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记载,周瑜有很高的音乐天赋,所谓““瑜少精意于音乐,吴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至于周瑜个人的才干,陈寿形容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器量广大”。早在建安三年(公元197年),他就被孙策封为建威中郎将,征战南北,13年(208年),受命为前部大都督,讨伐江夏,孙策故去后,镇守巴丘(今江西峡江)的周瑜立刻以中护军身份率军奔丧,连同长史张昭等辅佐孙权登基,并决然举荐好友鲁肃出仕孙吴:“今主人亲贤纳士,必兴于东南,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骋之秋。”建安七年,曹操官渡破袁绍后,由于忌惮孙权,遂令其送“质子”入许昌,周瑜高瞻远瞩,指出若孙权附曹,则犹如授人以柄,而孙吴的国势却是“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泛舟举帆,朝发夕到。”所以只要吴主“韬勇养威,以待天命”,足可以与曹操争夺天下。在举世闻名的赤壁之战前夕,周瑜就有了这样一串功绩,难怪孙权曾说“孤非公谨,不帝矣”。

在唐宋两代,周瑜作为“雅量高致”的儒将,是许多诗人咏叹的对象,其中最著名的唐代李白《赤壁歌》中;“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郎于此破曹公。”的描述,以及苏轼“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赞誉。“周瑜的形象,相对于诸葛亮,曹操,是更被当事人称道的。“陈寿就说过,瑜长壮有姿貌。由于周瑜与孙策同龄,且系好友,分别被称为周郎与孙郎,而《孙策传》记载孙策是美姿颜,因此,可以认为周瑜绝对是美男子。”然而,在宋代朝野上下尊蜀汉为正统,以其“仁政”与“道学”标榜的时候,孙吴诸将的命运和曹魏一样,逐渐下降:宣和五年,宋徽宗下令封诸葛亮为顺兴侯,与管仲,乐毅,吴起,孙膑,韩信等历代名将一起,入武成王庙接受朝廷与民众的祭祀。而周瑜却是低一级的“平虏伯”。到了明代,王夫之更在《读通鉴论》中明确说“孙吴无汉之正,魏之强,(曹)操汉贼也,(孙)权亦汉贼也。”

在这样的大传统气候下,原本堪与诸葛亮以“一时瑜亮”媲美的周瑜越发成了衬托后者英明的配角,在宋元代民间叙事中,周瑜的形象仍然以姿容出众,雄才大略为和私而忘公,妒贤嫉能之间摇摆,在《三国志平话》中,虽然说书人借刘备书写之赋,赞颂周瑜为“美哉公瑾,间世而生。兴吴吞霸,与魏争锋。乌林破敌,赤壁鏖兵。似比雄勇,更有谁同?”但已经暗讽周瑜之偏颇:在曹操已经屯军赤壁,但周瑜仍不肯前往夏口就任,原因却是“每日伴小乔作乐,怎肯来为帅”?

元代杂剧勃兴后,以夸张褒贬和戏谑为主要基调的三国戏与《三国演义》更让周瑜的形象下坠。根据日本汉学家小川环树的统计,在《三国演义》中涉及赤壁之战的30个情节单元中,涉及孙吴的有26个,其中只有6个完全遵照历史,而9个为完全虚构。元杂剧《黄鹤楼》,根据《三国志平话》中相关情节改编,描写赤壁之战中,周瑜乘诸葛亮调遣关,张,赵追击魏军之机,在黄鹤楼为刘备设宴,伺机加害,刘备按诸葛亮所秘授锦囊脱险之经过。在戏中,周瑜动辄“斥骂众官”,称孔明为“鄙夫”,而在《谒鲁肃》里,周瑜形象成了穷困潦倒,不得志的书生,得知鲁肃在孙权帐中效力,赶紧前去投靠,在屡遭刁难与白眼后,得以登坛拜将,显得小人得志。到了《两军师隔江斗志》一出,周瑜彻底沦落成了被诸葛亮,张飞,刘备与孙尚香捉弄的丑角人物,最后一折中,甚至安排了一个“周瑜误跪翠鸾车”的情节,描述诸葛亮命刘备夫妻先行脱身,让张飞藏身孙尚香乘坐的翠鸾车中,气的率军赶来的周瑜金疮崩裂。为了反衬诸葛亮的睿智与老成持重,赤壁之战时年长诸葛亮7岁的周瑜,在戏台上不得不以小生应工,衣饰为紫金冠,飘带,穿白龙剑衣,罩白蟒玉带,在焦躁和惊怒中,延续着“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叹。


晴天有时下猪


风流倜傥,性度恢郭,实奇才也,有王佐之姿,世间豪杰英雄士,江东风流美丈夫。

三国演义中的三气周瑜是罗贯中编撰的,周瑜根本不小心眼,相反心胸宽广。既生瑜,何生亮,也是无稽之谈。周瑜是很有能力的一个人,赤壁之战主要的功劳在周瑜,跟诸葛亮的关系不大,因为三国演义是尊刘的,所以将周瑜黑化了,诸葛亮神化,周瑜最后被诸葛亮活活气死,这个其实是对周瑜很不公平的。

