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文化大讲堂:明代大同镇的军卫、军屯和军堡

长城文化大讲堂:明代大同镇的军卫、军屯和军堡

2018年9月16日上午,为弘扬长城精神,传播长城文化,宣传、保护、利用长城,使市民和长城爱好者掌握更多的长城知识,提高长城保护意识,作为2018中国·大同第三届长城文化季的一项活动,大同长城学会、大同市图书馆长城文献资料研究中心举办了“长城文化大讲堂”系列讲座

长城文化大讲堂:明代大同镇的军卫、军屯和军堡

第一讲主题:明代大同镇的军卫、军屯与军堡

主讲嘉宾:吴天有:大同长城学会云冈分会会长,原大同市南郊区党史办主任。从事史志编研工作30余年,致力于大同地方历史研究以及明代大同地方历史研究。编辑、完成《大同市南郊区志》《中共大同市南郊区历史记事》《三晋石刻大全南郊区卷》《大同市南郊区的改革与发展》等史志书籍多部。在《三晋文化研究》《山西长城》《今日大同》《大同今古》《大同日报》《大同晚报》等期刊、报纸发表文章十几篇。

长城文化大讲堂:明代大同镇的军卫、军屯和军堡
长城文化大讲堂:明代大同镇的军卫、军屯和军堡
长城文化大讲堂:明代大同镇的军卫、军屯和军堡
长城文化大讲堂:明代大同镇的军卫、军屯和军堡
长城文化大讲堂:明代大同镇的军卫、军屯和军堡

讲座中,吴老师言简意赅地娓娓道来明代军卫、军屯、军堡的前世今生和大同镇的军卫、军屯、军堡的来历和设置情况,已经大同长城沿线的军事防御、战事等故事,为到场的近百位大同长城学会会员、长城研究者、长城爱好者干红地了解大同长城、大同镇,普及了基本知识。

长城文化大讲堂:明代大同镇的军卫、军屯和军堡
长城文化大讲堂:明代大同镇的军卫、军屯和军堡
长城文化大讲堂:明代大同镇的军卫、军屯和军堡
长城文化大讲堂:明代大同镇的军卫、军屯和军堡

明代大同镇的军卫、军屯和军堡

这次主讲的议题有三个内容,即围绕大同镇谈谈军卫、军屯和军堡。

一、明代大同镇的军卫

(一)卫所制的起源

大家知道卫所制是明代的基本军事制度,由朱元璋所独创。

最初,朱元璋军队建制里没有卫这一概念,而是以翼为军事单位,如兴国翼、永昌翼等,各翼设元帅府和统军元帅。后来,由于军事斗争的不断胜利,各翼军队扩充,以及新收编队伍,各翼军队人员数量就混杂了,有多有少。

为此,朱元璋与元至正二十四年,改翼为卫,立部伍法,统一军队编制。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三月,罢各翼统军元帅府,置武德、龙骧、羽林等十七卫亲军指挥使司。

《明太祖实录》记载:(甲辰)三月,庚午,置武德、龙骧、豹韬、飞熊、威武、广武、兴武、英武、鹰扬、骁骑、神武、雄武、凤翔、天策、振武、宣武、羽林十七卫亲军指挥使司。先是,所得江左州郡置各翼统军元帅府,至是乃悉罢诸翼,而设卫焉。

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首次整备军队,确定了军队编制组织原则:“核其所部兵,五千人为指挥,千人为千户,百人为百户,五十人为总旗,十人为小旗。”此即所谓的“部伍法。”不难看出“部伍法”是明代卫所制的前身,卫所制是“部伍法”的规范化,“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大小联比以成军。”

此后,卫所制就成为明代军队的基本编制。

(二)大同的卫、都卫、行都司的创设

洪武二年(1369)正月二十五日,明征虏副将军常遇春率师从太原至大同,故元大同守将竹贞等弃城逃走。至此,大同归入明朝版图。二月初四,常遇春从大同返回太原,留都督同知张兴祖将宣武、振武、昆山三卫士卒守大同。这三卫是守护明代大同最早的卫。

洪武三年正月,置蔚州卫和大同左、右二卫;八月,置朔州卫。这四卫是明代大同最早设立的地方卫所。洪武三年六月,张兴祖升任晋王府武傅兼山西行都督府同知。所带的三卫也随张兴祖调走(后来在山西镇里常常能见到三卫的影子)。

