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臨夏城 紅色巡檢司


千年臨夏城 紅色巡檢司

千年臨夏城 紅色巡檢司



千年臨夏城 紅色巡檢司

千年臨夏城 紅色巡檢司

千年臨夏城 紅色巡檢司

在子洲大理河、小理河交匯的地方,有一處還未曾開發的古城靜靜地橫臥在哪裡,悄無聲息,完全失去了往日戰馬嘶鳴的刀光劍影,只能斷斷續續聽到火車刺耳的呼嘯。時光飛逝,轉瞬即逝,自有人類文明以來,遠自上古先賢,近到黎民百姓,也許只有文字能讓往事歷歷在目。為了能更真切地解讀這座古城曾經輝煌的歷史,展示歷代名人駐留的足跡,我們邀約西安建大的專家教授一同領略了這塊神秘的土地。

千年臨夏城 紅色巡檢司

在巡檢司村老書記付明海的帶領下,我們一塊沿著林草茂密的羊腸小道直達古城制高點,從這裡放眼望去,遠山近景一覽無餘,大小理河親密接觸,融為一體,滔滔向東,鐵路、高速公路交織蜿蜒,如巨龍纏繞,蔚為壯觀。時值初秋,依然驕陽似火,退耕還林,初見成效,遠近山川,一片鬱鬱蔥蔥。通過本土考古專家董樹榮的概略介紹,我們基本上理清了臨夏城遺蹟的大體方位,西南兩個方位以小理河、大理河岸為界,大小理河交匯後向東沿線北岸依然還有古城牆輪廓,北面以銀盤梁為界,東面距離制高點大約有600米距離。古城東西約800米,南北近1000米。城內有古廟一座,為宋代建築。文革前古城南門遺蹟尚可辨認,農村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實施土地開發整理,現在已無法再能看到。城內曾經出土大量宋元瓷器,亦有不少宋代兵器殘品,八十年代這裡又出土了明代驃騎將軍傅瑛墓葬,墓碑現存子洲縣博物館,碑記清晰可見。

千年臨夏城 紅色巡檢司

位於大理河與小理河交匯之地的巡檢司,由於地理位置處兩道河川的咽喉要地,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大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西夏王元昊自稱皇帝,以今寧夏銀川為國都,同宋朝發生多次征戰。這一帶刀槍往來,狼煙遍地,交替管轄,成了宋朝和西夏交戰雙方的必爭之地。

千年臨夏城 紅色巡檢司

史書記載,“臨夏砦,地名囉巖谷嶺(羅密谷嶺),元符元年(1098)築城,賜今名。東至克戎砦三十里,西至威戎城四十里,南至綏平砦六十里,北至界堠八十二里。” 臨夏城名為宋哲宗所賜,取“監臨西夏”之意。

由西夏國構築的細浮圖寨位於今子洲縣雙湖峪張寨村,是西夏與北宋懷寧寨對峙的重要據點,元豐四年(1081),被宋軍收復,元祐四年(1089),宋夏永樂大戰後經協商,宋軍歸還細浮圖寨給西夏。宋紹聖四年(1097),第二次被宋軍收復,並更名為克戎寨。為了進一步擴大戰果,宋軍收復克戎寨之後繼續向西推進,於同年在昇平塔(今馬岔鎮教場坪村)修築了威戎城。第二年即宋元符元年(1098),在克戎寨和威戎城之間又修築了臨夏城。宋軍修築臨夏城的意圖很明確,一是便於策應威戎城,鞏固進築成果,二是為了加強對大理河和小理河地區的控制。

宋宣和元年(1119)四月,宋將种師道、劉仲武等,率領鄜延、環慶之兵出肖關(今寧夏同心縣城南),取永和寨、割沓城、鳴沙會,大敗夏人。宋軍最終奪取了橫山地區。

千年臨夏城 紅色巡檢司

隨著北方金國的崛起,宋與金亦數次發生征戰。靖康二年(1127),金攻陷汴京,於2月將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俘獲北行,北宋至此滅亡。3月,金建立以宋朝宰相張邦昌為大楚皇帝的傀儡政權,並對楚與西夏的疆界作了劃分,其時臨夏城屬綏德軍管轄,改設臨夏寨後,屬綏德州,臨夏城修築29年之後,成為金、夏的疆界分界線。實質上為金所控制。元時臨夏城廢棄。

