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气化理论及模型探讨

气化泛指人体各脏腑器官的气化活动,其中较多用以表示三焦输布水液及肾与膀胱的泌尿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也指自然六气的变化。《素问·气交变大论》:“各从其气化也。”

中医理论为天人相应的理论,自从《内经》构建其基本理论以来,后世不断发展补充。在晚期汇入《内经》的“七篇大论”中,气化概念更为宽泛,认为宇宙万物“各从其气化也”。气化为一切自然现象的根本特征,自然界中六气有气化现象,人体内也有气化,对于人体内脏腑器官的气化而言,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诸如体内精微物质的化生及输布,精微物质之间、精微物质与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以及废物的排泄等等都属气化。在中医学中,气化实际上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与古代哲学中气化是指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概念有别。

中医气化理论及模型探讨

气化的“恒、源、动、生、灭”

中医气化理论及模型探讨


“气化”一词首出《太始天元册》。气化是指气的运动变化,包括气的产生、运行、升降出入、凝聚弥散。狭义而言,一般指气、血、津、精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和脏腑的某些功能活动;广而言之,可指天地万物的气机变化、运动现象,如雨水、雾露、潮汐、树木生长、朝阳明月、地壳运动、四季交替等,无不可归为气化一途。由气而生、由气而灭,因气而化、因化而和、因和而稳。气化理论认为万物处于由气化驱动的多维时空动态模型和生命全息运变模型之中,气化具有整体恒动性、本源性、普遍性、超前性和致中和性。

《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生生化化,品物咸彰。”万物由气化而生、由气化而灭,即气化具有本源性、普遍性;气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具有超前性,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上工治未病”。气化无时不行,万物生生不息。气化是整体恒动的,气化模型同样是运动变化、动静有序的。此外,气化是天、地、人普遍存在的自调与调他的调控中和机制,也即气化的致中和性。

在气化模型里,气化不仅决定了万物的生灭运变,还具有对模型的整体调控能力,从而使气化模型具有自稳功能,这也是中医治疗方法最重要的理论依据——气化具有调和功能,能够自调、调他。调气化则能稳气化,中医通过调整机体气化,激发、促进机体的自稳功能,从而使疾病向愈。“恒、源、动、生、灭”概括了气化的本质与内涵,包括了气化的普遍性、本源性、恒动性以及气化维持万物自稳的特征。

中医气化理论及模型探讨

气化学说与中医辨证

气化就是体内物质新陈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等等,就是气化过程的简要概括。因此,体内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是气化的基本形式。如精的生成,包括先天之精的充盛和后天水谷之精的化生;精化为气,包括先天之精化生元气和后天之精化生谷气,以及谷气分化为营卫二气;精化为髓,髓充骨而消耗或汇脑而化神;精与血同源互化;津液与血同源互化;血的化生与其化气生神;津液的化生与其化汗化尿;气的生成与代谢,包括化为能量、热量以及生血、化精、化神,并分化为脏腑之气和经气;如此等等,皆属气化的具体体现。气化过程的激发和维系,离不开脏腑的功能。气化过程的有序进行,是脏腑生理活动相互协调的结果。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生命活动是在气的不断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根本。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以及气的阴阳双方之间相互作用,是气化过程发生和赖以进行的前提与条件。气是运行不息的,气化过程也自然是始终存在的。从另一方面说,气化过程中寓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的各种运动形式正是从气化过程中而得以体现出来的。《素问·天元纪大论》说:“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突出说明气的运动及气化过程是密切相联的。气的运动及其所维持的气化过程永恒存在,分之为二,合之为一,不可间断,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终。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维系了体内新陈代谢的协调稳定和生命过程的有序发展,气的运动及其气化过程的停止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结。

人体生命是气化构成的,认识人体的气化是开启人体这一全息运变动态之门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才能真正抓住疾病的中医学本质,才能准确进行辨证。人体脏腑的气化具有特异模式和整体藏象模式,人体脏腑功能、气血津液代谢等均属气化表现,但其气化的模式各有不同。就脏腑而言,人体脏腑各有其特异气机,表现为不同的气化模型。