武四年(1371)正月,置大同卫都指挥使司,以耿忠为都指挥使。都指挥使司也称都司或都卫,(简单地说就是管理卫的)于洪武三年十二月开始设置,初设杭州、江西、燕山、青州、河南、西安、太原、武昌八都卫指挥使司,继设建宁、大同二都卫指挥使司。此后,又陆续设定辽、广东、成都、甘肃、广西等地都卫指挥使司。都卫主要是地方行省掌管诸卫的军事权力机构,受大都督府直接统属。但除各省都卫之外,在边防要地则单设都卫,大同都卫便属于后者。大同都卫的设置,标志着大同做为明朝边防军事重镇的开始。

洪武八年(1375)十月,明廷将在外各处都卫改为都指挥使司,改大同都卫为山西行都指挥使司(也称山西行都司)。

全国共置都司十三个,行都司三个。行都司中,除山西行都司外,还有陕西行都司和福建行都司。在北疆缘边都司中,主要有:辽东都指挥使司、北平都指挥使司、山西行都指挥使司与陕西行都指挥使司。这样,山西行都司与辽东都司、北平都司、陕西行都司这四大都司,共同构成明朝北疆的重要防线。

(三)洪武时期山西行都司卫的数量

大同的卫有多少呢?这是个动态的数字,时间或朝代的不同,卫所的数量也有变化。到洪武八年前,大同都卫统辖的卫有大同左卫、大同右卫、朔州卫、蔚州卫、东胜卫、官山卫等六卫。但像东胜卫、官山卫设置时间非常短,《明实录》里没有专门的记载,只是在谈到其它事时,能找到痕迹。

明代大同大规模设卫是在洪武二十六年。

洪武六年(1374)十月,明廷将弘州(现阳原)、蔚州、武、朔、天城、白登、东胜、澧州、云内等州县的八千二百三十八户,三万九千三百四十九人迁徙到中立府(现安徽凤阳)。经过此次大规模的迁徙和之后的零星迁徙,大同北部缘边地带形成了大范围的无人区,云内、宣宁、白登等州县在《明实录》之后的记载中消失。

洪武二十一年(1388)四月,捕鱼儿海之战给了故元残余势力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北元小朝廷基本瓦解,故元残余势力被赶到了大漠以北。到洪武二十五年,山西行都司的守御范围达到了最大。南部到达雁门关与山西都司接壤,西面到达黄河、东胜与陕西都司接壤,东面到达宣府与北平都司接壤,北面延伸到蒙古高原的丰州 、官山(今内蒙古卓资县境内)等地。

洪武二十五年(1392)八月,朱元璋遣宋国公冯胜等于山西各县抽调民丁往山西行都司置卫屯田。抽丁的方法是:民户四丁(男丁)以上者,抽一丁为军。十二月底,抽丁结束,共从山西约五十多个县中抽调计十六个卫约9万余民丁。

洪武二十六年(1393)二月,山西行都司增设大同后卫、东胜左卫、东胜右卫、高山卫、镇朔卫、定边卫、玉林卫、云川卫、镇虏卫、宣德卫、阳和卫、天城卫、怀安卫、万全左卫、万全右卫、宣府左卫、宣府右卫等共十七卫,各卫皆筑城。所抽9万余民丁被分别安置在这新设的十七卫屯守。

此外,代王朱桂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八月移驻大同,为纾粮饷转运之难,洪武二十八年(1395)九月,又增设大同中、左、右、前、后五屯卫,立卫屯种 。

洪武三十年又增设安东中屯卫。

这样到洪武朝结束,在山西行都司地界内大概有二十七卫和广昌守御千户所。

(四)永乐及其之后大同镇卫的变化

永乐时期,大同使设镇守,大同始称镇。永乐初,大同镇的防务出现两大变化:一是将东胜左右卫,高山、镇虏、云川、玉林、镇朔、定边等八卫迁徙到北平等地;二是将宣府、万全等卫改由新设的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直隶。这样,大同镇的防务形势也出现两大改变。其一,云川、玉林等卫的迁徙造成大同镇军力不足,重心向内收缩;其二,宣府、万全等卫的改隶,使大同镇的防线从宣府一线,收缩到天城卫一线,防区向西收缩。

此后,经改编调整,永乐时期,大同镇的卫剩有大同左右卫、阳和卫、天成卫、大同前后卫、朔州卫和安东中屯卫等八卫。

宣德时期,在大同镇守将的要求下,将云川卫、玉林卫、高山卫、镇虏卫等四卫回迁大同镇。但回迁后的四卫没有回到原卫址,而是分别将云川、玉林二卫分别安置到左右二卫城里,高山、镇虏二卫分别安置到阳和卫城和天成卫城。