千年臨夏城 紅色巡檢司

明朝洪武一十九年(1387),這裡設官署巡檢司。因巡檢使官從九品,主緝捕盜賊,俾率徭役弓兵,警備不虞,百姓用之甚多,故才逐漸在呼叫之中將官府名叫成地名。

明驃騎將軍傅瑛(祖藉河北遵化)曾於此地居住、駐守,死後便葬於此。現巡檢司“付”姓皆為傅瑛後裔。

傅瑛的父親傅貴,初在御林軍當差,於正統三年調任綏德衛指揮僉事(正四品),在綏德衛巡檢司村安了家。傅瑛初襲父職,擔任巡檢司的巡檢,後升為把總。58歲時因戰果卓著升為陝西都司都指揮使進階驃騎將軍,正二品武官。弘治四年五月三十日辭世,享年78歲。

傅瑛娶有三個妻子,李氏、王氏、宗氏。有五個兒子:傅釗、傅鑑、傅鐸、傅鏜、傅鍾。在那個戰事紛亂的年代,他們自己及其子孫都用忠誠與鮮血詮註了生命的全部價值與意義。

千年臨夏城 紅色巡檢司

傅釗,傅瑛的大兒子,於成化九年繼承父職,擔任威武堡把總,後擔任榆林堡把總、清水營守備。威武堡在今天橫山區塔灣境內,明朝的時候它是延綏中路的一個城堡,東至懷遠堡40裡,西至清平堡40裡,南至安塞縣300裡,北至邊牆只有4里路。傅釗於弘治八年調到清水營擔任守備,兩年後升任延綏東路參將。弘治十三年(1500)十月,南京、北京發生地震,蒙古小王子諸部包圍大同,傅釗率所部人馬東渡黃河馳援有功,晉升都指揮同知(從二品),調任寧夏副總兵。弘治十八年經兵部尚書馬文升舉薦,皇上下旨,封傅釗為坐營都司,駐守延綏。他“好文愛士,長於謀勇,能以寡勝眾”(綏德州志)。他曾留世一首《河東牆詩》是這樣寫的:

危垣迢遞枕雄邊,勢壓金城鐵壁堅。

中國有憑堪保障,外夷無計可逾穿。

英公才大難同駕,道濟謀深未許肩。

不是眉山豪傑出,誰能經始向當年。

正德初,他曾統帥延綏義勇軍,採用靈活機動的戰法,與進入寧夏、延綏的蒙古人作戰,死後被封為寧夏總兵,無嗣。

二兒子傅鑑為王氏所生,料理家務,沒有功名,史書中記載較少。他以忠厚的心胸為祖宗守墓百年。其餘三個兒子均為宗氏所生。據《傅瑛妻宗氏墓誌銘》記載:“李夫人卒,宗夫人理家政,撫遺孤,俱至成立。”

三子傅鐸,字鳴卿,曾就讀榆林衛武學。“長於謀勇,工辭藻(榆林府志)。” 正德六年,“鐸以親弟襲兄原職,謀勇仁信,有父兄風。” 於正德八年實授偏頭關(山西)副總兵。正德十一年冬天,韃靼小王子部二萬騎兵大舉進犯偏頭關。偏頭關是山西鎮的鎮治所在,從黃甫川東渡黃河就是保德州,再向東北走80里路就到了偏頭關。時任山西總兵的傅鐸當機立斷,約會榆林副總兵安國分路出擊,大獲全勝。不久,傅鐸調任寧夏總兵。嘉靖十六年十一月,韃靼部族進犯山西、大同等地,傅鐸因為馳援不力而被免職。同樣出土於巡檢司村祖墳的“傅鐸墓誌銘”中有這樣的記載:“傅之興,肇於旺,而盛於公”。死後,朝廷封他“鎮朔將軍”。

四兒子傅鏜,曾任綏德衛舍餘,年紀輕輕就命歿戰場,年份不祥。

《康熙延綏鎮志》“忠義列傳”中記載:“王氏,綏德衛舍餘傅鏜妻,年二十七歲,鏜客死於蜀,無嗣。王以節自勵,有司以聞,詔旌表。”

五兒子傅鍾,正德年間曾任綏德衛指揮使,“寧夏遊擊,沉毅勇敢,詞翰兼長。每臨陣,從容制勝,動合機宜。” 嘉靖十八年曾任寧夏遊擊將軍(從三品),統兵三千,駐守鹽池一帶。

傅瑛五個兒子,個個文才武識兼俱,征戰疆場,為明代的疆域完整灑盡了最後一滴熱血。忠魂浩蕩,江山銘記。

傅氏一族以“治家有法,不作富貴相。與人不苟合,臨財不苟取”為家訓,精忠報國的故事一代一代延續後世。

傅鐸的大兒子傅津,字龍淵,曾就讀於榆林衛武學,嘉靖年間曾經中武舉,擔任過分守肅州衛右參將,後升任鎮守甘肅總兵官,時間大約在嘉靖末年。《康熙延綏鎮志》中記載“傅津,由武舉官至總兵,鎮延綏,與士卒同苦,威德甚著。及致仕,降身隱約,口不言功,有古高隱風。年八十五卒。” 他在榆林居住時,曾留有《遊紅石峽》詩賦一首,其中有“綠水穿紅峽,青山臥白雲。潭深魚自若,沙闊鳥成群。” 的句子。

