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以「市場化創新」終結「僞創新」

應以“市場化創新”終結“偽創新”

江德斌

“不管企業發展是否需要,都要想盡辦法比拼專利比論文,能否產業化根本不重要”“項目評審走形式”……半月談記者在國內高新技術企業採訪時,一些民營企業家和高校學者對當前一些企業的偽創新現象表達了不滿。近期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常林集團因涉嫌項目空轉、科研造假備受輿論關注。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一些企業披著高科技和創新的外衣、行欺騙之實的偽創新亂象屢禁不止。

應以“市場化創新”終結“偽創新”

企業每年都要花費大量人力財力,請“寫手”代寫及購買專利;企業95%以上的專利就是一紙空文,根本無法產業化;專利代理機構平臺上交易的專利,七成都無法產業化;將他人產品貼上自己的品牌,搞所謂的“貼牌式創新”等等。諸如此類的“偽創新”,看似眼花繚亂,可都不能實現產業化,最終淪為紙上談兵,不僅浪費大量資源和時間,亦令發明創新陷入濫竽充數之中,真正的創新反而難以凸顯價值。

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世界第二,全時研發人員數量世界第一,發明專利申請量連續七年全球第一。截至2017年底,我國國內(不含港澳臺)發明專利擁有量共計135.6萬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9.8件。我國發明專利數據看似很不錯,可在與之密切相關的國家創新能力排名中,我國一直在二十名之外,巨大反差引發民眾對專利質量的質疑。

目前,我國專利數量主要表現為“三多兩少”,即整體專利數量多、高校和壟斷國企的專利數量多、無執行力的專利數量多、高新技術領域的專利數量少、創新性公司的專利數量少。很多企業心態浮躁,不願意埋頭苦幹,做基礎研究,而是一心想掙快錢,搞快餐式創新,用“偽創新”為自己貼金,進而套取國家創新政策資金,吸引更大市場投資及訂單。同時,高校、研究院等科研機構又普遍不熟悉市場,往往固守“象牙塔”,搞閉門研發,導致專利與市場脫節,亦不利於產業化。

應以“市場化創新”終結“偽創新”

應以“市場化創新”終結“偽創新”

顯而易見,要想終結“偽創新”,就應改革現行專利評估制度,以及相關的高新企業認定標準,不再以紙質專利數量為考量,而是組織專家進行實地實物審核,以提升專利質量。同時,改變地方獎勵專利申請制度,不再獎勵缺乏創意、轉化的專利,而是將資源用在刀刃上,集中獎勵具有市場化開發前景,富有創意精神的專利。

發明專利如果不能走向市場,只是束之高閣,那麼就失去了商業價值,難以發揮專利效力,不能讓專利所有人獲益,亦不利於社會創新。因此,政府應減少對創新的干涉,防範絕各種“偽創新”鑽空子,應營造市場化創新氛圍,鼓勵企業和高校、科研機構加強合作,以市場化引導創新行為,提高專利產業化率,讓發明專利在市場競爭中得到檢驗,保護專利所有人利益,以形成正反饋效應,讓更多個人、企業、科研機構自發投入創新之中。

應以“市場化創新”終結“偽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