这样,宣德时期,大同镇的卫增加到十二卫。

正统三年三月,刑部尚书魏源、大同镇总兵陈怀等,建议增设威远卫,卫址选在净水坪处。成化十七年,置平鲁卫,二十一年,置井坪守御千户所。

至此,明代大同镇的卫所基本固定,共有十四个卫和一个守御千户所。

二、明代大同的军屯

(一)明代军屯的起源

军屯就是军人屯田,军人屯田的历史久远,到明代发展到极致。

明代最初的屯田起于金陵、龙江屯田,掌金陵、龙江屯田的主要是元帅康茂才。时间在1360年左右,这时候明朝还没有建立。8年后明朝才建立。康茂才的屯田为朱元璋取得了经验,1363年,朱元璋下达将士屯田令:“兴国之本在于强兵足食”,“其令将士屯田,且耕且战”,收地利,充兵食。

此后,军屯逐渐推行。到明朝建立后,卫所遍及全国,军屯之法也在全国推开。卫所军士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也有“四六、一九、中半”等。

(二)明代大同军卫的屯田

大同军卫的屯田,大概除了最初张兴祖所帅的三卫之外,其余所设地方卫所全部都有屯种的情况。《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八年,山西都卫屯田达二千六百四十九顷。

由上面所讲到的明大同镇的卫可知,到洪武二十六年至三十年大同镇的卫达到将近三十多,其中,绝大部分分布于大同以东、以北、以西。当然,也有内地。比如代王的护卫和安东中屯卫。

那么军屯是怎么组织的呢?

屯的基本组织是“屯所”,即“屯田百户所”。一个百户所有一百一十二户军户。为什么说一百一十二户军户,而不说成是一百一十二名军人呢?

按照明代的军政制度,正式军役由特定的军户担任。每一军户出正军一名。每一正军携带户下余丁一名,在英生理,佐助正军,供给军装。这名供给正军的余丁称“军余”。同时,军人应征后,还要携带妻子家小。所以一名军人到卫,有妻子、家小,还有军余,军余如果有妻子家小,也要携带。这样,一名军人到卫,实际上也就是一户军人到卫,至少有两人或者三人。

所以,一个屯所实际上也就是一百多户人家,人口至少在二百人以上。这样,一个百户屯所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村落,按军事制度组织起的村落。

屯所有以百户立屯的,也有以五十户立屯的。前者称为大屯,后者称为小屯。

管理军屯的是千户所。一个千户所管理十个百户所,即十个大屯。按照三分守城,七分屯种,这样,一个千户所,就有七个屯种的屯,相当于七个村。这样,一个千户所就相当于今天的一个乡。一个卫 有五个千户所,就相当于五个乡。

这样,一个卫除了筑有卫城外,在它的管辖守御范围内,还建有大大小小的军屯。

三、明代大同镇的军堡

明代的堡分为军堡与民堡两类。很清楚,军堡由国家建筑,民堡由民间建筑。

军堡就其性质而言,其实还可分为两类。一类称为屯堡,一类称为拒敌堡(巡抚叶盛)。我觉得称为御敌堡与拒敌堡似乎更合适。

(一)御敌堡的建置

明代军堡的建置起于明永乐年间。

前面讲过,明代的卫,除建有卫城外,大部分军人则以百户为单位,设军屯驻守。这些军屯与村庄类似,驻屯军人且耕且守。最初,军屯防卫设施都很简陋,有的建有简易土围墙,有的只有木栅栏。遇有蒙古骑兵入侵,几乎无险可守。为此,从永乐朝开始,开始设立屯堡。

永乐朝时期,皇帝朱棣比较强势。他最初的对外政策基本上继承了其父亲朱元璋的怀柔政策,对逃到漠北的蒙古各部势力采取笼络的政策。后来,他被激怒,变守势为攻势,有了五征漠北,三犁虏庭之举。

但蒙古小股势力却像蚊子似的,放不住它就叮你一口。所以,尽管朱棣先后对鞑靼部,瓦剌部多次大举用兵,但还是有蒙古小股势力在明朝的边境地区进行小规模的抢掠。为此,朱棣于永乐十年命驻边大臣修筑屯堡。

永乐十二年,成祖朱棣命大同等处边将“置屯堡为守备,计每小屯五七所或四五所,择近边地筑一大堡,环以土城,高七八尺或一二丈,城八门,周以壕堑,阔一丈或四五尺,深与阔等。聚各屯粮刍以内,其小屯量存逐日所用粮食,有警即人畜尽入大堡,兵力固守。”这是明初对军堡的要求,即以四到六所军屯为一个屯落群,在其中心地带,修筑一座坚实的屯堡。各屯的粮食等都存于屯堡内,遇有敌寇入侵,周围军屯的人户就集中到大堡防守。按照朱棣的要求,最初的屯堡开的门较多,有四门的,也有八门的,目的就是为了遇警时,人口、牲畜等都能快速入堡躲避。