千年臨夏城 紅色巡檢司

傅鐸的二兒子傅潛,曾任綏德衛副千戶,在懷遠堡與韃靼部族交鋒中陣亡(《乾隆綏德州志》記載:傅潛官指揮,嘉靖三十四年戰死)。他的妻子姓張,榆林人,守節三十餘年,把傅潛的兒子傅子楫撫養成人。傅子楫襲父職,官至千總。“綏德衛正千戶,任入衛營中軍。萬曆四年, 在古北口的戰鬥中陣亡。恩升二級,弟棟襲指揮。”

傅瑛妻宗氏,非常注重兒子的品德教育。她是延安衛千戶能的女兒,少精女紅,柔順貞靜。她的三子傅鐸每出兵前向母辭行,她必囑託:“汝受國家重託,勿以我為念失兵機。”她性節儉,惡紛華。炕上的布幃子用了三十幾年,傅鐸請讓換了。她說,幃子又沒有壞,又何必換呢?

“醫維傅氏,世官綏州。父子兄弟,媲美匹修。” 從傅貴到傅子楫,再到崇禎十七年榆林衛掌印指揮傅佑,因城陷,不屈,同妻杜氏縊死。傅桓,傅鐸之孫,洮岷協守後升為副總兵。墓在鎮城南二十里煙洞山之原。一代代傅氏男兒,前赴後繼,用鮮血染紅大地,用生命譜寫華章,成就了傅氏家族幾百年的英明。

千年臨夏城 紅色巡檢司

在臨夏城、巡檢司風雲變幻的歷史中,這裡譜寫了不朽的詩篇,留下輝煌的一頁,時間進入二十世紀,這裡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一代偉人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了新中國的建立,毅然決然留在陝北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在偉大的轉戰陝北斗爭中,選擇這處名留青史的地方,留下了他們光輝的足跡。

1947年8月8日,已離開延安百餘天的毛澤東主席同轉戰陝北的中共中央機關一起,從橫山縣肖崖子來出發沿大理河向東轉移,由於當天下著雨,路滑而難走,小理河上又有洪水,待毛澤東他們過河來到巡檢司村頭之後已夜深人靜。

毛主席用手背抹了抹下巴上的水珠,抬起頭來,看了看黑壓壓的天空,說:“好長時間沒下雨了,莊稼正在受旱,我看這場雨下得實在好!”

戰士們抬起頭來向毛主席看去,只見毛主席和他們一樣,渾身溼漉漉的,雨水珠兒沿著褲腿直往下滴。他們心裡想,國民黨追兵就跟在後面,又遇上這號天氣,毛主席卻全然不顧,還在想著人民的利益。

為了不影響群眾睡覺,毛主席同隨行人員先在村外廟中休息,待先頭人員安排好住處之後,一行人才步入村子。

安排住下以後,毛主席、周副主席和任弼時同志不顧勞碌,馬上點起蠟燭投入緊張的工作中。警衛戰士點燃柴火,烘烤衣服、被褥。天亮了,戰士們給毛主席鋪好被褥,想讓毛主席休息一會兒。可是毛主席卻走到礆畔上,和房東傅守申老漢又交談起來,詢問老鄉生活有什麼困難,當地備戰情況做得怎麼樣,堅壁清野工作徹底不徹底。

8月9日,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在當地百姓的依依不捨中離開,繼續奔赴新的革命征程。

子洲巡檢司,不僅是一處曾經的邊關烽火重鎮,更是一塊飽含紅色革命基因的聖地!


千年臨夏城 紅色巡檢司

董萬寄,60後,陝西子洲周家嶮鎮人,中共黨員,延安大學本科學歷,子洲縣史志辦主任,子洲縣地情網主編。

先後主編《舊聞新鈔》《子洲——我可愛的家鄉》《中國共產黨子洲歷史》(第一卷)、《中共中央西北局陝甘寧邊區政府在馬蹄溝》《子洲紀事》《子洲年鑑》年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子洲卷》文稿,主持編纂《子洲縣誌》(重修本),媒體發表各類作品20餘萬字。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會員、陝西省地方誌專家庫成員,陝西黨史人物研究會會員,政協子洲縣委員會第七、第八屆委員,陝北文化研究會創始人之一,《陝北文化》編輯,新媒體撰稿人。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估價師、國家土地登記代理人資格。

熱心陝北文化研究,注重鑽研黨史、方誌理論,業餘從事文學創作,組織策劃民間文化交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社會公益活動。

亦關注農業、農村、農民問題,解讀國家時政走勢,研究經濟改革戰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