心藏神,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心气宣出则血脉行盈,面色有华,神志清明;心气收敛则化赤生血,养神内守;心气降达则下温肾水,水火互济。

肺主气舍魄,通调水道,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肺气升宣则发散卫气,水津四布,泽润皮毛;肺气肃降则津液润降,水道通利,下归于肾,膀胱气化,金水相生。肺气升降有序,则呼吸通畅,吐故纳新,化生精气,阴魄归舍,形体能安。

肝藏血舍魂,主疏泄,肝之气化有收敛和疏泄两端。肝气收敛,血有所藏,化生血气,则魂有所持;肝气疏泄,全身气机升发,助脾胃健运,资气血畅达,濡养筋脉。

脾之气化正常则能运化水谷,而成气血生化之源。脾气主升,散精于肺,奉心化赤为血,灌溉四旁,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九窍。

肾藏先天、后天之精,纳肺脾水谷之清气而化肾精,肾精化而生肾气,肾气升则推动全身之气化。

此外,胃气气化正常能腐熟水谷、传化糟粕,小肠气化正常则能分清泌浊,膀胱气化正常而小便能行。凡此种种,每个脏腑的气化模式均有其特异性和规律性。可见脏腑特异之气的气化功能决定了脏腑各自的生理功能。而各个脏腑气化模式有机结合,承制相辅,构成了五脏六腑的整体藏象气化模式,即由精、气、神构成的活体生命模式,从而决定了机体全身的生理功能。

人体脏腑气化失常是致病之因,脏腑气化太过或不及、脏腑气机升降出入障碍都可导致机体局部或整体气化失常,产生种种病证。五脏之本脏气化失常,多为气化不及。心之气化不及,则不能化营生血,血脉行盈不利,血不养心,神失所养则昏聩不明;血不养肝则肝失其藏,其体不柔,怒行于上;肾水不得心气温煦而上泛为害;肺之气化不及,精气难以化生,气魄不足而俯仰难安,肾精不得充养,金损及水;肝之气化不及,藏血不足,血气虚弱,则气血郁结,遇事优柔;肝之气化不及还表现为肝之疏泄不及,若肝失疏泄,血气内郁,则血气躁动,变生急怒;脾之气化不及则气血化生失源;肾之气化不及则精气难生,肾气不固,遗尿遗精,生长发育迟缓。同时,五脏气化失常还表现为本脏的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如寒、痰、瘀、饮等病理因素阻滞心脉则可见心气不利,变生胸痹、心悸等;外邪、痰湿等阻碍肺之气机,则肺气宣发肃降失常,作咳作喘;卫气不能宣散以固表,津液不能输布四旁而皮毛枯槁;水道不利,津液不能润降,小便不行随之可见;情志久郁、善怒或痰瘀互结或肝阴不足等因素均可导致肝之气机升降失常,可见头痛、眩晕、呕逆痞满等;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则可损伤脾土而致脾气升降失常,脾土失其健运,水饮内生,而成满成泄,或致水肿;若受热邪、寒湿等外邪所困,肾气遏抑不发,不能上达而济于心,人体气化随之而弱,生理机能减退,阳痿早泄、困顿欲寐即见,在女子则冲任不调,月事不至。本脏气化不及可致本脏特异气机失常,本脏特异气机失常更可为本脏气化不及之因,两者可以单独存在,但更多为相伴而见。

人体气化模型以气化之道而构建、运行,包含了气、血、津液、精等客观生理因素和神、魂、魄、意、志等主观生理因素,气化失常即导致诸主、客观生理因素的改变,从而变生百病,即“气病为百病之先、诸病之变”。例如,表现在气与血、气与津的关系上,机体、五脏气化失常,则气血不和、营血亏虚、血运不利、瘀血内阻、血行妄动等随即相伴而生;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气化失常则痰浊水饮等病理产物亦自为祸。再如人体心神、魂魄、意志等精神疾患也常因五脏气化失常而致。