永乐朝时期,明代修筑的军堡还很少。正统时期略有增加。

大同御敌堡的修筑,主要在明成化时期和明弘治时期,这两个时期,不仅军屯堡有所增加,而且,由于蒙古势力进驻河套和宣大近边,入边侵扰也形成常态化,因而民间修堡也成了大规模兴起。

据明正德《大同府志》记载,到明正德时期,大同镇计有军屯堡31座。分别是:聚乐堡、红寺儿堡、高山堡、沙河堡、怀仁堡、赵麻堡、第三柞堡、长安堡、神泉堡、漫流堡、雅儿崖堡、平番镇堡、黑龙池堡、九姑村堡、旱井堡、西骆驼堡、暖会堡、新城堡、大柳树堡、牛心堡、苍头河堡、薛家马营堡、王忠官屯堡、净水坪堡、白登堡、关头堡、猫儿庄堡、上畔庄堡、米辛关堡、方城堡、长胜堡。

除以上官方修筑的31军堡外,在正德《大同府志》里还列有779座土堡。

阳和卫43座,高山卫20座,天成卫29座,镇虏卫26座,大同前卫55座,大同后卫67座,大同左卫28座,云川卫4座,大同右卫70座,玉林卫1座,蔚州卫53座,朔州卫46座,威远卫7座,平虏卫8座,井坪所1座,山阴所1座。大同县76座,怀仁县44座,马邑县14座,山阴县46座,灵丘县19座,广灵县25座,广昌县17座,朔州3座,应州37座,浑源州39座,蔚州53座。共计779座。

这样,两项加起来达810座堡。几乎是村村都有堡了。

(二)拒敌堡的建置

明代大同镇真正意义上的为了作战而建立的军堡是在嘉靖年间,当然,成化和弘治年间也要少量建置。所谓明代大同镇七十二城堡,除了镇、州、县及卫城外,其中的堡基本上是嘉靖朝及其之后修筑的。

以嘉靖十八年,宣大总督毛伯温建筑的宏赐五堡为标志,大同镇开始了以边墙和军堡相结合的军堡修筑。

以前大同镇的边墙并无明确的分段防守,只是简单的以路划分。嘉靖十八年,毛伯温创设的边墙和军堡则捆绑在了一起,每个堡驻军多少,分守的边墙具体从哪里到哪里,都有明确的标志。

这样,就把军人牢牢地捆在了军堡里。

此后,大同镇延边开始大规模修筑军堡和长城,并“画段防守”。修筑时间主要是嘉靖二十二年到二十八年。还有嘉靖三十七年。还有万历年间修筑的,比如桦门堡。

军堡分大、中、小三种,大堡设守备官一员,驻有六到七百名军人,中堡设操守官一员,驻有四百左右军人,小堡设防守官一员,驻有二百左右名军人。在几个堡之间设路,路设参将,居中调动。万历前期,又将许多军堡包了砖。

(三)大同镇所属七十二城堡及分路情况

1、府、州、县城池

府城一:大同城。

州城四:朔州城、浑源洲城、应州城、蔚州城。

县城六:怀仁城、马邑县城、山阴县城、灵丘县城、广灵县城、广昌县城。

卫城六:天成卫城(镇虏卫)、阳和卫城(阳高卫)、左卫城(云川卫)、右卫城(玉林卫)、威远卫城、平虏卫城。

2、分路守御情况

阳和道二路:新平路、东路。

新平路四堡:平远堡(嘉靖二十五年筑,隆庆六年包砖)、新平堡(嘉靖二十五年筑,隆庆六年包砖)、保平堡(嘉靖二十五年筑,隆庆六年包砖)、桦门堡(万历九年筑,十九年包砖)。

东路二城七堡:天成城、阳和城。永嘉堡(嘉靖三十七年筑,万历十九年包砖)、瓦窑口堡(嘉靖三十七年筑,隆庆六年包砖)、镇宁堡(嘉靖四十四年筑,隆庆六年包砖)、镇口堡(嘉靖二十五年筑,隆庆六年包砖)、镇门堡(嘉靖二十五年筑,隆庆六年包砖)、守口堡(嘉靖二十五年筑,隆庆六年包砖)、靖虏堡(嘉靖二十五年筑,隆庆六年包砖)。