赤壁之战,周瑜一把大火将曹操烧得大败而归,元气大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周瑜是江东出了名的美男子,他的妻子小乔也是出了名的美女,郎才女貌,天作之合。

周瑜还是一个有生活情调的人,懂音律,曲有误,周郎顾。

周瑜应该是被三国演义黑得最惨的人。


老玉米看世界


周瑜被《三国演义》给了黑了,被塑造成心胸狭窄、脾气暴躁、目光短浅的一般谋士,特别是被诸葛亮三气而死,更是让人唏嘘感慨。


然而,现实中的周瑜并非如此,真识的周瑜是个才貌双全的超级谋士。周瑜长相英俊,面如冠玉,是个不折不扣的美男子,娶的是东吴两大绝世美女中的小乔,可谓男才女貌,天造地设的一对,羡慕别人。


同时,周瑜的才华一点都不逊色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他使用系列连环计,最后以火攻打败强大的曹军,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他超强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也正是因为这样年纪轻轻就成了大都督,这是他才能的体现。



然而,天忌英才,周瑜三十二岁时,病逝于征伐途中,落得个出师末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惨下场。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真实的周瑜:不是气量狭小,反而胸怀远大!

  1. 周瑜是一代儒将,羽扇纶巾,意气风发。苏东坡《赤壁怀古》中,写的才是真正的周郎形象,拿着鹅毛扇,头扎纶巾,举重若轻,指挥三军。
  2. 周瑜是少年英才,年轻有为,统帅大才。周瑜二十四岁就成东吴大都督,号令东吴水军,少年老成,统帅水军赤壁击败曹操,与老张昭并称。
  3. 周瑜是音乐奇才,风流倜傥,帅哥一枚。当时吴国流传“曲有误,周郎顾”,周瑜极善音律,而且帅气俊郎,风度翩翩美公子,人皆称“周郎”。
  4. 周瑜非气量狭小,胸怀远大,才华横溢。《三国演义》严重抹黑了周瑜,正史记载,真实的周瑜,气量大,二十四岁当上大都督,江东众将敬服。
  5. 周瑜指挥赤壁大战,跟诸葛亮没关系。真实的历史记载,周瑜帅东吴水军,以弱胜强,一举击败曹操,诸葛亮并非参与赤壁之战,小说害人啊!
  6. 周瑜是儒将形象,羽扇纶巾非诸葛亮。真实的周瑜是帅才,摇鹅毛扇,善于统兵:而真实的诸葛亮正史记载:长于政事而短于军事。诸葛亮的大才是处理政务,统兵打仗非其所长。
  7. 周瑜与诸葛亮,并非“既生瑜何生亮”。周瑜是三军统帅、大都督,才能在军事;诸葛亮是军师、丞相,才能在政事。领域都不同,哪有可比性?
  8. 周瑜与诸葛亮,二人都对音乐感兴趣。史载周瑜、诸葛亮在当时皆堪称帅哥,诸葛亮爱弹奏《梁甫吟》,喜欢琴乐器,而周郎就是音乐狂。

关注“峰子奇观”,3分钟读奇趣历史!






峰子奇观


气死周瑜是《三国演义》的杜撰,历史上真正的周瑜是一个大度又有本事的人。

正史上的周瑜是个重情义的人。他在十几岁时听到孙策的名声,走了几百里路前去拜访。两人一见如故。孙策起兵时只有二千人,而周瑜却有三千。他完全可以独树一帜,但他把自已的兵全都借给孙策,又弄来粮食、战船,和孙策一起过江东。

周瑜还很有远见。他劝孙策先取江东,然后又有长远规划:取庐江,再取荆州,然后益州,从而与北方的曹操划江而治,再图谋统一中国。这个长远规划简直可以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媲美,而整个东吴时期的战略方针,基本是按这一走向。

赤壁之战是周瑜人生浓墨重彩的一笔。曹操带领号称80万人马南下,东吴当时很多人主张投降。周瑜坚决反对,他详细地对孙权分析局势,要求孙权给自己五万人马破敌。不过,孙权凑不齐五万人,给了周瑜三万。为了更有保障,孙权又派鲁肃联系刘备。可以说,整个战争,周瑜是谋划者和指挥者。

赤壁之战胜利后,周瑜又为孙权规划了取益州大业。他建议先取益州,然后兵分两路,一支从益州向长安,一支从江陵至襄阳,以此讨伐曹操,统一全国。这个计划比《隆中对》更切实可行。可惜,因为周瑜死得早,这个计划没有实施。公元210年,孙权批准了周瑜提出进军益州的方案,但是,周瑜在准备出征的路上得了重病,最终死在湖南岳阳,年仅三十六岁。

周瑜的死是东吴一大损失,孙权在多年后当了皇帝,还对大臣们说,如果没有周公瑾,我当不上这个皇帝。


读史坊


《三国演义》小说以及电视剧中的周瑜完全就是 诸葛亮的陪衬,新《三国》的周瑜形象上稍微有所改观,但是却陷入和孙权争权的可能里,并且依然没有改变其小肚鸡肠的面貌,智谋上逊于诸葛亮。

(《三国》剧照周瑜和小乔,图片来自网络)

两代《三国》中周瑜的外形还是和史书中比较接近,那就是突出一个帅,周瑜和孙策堪称东吴俩帅哥,因此才得以娶了大乔和小乔,可以说是郎才女貌。

赤壁之战大家受到演义的影响,认为火攻政策啊,赤壁指挥上都有诸葛亮的一大份功劳,然而史书上仅记载了他去江东和孙权联合的事情。并没有说他指挥军队的事。而且在《周瑜传》中也明确指出了火攻的真正主人,大家知道是哪位吗?