气化理论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气化,决定了机体生长各阶段的生理特征。如生命之初,气化尚处于“稚阴未充”,“稚阳未长”的不平衡初级阶段,但阳化与阴化过程十分活跃,机体表现出生机蓬勃,形体和功能都迅速壮大;随后阴化与阳化进入相对平衡的鼎盛时期,机体表现出身强力壮,脏腑功能健全,并能以繁殖后代为特征;进而机体气化出现紊乱和不协调的衰退过程,表现为形体衰弱,精血枯槁,功能低微,直至机体气化停止,神机化灭,生命消灭,即所谓“气散为死”。

在气化过程中由于阳化与阴化的太过与不及和气机升降出入的异常而导致机体的病变。阳化太过,处于机能亢进的病态表现,而出现热证;阳化不及,表现为功能低下,呈现出气弱不用,脏腑功能衰弱的病理变化,能量化生减弱,不能提供足够的热能来维持生理需要,表现出寒证。阴化太过则精微物质化生太过,表现为形体肥胖,精血外溢,水饮内停等病理反映;阴化不及则精微物质化生不足,表现为形体消瘦,精血亏少,津亏液燥等病理现象。若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脾气下陷则成腹泻、脱肛;气机内滞,则气郁胁胀,嗳气不舒;气机外散,则自汗、盗汗或脱汗。

调整阴阳即针对机体阴化与阳化的太过或不及而设。阳化太过,治宜清之;不足则治宜补之、温之;阴化太过,治宜消之,不足则治宜润之、补之,气亢于上者抑而降之,陷于下者升而举之;散于外者敛而固之;结于内者疏而散之。故临床上以温寒、清热、补虚、消实、升举、降下、收固和疏散法为气化八大疗法。

中医学从以气为本的人体观发展到以气化为生命力,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是以气化正常为生理,气化异常为病理。《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自然界与人的气化都是“化不可代,时不可违”,气化有自己的规律,时序有自己的节奏,不能代替,不能违背,应该“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内经》以此建立了气化论疾病观,其论病和养生,都要“各从其气化也。”

按气化论疾病观,气化过度或气化不足,精、气、神转化障碍、升降出入紊乱都可导致疾病,堪称“百病生于气也”(《素问·举痛论》),《素问·经脉别论》说:“生病起于过用”,人体如此,自然界也如是。例如人体五志过激则有七情之变,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气化太过则为六淫。人体气化不足,在气化中枢的脾胃,则是脾胃虚弱或中气不足,脾胃虚弱用仲景建中法的小建中汤,中气不足用东垣补中益气法的补中益气汤。气化不足如发生在蕴生原气的基地命门,则为命火衰,治当温补命火,填精益肾,在补阴的基础上,略加温阳之品,开启发机,使少火生气。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胡桃》项下,论及了胡桃(核桃仁)能“益命门,利三焦”,明代命门学派的医家已经归纳出补益命门的一类药,如胡桃、鹿茸、紫河车等。

饮食代谢异常之病多属气化之为病,例如消渴主要是气化能力低下而导致多食。癃闭、关格等病证,皆系三焦气化失常所致。精气神三者的转化障碍,常引起虚证和情志病。例如因脾虚气化功能低下,不能化精,可发生肾虚精亏。因气化功能低下,不能化水湿而生痰,可发生郁证和癫狂等。

总之,生命由真气气化而生,五脏气化而长。五脏气化失常为诸病之根本,所以调畅、推动气化是治疗的关键所在,故言“调理气机、推动气化为百病之要”。中医理论发展至今,形成了完善的脏腑辨证、五行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辨证体系,但无论哪种辨证体系均是把人体看作一个动态变化的气化模型,疾病则是在这个模型中出现的局部或整体气化失常,各辨治方法也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人体气化失常予以调畅。可以认为,气化之道形成了中医理论基础和特色优势,它是中医学认知生命健康的原创思维,是中医理论的根和魂。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全国名老中医王晖病机类证方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王晖 陈霞波主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