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供應鏈及供應鏈金融的難點和痛點

人們對技術與生產力結合的過度關注,往往導致了對生產關係的忽視。生產力的提高,如果沒有新的生產關係與之相應匹配,則會造成生產力浪費。必須建立新的生產關係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才能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倍增與創變。

宗慶後懟彈馬雲及電商就是對生產關係技術創新與支持的不理解、漠視和忽略。甚至我們的中國製造2025、工業互聯網的國策中,都大力提倡生產力的提升與轉變,對生產關係的創新與發展的闡述和方向,比較薄弱。

中國供應鏈及供應鏈金融的難點和痛點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大發展變化

筆者在2017年5月北京第四屆全球供應鏈金融高峰論壇上,發表過"產業供應鏈併網➡將改變經濟發展模式"的主旨講演,提出:"其他技術都是對生產力對提升與促進,而互聯網技術是對生產關係的改變和促進"的發現和立論。同年,8月,天津世界智能大會,馬雲也提出,互聯網技術是改變生產關係的第一次公開見解。

我的研究發現:第一次、第二次技術革命期間,生產關係的改變都是通過戰爭革命和政治體制的變革改變的,所以互聯網技術對生產關係對改變就變得那麼突出和有價值、有影響力。

對於新技術,我們一定要深刻分清楚各種技術路線和特性解決的行業應用方向和業務痛點,不要趕潮流,片面的認知和引用技術,特別是區塊鏈技術紅透半邊天的時候。


中國供應鏈及供應鏈金融的難點和痛點


主流技術路線應用範式

通過以上圖可以得出,比特幣及區塊鏈技術的偉大發明,正好彌補金融業創新發展的技術體系短板,清晰地指引了金融服務及貨幣進化發展的方向。

中國供應鏈及供應鏈金融的難點和痛點


貨幣進化史

如果說中國經濟奇蹟背後的原因,是有幸於英明偉大的改革開放與全球化機遇的邂逅,有幸於中國勞動力和人口的紅利,有幸於中國人的勤勞智慧精神和悠久中華文明,我們也要明白,21世紀,新技術爆發帶來的"技術紅利"是一大原因,我們必須重視技術紅利。當然,新形勢下我們也期待,體制和制度改革帶來新的紅利。

中國產業經濟,必須依託互聯網相關技術,必須依靠新思想、新技術、新模式建立的現代智慧供應鏈體系和結構網絡,加快對整個生產關係的創新定義與重構服務,結合替他生產力的技術創新,建立更多的軟性基礎服務設施,服務與促進產業經濟迸發新的活力,開創新的未來。

中國供應鏈及供應鏈金融的難點和痛點


產業供應鏈多元宇宙

中國產業經濟及企業創新發展的難題,不管是溯源和信用也好,成本與效率問題,結構性優化與調整問題,還是金融普惠服務也罷,包括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場景落地賦能實體經濟,甚至企業之間托盤、週轉箱、集裝箱的循環使用和分時租賃的細節問題,甚至於解決廣大中小型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債權債務處理難"的世界性難題,都是產業供應鏈及供應鏈金融的種種問題,而不是區塊鏈或某一項單一技術能夠解決的,即痛點和難點不在於單一的分佈式賬本和數據的不可篡改可以解決的。而在於產業及企業供應鏈關係是否依靠新技術綜合應用真正形成了一個價值鏈體系和網絡結構,在於供應鏈關係是否真正形成一個共生組織形態、服務模式、生態共同體。

中國供應鏈及供應鏈金融的難點和痛點


產業供應鏈閉環體系

而形成價值鏈體系和網絡結構問題就要看每個產業及企業的供應鏈及供應鏈金融的信息化應用系統的架構和功能設計、範式。

傳統的企業信息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設計、範式、交付等,已經不適應現代智慧供應鏈管理和應用的需求。因此,供應鏈管理系統的問題必須綜合應用各種新思想、新技術、新模式整體性的對功能、範式、交付等設計重構、普惠服務,不單是企業、產業的剛性需求,更是國家創新發展的需求。

重構正確的產業供應鏈應該是多個系統能夠獨立、單邊或雙邊、多邊組合組網,服務各鏈各邊企業互聯互通連接使用,自組態、自治理、自適應的開展關係業務應用,競爭博弈、共享協同,長期運行自然優化與淘汰形成最優的組態、鏈態、結構。

我們看見,社會化溯源及服務難以實現,艙單重複質押,徵信方式陳舊,徵信效率低下、信用體系沒有形成,數據信息作假、資金流動不暢通,企業間資源共享和業務協同不起來,中小型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債權債務處理難,融資渠道少且狹窄,甚至P2P金融生態建立不起來,都是因為現代供應鏈關係的價值鏈體系和網絡結構沒有形成,即沒有形成現代意義上的國家級供應鏈基礎設施。

為什麼沒有國家級供應鏈基礎設施呢?

因為這是一個複雜系統工程,是一個複雜應用服務網絡。是對跨產業、跨組織、跨企業之間的綜合規劃與設計、技術系統重構設計與開發、基礎連接與服務。需要強大而新的經濟學理論、系統論、管理學、信息論等綜合支撐、投資建設、應用服務。比如我所研究和指導的:神經網絡、分形學、耗散結構理論、協同論、突變論、去中心化等。

中國供應鏈及供應鏈金融的難點和痛點


中國現代智慧供應鏈的技術與利益突破示意圖

比如:金融流動性不暢產生是有其內在原因和邏輯,是傳統制造業領域內頑固不化的"流動性障礙"問題,即賬期問題。傳統制造業,由於核心企業的產品商品化、流通化、消費化過程的變現是需要一個時間過程、鏈式過程,即必須依靠消費者或渠道經銷商的購買完成價值變現,核心企業收到資金後才能支付給相關供應鏈的配套企業,這裡就自然存在一個流動性的滯後賬期和不確定性的市場,就會帶來供應鏈中的廣大中小型企業的流通性障礙和不確定性,這就是筆者提出的"流動性障礙"問題,這個問題大家可以多思考。

中國供應鏈及供應鏈金融的難點和痛點


供應鏈賬期的"牛鞭效應"

未來區塊鏈技術支撐的TOKEN經濟機制及模式將會湧現,將會徹底改變供應鏈金融的服務模式、會改變供應鏈金融產品。一個朋友說過,做供應鏈金融的最高境界,是不需要金融服務。區塊鏈技術及思想,TOKEN、ICO及智能合約等為這一理想目標實現帶來無限的啟示和想象空間。筆者在其他文章有詳解和探索。

中國供應鏈及供應鏈金融的難點和痛點


區塊鏈應用的未來生態

以下圖,可以看出,在一個產業及企業的供應鏈大閉環體系中,應用區塊鏈技術、人工智能算法(我稱為鏈計算,總結了8種算法及模型),TOKEN機制,可以實現三角或多邊債權債務,即應收應付款的對沖、質押、流轉、拆分,降低各自的債務,增強流通性,這就是產業供應鏈協同網絡運行的價值湧現與突變。也就印證"不需要金融"的話語。

中國供應鏈及供應鏈金融的難點和痛點


新金融服務

日前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更是首次提出中小企業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徵,即:中小企業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而中小型企業貸款佔比不到3%

國家及地方政府機構,出臺相關政策方針,大力推動與解決中小型企業的融資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成果,成為一個非常難的問題,甚至很多專家對外號稱是世界性的難題。

在這裡,我一定要說,在新技術、新模式、新思想爆發的時代,我們一定要有解決世界性難題的決心、追求和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