那就是黄盖,黄盖说,曹寇人多我们人少,不能打持久战,对方战船相连,正好可以一把火烧了。

那周瑜是个小肚鸡肠的人吗?应该也不是,他的性格和孙策有点像,周瑜传记载他“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江表传》记载,程普因资历深,经常折辱周瑜,但周瑜始终不和他计较,后来程普服了,说和周瑜交往就像饮美酒一样让人陶醉。

周瑜还是个精通音律的人,这一点在演义里也有体现,曲有误周郎顾。

赤壁之战后,周瑜对孙权说,此时曹操重心在国内,不会与你用兵,此时我帅兵攻取益州,之后派人守卫,我则还回来与你在襄阳用兵,孙权同意,但是周瑜返回江陵得了病后来死在巴丘。


大眼大世界


讲起周瑜,我们不免想起“既生瑜何生亮”的无奈,也不禁会想起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情节,然而,历史上的周瑜真的是这样的吗?


\n

我想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是成功的,这无可置疑,它让很多人了解到了三国的历史文化,可这是一本小说,不是史书,它三分虚七分实的手法让我们产生了很多误解。而周瑜正是其中最典型的人物之一。

\n

小说把周瑜描写成一个鼠肚鸡肠、妒贤忌能的典型,当他发现诸葛亮的才智和能力远超自己后,心里就不舒服了,便想方设法,欲除孔明而后快,自然结果是计谋被一一识破,而自己反被诸葛亮谋算,一而再、再而三,周瑜被气得吐血身亡,最后无奈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长叹。


\n

小说对瑜、亮二人在赤壁之战前后一连串的斗智、斗法写得环环入扣,极为生动,从人物塑造的角度讲是相当成功的,但从历史的真实性来讲,则属子虚乌有,纯粹是小说家的文艺创造。

\n

周瑜可以说无论是在古代还是放在现在,都是高富帅的典型。论出身,家是顶级豪门,与孙权相交;论容貌,江东第一美男子可不是虚的;论气质,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其他文字方面的更不用说,曲有误周郎顾,说的就是他。一生献给东吴,可见其忠义;爱慕者数不胜数,却不见他有什么花边新闻,也知道他是有原则的。

\n

历史上当时的“大明星”周瑜,当然不可能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其实历史上也根本不存在“三气周瑜”这件事。而且从周瑜与孔明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们俩在赤壁之战前后的收获来分析,真正的赢家绝不是孔明而是周瑜。才华横溢、精明老到的周瑜,在当时远远盖过了初出茅芦的孔明。


\n

至于周瑜是怎么死的,也许是天妒英才吧,建安十五年,年仅36岁的他病死在回江陵的途中,无不令人扼腕叹息。

\n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不过无论是正史、野史,还是在各个诗人眼中,他都是一个令众人羡慕的英雄形象,而他也确实如此

\n

李白写道:

\n

“二龙征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n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n

这才是历史中周瑜真正形象,一个值得我们钦佩的千古英雄!


清蒸历史


历史上的周瑜绝对是忠臣!周瑜在初出江湖的时候投奔的是袁术,虽然隶属于孙策但是心一直不在孙策那里,直到袁术死了以后才算是真正归心于孙策。这也是为啥我们在孙策扫江东时没有看到周瑜立战功,三国里一开始就把周瑜归属孙策的记录并不对。

周瑜与诸葛亮的恩怨也是假的!周瑜跟诸葛亮并没有很深的矛盾,因为两个人的专业不同!周瑜是军事家,诸葛亮则是侧重于政治家,两个人交集的地方不多。论打仗,周瑜绝对秒诸葛亮;论政治,周瑜自认不如诸葛亮。比如,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诸葛亮借东风这个事!实际上是东吴在当时发明了侧帆前进的行船技术,使得战船可以借助于横风前进。

其次,刘备借荆州正是周瑜促成的双方合作。当时的刘备盘踞在江夏地区,如果顺水而下的话可以直插东吴心脏江东大本营。所以,周瑜提议拿荆州跟刘备换江夏,而诸葛亮是促成此事的人,因为刘备当时占领了武陵公安地区,与江夏相隔太远,拿江夏跟东吴换江陵划算。最后,当时孙权的威胁来自会稽地区的山越武装,周瑜把大量在的精力都放在东南地区,周瑜直到病死的时候都很少很刘备势力起冲突。因此,这两人谈不上朋友却也称不上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