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初,朱家驊力阻「焦土政策」,成功「救」了杭州城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錢塘即今之杭州。在舊時代,杭州城戰禍不絕,可謂多災多難。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日機頻繁空襲杭州及周邊地區,三天兩頭狂轟濫炸。蔣介石、李宗仁都主張實施“焦土政策”,眼看杭城將蒙敵辱,要不要實施“焦土政策”,這一個無可迴避的選擇擺在了主政浙江未久的朱家驊面前。

抗戰初,朱家驊力阻“焦土政策”,成功“救”了杭州城

因為抗戰杭州面臨被毀危險

“八·一三”淞滬之役失利後,窮兇極惡的侵華日軍在杭州灣北岸的全公亭、金絲娘橋和金山衛大肆登陸,攻佔上海,隨即將魔爪伸向整個杭嘉湖平原。

其時,駐防杭州這一浙、滬、蘇、皖戰略要衝的,是國民黨第十集團軍劉建緒部第63師。該師接到密令:即刻出動開挖錢塘江堤,以江水攔截淞滬日軍南下。時任浙江省政府主席一職的朱家驊聞訊,不禁大驚失色。他當機立斷,一邊嚴厲要求守軍馬上停止部署掘堤,一邊疾電蔣介石,請其直接敕令制止。如斯雙管齊下,方使一場一觸即發的滅頂之災,消弭於肇端。

然而,一“驚”才定,一“驚”又至。11月16日,國民政府軍政部指派南京工兵教官運來兩噸炸藥,限令浙省次日炸燬錢塘江大橋,以免戰事蔓延,橋為敵據。朱堅持:“技術問題,我管不了,總之,橋不能馬上就炸。”結果,錢塘江大橋一直推延到12月23日下午,“江天暮靄,對岸隱約見有敵騎來到橋頭”時分,方始“開動爆炸器”。

在此前多爭取到的近40天時間裡,就憑藉那座橋,浙江撤運出大量的軍民物資,僅12月22日一天即運走機車車頭300多臺,客貨車2000多輛;成千上萬的百姓、傷兵通過大橋撤往後方,脫離了日本鬼子的魔掌。有人事後追憶,這是“錢塘江上從未有過的最大規模的一次南渡”。據說杭州因此,陷落時已“差不多等於是一座空城”。

抗戰初,朱家驊力阻“焦土政策”,成功“救”了杭州城

李宗仁白崇禧力主“焦土政策”

11月24、25日,周邊情勢愈危。朱家驊接到杭城士紳金潤泉等的報告,說市內有人“悄悄劃好了區域,貼上了符號,準備了火油、木材之類放火材料,預備把杭州燒掉”!朱氏驚起,駭得渾身冷汗。他不相信有誰竟敢無法無天到乘此國難世亂,將偌大一座中外聞名的千年古城縱火焚燬。

但趕去街頭親自詢查,信息確鑿:那幫人是從上海來的別動隊成員(屬戴笠系統),受命抵杭執行“焦土政策”——應該說,朱家驊至此,是遇到了抗戰時期他在浙江省主席任上的一個最嚴重、也最為棘手的緊要選擇:如果這回他再選擇抵制或拖阻,無疑意味著他是明擺了在同自己的“最高領袖”頂著幹。因為所謂的“焦土政策”,其發明者與申令最力者不是別人,正是南京的那個“黨國首腦”蔣介石。

事實上,在國民黨營壘中,最先提出以“焦土”抗戰的,是桂系的李宗仁及白崇禧。早在1936年4月,李宗仁就在廣州發表談話,慨言“整個民族之救亡,必須懷抱寧願全國化為焦土亦不屈服之決心,用大刀闊斧來答覆侵略者,表現中華民族自存自立之偉大能力與精神。唯如此,中國始有生存之可能”。“七?七”事變後,李、白二人又分別在《東方雜誌》等連續刊文,系統宣傳“焦土抗戰”理論,呼籲“全國總動員,傾一切人力物力財力同暴敵血戰到底”。

可見,李、白主張的“焦土抗戰”,實質是要振奮一種同仇敵愾、不畏犧牲、百折不撓、壓倒敵人的民族氣概和堅定決心。

抗戰初,朱家驊力阻“焦土政策”,成功“救”了杭州城

朱家驊成功“救”了杭州城

朱家驊對於蔣介石的“焦土政策”,從一開始就持反對態度,可此前,他與蔣並未發生過正面衝突。現在面對著上海別動隊的火油、木材,他是難以迴避,也迴避不了了!朱家驊沒有昧心改變自己的立場,他嚴令戴笠手下那幫別動分子立即住手!

兩天以後,朱氏接到國民政府讓他調職武漢的電令(旋即出任國民黨中央秘書長)。這是蔣介石覺得戰時的浙省需要一名有軍事經驗的首長而做出的“省政府改組”安排。12月9日,朱交卸了省主席職事,離開杭州。臨行前,其似有預感,特地將杭州市長周象賢、省警察局長趙龍文、保安處長宣鐵吾等召至住處,鄭重地叮嚀道:“外邊焦土抗戰的風氣很盛,一旦杭州撤退時,你們一定要防止。”諸人一一應諾。翌年入夏,趙龍文往漢口探視朱氏,言及上年之事。趙龍文說新任浙省主席黃紹竑在撤離省會時下了命令,要在敵軍到達之前把杭州全市燒燬。趙龍文等沒有忘記前主席的“臨別贈言”,加上自己也不忍下手,便“集體抗命”使黃紹竑的“最後佈置”完全落空。

抗戰初,朱家驊力阻“焦土政策”,成功“救”了杭州城

杭州,終於倖免了被“焦土政策”焚為瓦礫場的厄運。據胡頌平所著《朱家驊先生年譜》載,當初,朱氏由杭州離浙赴鄂時在1938年元月。其途經南昌、長沙之際,曾與江西省主席熊式輝“大談焦土抗戰之不當”,又和主政湖南的張治中“談焦土抗戰政策的不對”,抵達漢口,還公開發表過“堅決反對焦土抗戰政策的談話”……這些諍言訾議,應當是朱家驊在力阻“焦土”杭州之後,就著自己的親身體會,對最高當局戰時決策的弊失所表示的一種強烈的批評發洩。可惜不久,1938年11月,當日軍攻佔岳陽、威脅長沙時,在蔣介石督令下,仍然發生了自毀全城的“長沙大火”慘劇。

朱家驊在浙江主政的時間不足兩年,卻能夠明於義理,顧及大局,先阻守軍決堤,繼阻提前炸橋,再阻“焦土”杭州。這三件事,影響廣遠。 1949年國民黨在大陸徹底失敗,退逃臺灣,朱家驊亦跟隨去島,充任“總統府資政”(專職中央研究院院長),後以古稀之齡病逝臺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