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重的美團 壁壘到底有多高?

阿里與騰訊角力於支付,百度做起頭條的信息流,攜程做起了出行……隨著巨頭們的業務不斷交匯,互聯網競爭呈現新的態勢。而最近的一個案例,是滴滴做起了外賣。

4月9日,經過8天試運營後,滴滴外賣在無錫上線,打出補貼牌。作為出行巨頭的滴滴進入美團點評的業務領域,引發互聯網圈諸多討論、猜測和疑惑。

時至今日,沒人再否認外賣是一門好生意,餐飲也絕對是中國體量最大、富含價值的市場。當然,這不是孤立的市場,也不是通過補貼、搶騎手或搶佔商家,就能賺到錢的市場。

這是一個很重的市場。外賣的門檻在於,它是整個餐飲市場鏈條的一個終端。牽一髮而動全身,你需要把外賣背後商家的引流、營銷供給、後臺管理、收銀等服務,做到足夠深入後,才能談盈利的事情。

不同於打車的高單價,餐飲市場的玩法是通過種種降本提效的手段“擠出油水”。這也是為什麼美團點評多年來,深入B端做很多別人不願意乾的事情:做商家的ERP,做SaaS收銀系統甚至做智能POS機等硬件。

如果把外賣比作樹上的蘋果,線下種種很重的打通與連接,就是軀幹、根系與土壤。它們更高效地吸收養料與陽光,才能讓消費者吃到可口果實。這套生態體系,結合美團點評在酒旅、票務、出行等生活服務業務,形成了一個超級平臺。對新的入局者而言,這是一堵牆,高聳,結實,難見縫隙。

滴滴能否在外賣領域取得成效,在於他們是否有足夠的決心、耐心和精力,構築起自己的那堵牆。

做深餐飲:建立服務壁壘

談起互聯網+的時候,人們往往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了線上。但在看不見的線下,那些繁重的消化與重塑才是關鍵。

與Uber大戰時,滴滴獲勝的理由遠不止於資本,還在於燒錢的同時,通過運維,掌握司機運力這個關鍵的優勢。在餐飲領域,這個變量則是餐館商家。相比於司機,他們所處的環境更惡劣,訴求更多元,面臨的問題也更棘手、冗雜。

想要解決這些商家的難處,就需要有做“深大餐飲”的格局。停留在消費者層面的線上服務,並不足以支撐後續的服務體驗。遵守餐飲市場這個足夠“重”的規律,花的時間長,卻能獲得服務壁壘。

2017年王興用“上天入地”來形容互聯網下半場時,美團點評已經提早經開始了深入B端的佈局。

4月10日,美團點評高級副總裁張川在2018中國連鎖餐飲峰會上,提出了“新餐飲”的概念,通過全渠道會員體系實現真正的線上線下一體化。

目前,已經有400萬店長選擇了美團點評提供的線下開店服務。這些服務涵蓋收銀、智能支付、排隊、預定等環節,商家可以瞭解用戶在線預定的點菜信息提前在後廚準備,實現到店即上菜,讓點餐、買單、開發票等行為線上化。

結合美團點評平臺和門店的收銀系統,用戶在堂食、團購、點評、支付等場景的數據,能夠幫助商家描繪用戶畫像,進行精準、無感知的營銷。

數據顯示,目前餐飲線上的消費行為只佔15%,還有85%都在線下。而張川說,未來餐飲業訂單在線化率可達到80%。這意味著,線上的外賣業務還有可觀的提升空間。

當商家將用戶的服務做到足夠好,線下的新老客戶可以自然地延伸至到家場景,成為潛在的外賣用戶。他們的忠誠度也高於補貼吸引來的一次性用戶。

在收銀環節,美團點評的SaaS系統採集用戶線下行為的同時,還可以聚合用戶在平臺多個領域的消費軌跡。因此,商家可以瞭解用戶在頁面的停留時長,菜品偏好,支付習慣等有價值的信息,進而更好的進行創新和降低成本。

