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父母不知道,自己每天都在對孩子使用暴力……

提起暴力,很多父母都可以十分篤定地說:我從來不打孩子。

其實,並不是動手打人才算暴力。不和孩子親暱、嘲笑孩子無能,肆無忌憚拿孩子和別人做對比,讓孩子認為自己一無是處......這些都算得上一種“暴力溝通”。

相比肢體暴力,這種暴力帶來的傷害更隱秘,也更難消除,甚至會影響孩子成年後與他人的關係。

下面這些“暴力溝通”,你對孩子做過嗎?

99%的父母不知道,自己每天都在對孩子使用暴力……

情感忽視

兩性關係中最怕的就是冷暴力,信息不回,電話不接,對方擺著冰山臉,對任何人說話比對自己熱情,在這樣的僵持中,感情很快就淡了下來。

在親子關係中,冷暴力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你沒看到我在忙嗎!別纏著我,煩人。”

“你又不是考了第一,這就驕傲自滿了?“

“不就是手破了點皮嗎?貼個創可貼就好了,真是小題大做。”

像這樣的情景在中國的家庭中時常看到,父母根本沒有注意到孩子情緒的起伏,最後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並不在乎自己,自己的感受是不重要的。

長期被父母情感忽視的孩子,長大後表面看起來很正常,但是內心卻經常感到自卑,總想自己是不是哪裡做的不夠好,甚至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

99%的父母不知道,自己每天都在對孩子使用暴力……

99%的父母不知道,自己每天都在對孩子使用暴力……

否定打擊

打擊孩子可以說是很多中國家長最擅長的事情。每當孩子遇到什麼事,家長的第一反應不是安慰,而是否定,從不怕孩子會自卑,只怕孩子驕傲。

我有一個朋友,從小跟父親的關係就特別緊張,因為父親愛損他,幾乎從來不正面肯定或者鼓勵。

高考那一年,他爸爸就曾在很多人面前說:“我們家這個,能考上大學就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我本來對他就不指望。”

朋友聽到深受打擊,如今他已為人父,跟他父親的關係卻形如路人。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父母的打擊和差評,所造成的傷害效果遠遠大於對孩子鼓勵的效果。

99%的父母不知道,自己每天都在對孩子使用暴力……

99%的父母不知道,自己每天都在對孩子使用暴力……

侮辱詆譭

孩子童年時候的心靈是極度敞開的,那些嘲笑羞辱、責怪抱怨、威脅恐嚇等語言,很可能讓孩子長期處於羞愧、自卑等情緒中。

我很喜歡香港的一部老電影《新警察故事》,影片中的吳彥祖扮演的反派阿祖在我腦海一直揮散不去。

阿祖從小被做總警司的爸爸罵作“廢物”,一言不合就被爸爸毒打與咒罵,他一邊渴望父愛,一邊憎恨父親,最終走上犯罪的道路。

影片的最後,阿祖被警察圍攻,匆匆趕來的父親,依舊在咒罵他:“你個混蛋,廢物,丟盡了我的臉。”他哭得撕心裂肺,最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殺死阿祖的不是子彈,而是父親多年來的語言暴力。

99%的父母不知道,自己每天都在對孩子使用暴力……

比較

世界上最優秀的孩子,叫別人家的孩子。

很多孩子是伴隨著“你看看人家......”長大的。年級第一的小明,鋼琴十級的小玲,從不惹禍的小丁.......別人家的孩子總是那麼完美。

但父母對自己孩子卻缺少欣賞的眼光,甚至無限放大孩子的缺點,得不到正向反饋的孩子長大後,也會不自覺地用別人的優點衡量自己。

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中有句話: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作比較。

比較是教育錯誤的開始。

99%的父母不知道,自己每天都在對孩子使用暴力……

操縱控制

如果說上面的“暴力”比較直接,那麼用付出感操縱控制孩子就委婉得多了。

“你這樣對得起我的付出嗎?”

“要不是因為你,我可能會過得好一點”

“我為你了才這樣苦,所以你要聽我的話。”

這些話的背後,藏著大部分都是父母的控制慾望。父母把對孩子的付出和犧牲,赤裸裸地展示給孩子看,讓孩子感到內疚、自責和愧疚,從而達到讓孩子聽話的目的。

伊能靜曾經在微博中寫道:

“為什麼要為孩子犧牲?他沒有要你犧牲什麼,他要你快樂。當你說為他犧牲的時候,也許你想過,他因此揹負了你的偉大。

我媽媽小時候總說我為你們犧牲了什麼,我到現在都會難受,我不要我媽媽為了我放棄她的人生,我變成被動的罪人。

別讓孩子揹負不該他承受的壓力。

99%的父母不知道,自己每天都在對孩子使用暴力……

親子之間出現“暴力溝通”,很多時候都是父母的負面情緒的失控。

當父母生活不如意或是過得不開心時,就不自覺地把矛頭對向脆弱的孩子,選擇用威脅、恐嚇、否定、抱怨的方式跟孩子溝通。

所以,遠離“暴力溝通”的第一步,是父母要學會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問題。

說幾句狠毒的話,可能只需要1分鐘,但留給孩子的卻是一生的陰影。

為人父母,一定要善用語言。

插畫:在在

99%的父母不知道,自己每天都在對孩子使用暴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