分守冀北道:北东路、不属路。

北东路八堡:镇边堡(嘉靖十八年更筑,万历十一年包砖)、镇川堡(嘉靖十八年筑,万历十年包砖)、弘赐堡(嘉靖十八年筑,万历二年包砖)、得胜堡(嘉靖二十七年筑,万历二年包砖)、镇羌堡(嘉靖二十四年筑,万历二年包砖)、拒墙堡(嘉靖二十四年筑,万历二年包砖)、镇虏堡(嘉靖十八年筑,万历十四年包砖)、镇河堡(嘉靖十八年筑,万历十四年包砖)。

不属路一镇城五县城,二城二堡:大同镇城、浑源城、灵丘城、广灵城、广昌城、蔚州城。聚乐城(弘治十三年创设,隆庆六年包砖)、许家庄堡(嘉靖三十九年更筑,万历二十九年包砖)、王家庄堡(嘉靖十九年筑,万历三十三年包砖)、高山城(天顺六年筑,嘉靖十四年改城,万历十年包砖)。

大同道三路:北西路、中路、威远路。

北西路九堡:拒门堡(嘉靖二十四年筑,万历元年包砖)、助马堡(嘉靖二十四年筑,万历元年包砖)、保安堡(嘉靖二十五年筑,万历元年包砖)、云冈堡(嘉靖三七年土筑)、破虏堡(嘉靖二十二年筑,万历元年包砖)、灭虏堡(嘉靖二十二年筑,万历元年包砖)、威虏堡(嘉靖二十二年筑,万历元年包砖)、宁虏堡(嘉靖二十二年筑,万历元年包砖)、云西堡(嘉靖三十七年筑,万历二十二年包砖)。

中路二城十一堡:左卫城、右卫城。三屯堡(隆庆三年筑,万历二年砖砌女墙)、云阳堡(嘉靖三十七年筑,万历二十四年包砖)、破胡堡(嘉靖二十三年筑,万历二年包砖)、牛心堡(嘉靖二十七年筑,隆庆六年包砖)、马堡(嘉靖二十五年筑,万历元年包砖)、残胡堡(嘉靖二十三年筑,隆庆六年包砖)、黄土堡(嘉靖三十七年筑,万历十二年包砖)、杀胡堡(嘉靖二十三年筑,万历二年包砖)、红土堡(嘉靖三十七年筑,万历二年包砖)、马营河堡(万历元年土筑)、铁山堡(嘉靖三十八年筑,万历二年包砖)。

威远路一城四堡:威远城(正统三年筑包砖,万历三年增修)、祁家河堡(嘉靖四十一年筑,万历元年包砖)、云石堡(嘉靖三十八年筑,万历十年改建砖包)、威胡堡(嘉靖二十三年筑,万历九年包砖)、威平堡(嘉靖四十五年筑,万历元年包砖)。

分守冀北道:西路、井坪路。

西路一城三堡:平虏城(成化十七年筑,万历二年包砖)、败胡堡(嘉靖二十三年筑,隆庆六年包砖)、迎恩堡(嘉靖二十三年筑,万历元年包砖)、阻胡堡(嘉靖二十三年筑,隆庆六年包砖)。

井坪路六城四堡:应州城、朔州城、怀仁县城、山阴县城、马邑县城。井坪城(成化二十一年筑,隆庆六年包砖)、灭胡堡(嘉靖二十三年筑,万历元年包砖)、将军会堡(万历九年筑,二十四年包砖)、乃河堡(嘉靖四十五年筑,万历元年包砖)、西安堡(嘉靖四十年筑,万历二十八年包砖)。

本次讲座由大同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袁建琴主持

长城文化大讲堂:明代大同镇的军卫、军屯和军堡
长城文化大讲堂:明代大同镇的军卫、军屯和军堡
长城文化大讲堂:明代大同镇的军卫、军屯和军堡

第二讲将于10月份开讲《大同长城旅游的N种玩法》

主讲嘉宾冯桢:大同日报社周特刊编辑部副主编兼文化旅游周刊主任、主任记者。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协会员、大同市作协副主席、大同长城学会副会长。迄今发表散文、诗歌、随笔及新闻作品200多万字。作品多次在全国文学大赛和全国、山西新闻评比中获奖。2003年被评为山西省优秀青年记者,2009年获山西省百佳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2011年被评为大同市355人才,2014年被评为大同市学科带头人,为大同市新闻系统中评委。

长城文化大讲堂:明代大同镇的军卫、军屯和军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