2016年,美團點評推出智能Pos 機,隨後又推出二維碼、小白盒等收單產品,為商家提供更多便捷的線下支付工具。數據顯示,2017年美團智能POS在餐飲市場覆蓋率達到第一,增速遠超同業,用戶涵蓋全聚德、綠茶、金百萬、將太無二等知名商家。

為了優化商家的管理,美團點評在2016年就推出餐飲開放平臺,與眾多國內主流的ERP廠商合作,提供流程管理、外賣接單打單系統等多項服務,幫助商家實現定價、研發等方面的提效。如今,已經有619家餐飲ERP服務商與美團點評進行合作。

外賣行業的核心環節包括供給、流量和配送,三者互相協調,構成了穩固的三角形。2017年高級副總裁王莆中接受採訪時曾表示:你賣什麼貨,用戶從哪來,用什麼方式把送到用戶手裡,三角形的任何一邊、一個角都需要執行到位,這絕不僅僅是錢的問題。

做別人不願做的重活,賺單體利潤小卻體量龐大的錢,這是願意做重活的美團擅長的打法。

這是美團外賣能夠打敗百度外賣、餓了麼的真實邏輯,也是為什麼阿里的口碑開始發力商家服務的原因。外賣業務對根基並不紮實的滴滴而言,並非大出行矩陣下簡單的加法,而是一個基數巨大的乘法。

如果他們是認真的,就需要用時間、金錢和人力,把美團多年間的勞作重走一遍。

做大生活服務:構築超級圍牆

從2010年開始,美團不斷擴大著自己的業務領域,從貓眼電影、美團酒旅、新零售、共享經濟,再到後來的打車出行,每一個業務都看似跨界,卻都與“吃”、“活”有著生態關聯。

作為一個平臺型公司,美團點評選擇擴張業務的重要邏輯是,這些業務與原有業務的能否形成戰略協同價值。

比如美團點評的投資人徐新曾說,有30%的用戶打車是去吃飯,與美團點評平臺的用戶重疊。

王興的觀點更為直接:凡是與吃和生活相關的事情,美團點評都應該考慮參與。

相比於出行市場,生活服務市場的場景更為複雜多元。用戶涉及吃喝玩樂的消費動作具有很強的慣性,往往會在多個消費場景之中連續跳轉。比如團購了商家的優惠券去吃飯後,很可能還會定個電影票,看完電影之後再打個車回家。這些線上服務的跳轉,恰恰能在美團點評的生態中獲得一站式的滿足。

美團點評目前已經擁有超過2.5億的日活躍用戶,DAU與用戶時長仍在不斷增加,品牌效應與網絡效應繼續擴大。看似什麼都做背後,實際上是在耗光用戶的時間,讓他們養成使用習慣,進而佔領那些沒被滿足的市場,讓外來者對生態中的各個板塊無從下嘴。

這就是徐新口中“超級平臺”的價值。這樣的勢能一旦形成,既是鋒利的矛,也是堅固的盾。亞馬遜圍繞著零售,佈局了雲計算,物流,智能製造,最近還開始進攻票務市場,20年間,其生態滾雪球般做大——時至今日,很少有人能從亞馬遜口中分食這些蛋糕。

阿里巴巴的曾明把數據智能與網絡協同兩個能力,視作成為巨頭的“雙輪驅動”。很多高速發展的企業具有數據智能的能力,但後期因為缺乏淘寶、Google這些超級平臺多重業務持續吸引用戶的耐力,而失去了持續做大的機會。

比如Uber,被其寄予厚望的物流業務,雖然數據很好,但其盈利能力卻必不被界看好,因為這些業務並非其原有網絡的自然延伸,所需的積累也遠非服務司機這樣簡單。

這也是為什麼,徐新會對美團外賣未來的盈利充滿信心。按照她的計算,即使每單隻有1.5元的毛利,乘以每天5000萬單,再乘以365天,就接近300億元。

但前提是,你在餐飲領域做到足夠深入,不僅讓消費者,更要讓商家形成依賴與黏性。同時,你還要擁有一個源源不斷提供新客流的生態系統。

這是門檻壁壘,也是長矛利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