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遭遇佛教潜规则:龙泉寺内幕彰显社会不公

学诚法师遭遇佛教潜规则:龙泉寺内幕彰显社会不公

问:师父我觉得自己被这个社会各种愚弄和待与不公,我依旧相信美好,但我的内心沉沉的,很难再点燃起热情。

学诚法师答:“社会”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并不是一个实体,所谓“被这个社会伤害”,只是自己内心的一个感觉,是自己内心攫取了种种境界,并落到心中形成的一个印象。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内心扮演了最重要的导演角色,它如何去选择、理解、判断信息,决定了这出戏是什么色彩,心若忧郁负面,看到的“社会”就是阴沉的;心若积极乐观,眼中的“社会”就是美好的。自己不是一个被动的存在,社会也不是一个所观察的对象,要记得“自己是主人翁”,从自己内心开始改变、开始努力,那就完全不同了。

功利,可以理解为“功名利禄”,也可以理解为“功德福利”。人活在世上,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在追求其利益,或是物质回报,或是精神享受,或是更深更远的生命提升,不可能不明不白做一件无意义的事。

长期以来,我们接受了很多信息,经历过很多境界,内心堆满了种种尘埃,不经意间就会泛起。认识到我们的内心也需要打扫、清理,是修行的开始。这需要去听闻、去学法。当善法现起时,烦恼就不易起,恶的力量会越来越弱。当我们起心动念都是善法的时候,就可以降伏恶法,最后就能断恶。

人本来只需要很少的物质就能够生存,但在基本的生存之外,人们仍然会永无止尽地追求,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安全感、荣誉感、优越感等等,归根到底,其实是为了满足心灵的快乐。但许多人在追逐物质的过程中,却渐渐迷失,忘记了自己的初衷,而错把物质当做最终目的,反而离真正的快乐越来越远。有的人生活简单却很快乐,有的人衣食充裕却痛苦愁忧,正说明了物质与快乐并不能划等号。佛教深刻地指出:苦与乐不是缘于外境,而是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痛苦是烦恼和贪欲引起,快乐由慈悲和智慧而得。想寻得真正的、究竟的快乐,唯有从自己内心深处去开发。

人活在世上,有四个层次的问题需要面对:生存、生活、生死、生命,这四个层次互相关联、逐一深入,如何选择生存之道、生活方式,是基于对生死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理解。深入思考生死问题有助于更好的规划生活,只局限在浅狭的层面却容易让琐碎的烦恼堵塞了通往心灵深处的道路。

吉凶祸福,是天主张;毁誉予夺,是人主张;主身行己,是我主张。他人做什么、如何做是他人的事,我要做什么、如何做是我的事。佛教说的忍,绝非压抑、硬忍,而是用智慧来消融、用慈悲来转化。例如把打压视作激励,在逆境中培养谦卑。转换思维重点:不要总想着如何去对付逆境,而要想着如何提升自己。 只要自己做得足够好,别人就伤害不了自己。一笑置之,他人的毁谤反而成就了自己的风度。因为我们的内心不够强大,才会心随境转;也因此,修行初期我们需要借助清净、善良的外境来帮助内心成长。要让自己内心具足正念,善于借境修心,而不要被境界牵着鼻子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