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是个破坏狂!”自从有了娃,家里每天都是灾难现场!

说起宝宝的“破坏行为”,妈妈们有一肚子的话。

“我家宝宝什么东西到他手里都能被他搞的变形!拆的七零八落的。”

“刚买的电动小汽车,一眨眼就被宝宝拆成一堆零件了。”

“洋娃娃本来穿着很漂亮的裙子,可孩子愣是把裙子给脱了,胳膊也扭了。”

……

相信很多家长都面对过孩子的“破坏行为”,那么,为何东西到了孩子手里就会立刻变成废品,难道孩子天生就是破坏狂吗?

首先,宝宝把物品拆散了、弄碎了,不管妈妈多么心疼,都不能打骂宝宝。打骂作为一个惩罚手段,用在这么小的宝宝身上,会让宝宝觉得自己做错了事情,以后都不敢尝试做什么事情了。

“宝宝是个破坏狂!”自从有了娃,家里每天都是灾难现场!

那么,宝宝搞“破坏”的初衷,是为了把东西弄坏吗?当然不是,宝宝一定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1、探秘心理

孩子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拆开,是孩子学习探索的一种表现,他们并非故意想破坏一个东西。当孩子看到小汽车会跑、小飞机会飞,听到音响会“说话”时,他们会对这些事物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于是,他们就想努力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寻找答案,“咦,我看一看、拆一拆、摔一摔,看看这里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是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表现,也是孩子聪明才智发展的动力。

2、好玩心理

宝宝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玩,看到好玩的东西,他们当然要研究研究,至于研究的过程是否会损坏东西,处于单项思维的宝宝当然是意识不到的,所以就了所谓的“破坏”行为。

宝宝玩的高兴的时候,不会想到这样做的后果,妈妈要尽可能的作答“不知者不怪”,才有利于宝宝的成长。妈妈的呵斥、打骂,都会破坏宝宝的兴致,甚至会在宝宝心中留下不愉快的阴影,一生都不会快乐。

“宝宝是个破坏狂!”自从有了娃,家里每天都是灾难现场!

3、模仿心理

有时候,宝宝的“破坏”行为时模仿着大人的行为来的。

比如,家里的什么东西坏了,大人会带着工具修理一下,宝宝觉得很好玩,就想着尝试一下;又或者宝宝觉得妈妈化妆的样子很好看,便趁妈妈不注意,就把妈妈的口红、粉底等涂在自己的脸上。

模仿是宝宝成长的重要方式,宝宝在不断的模仿中,掌握一定的技能,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所以,妈妈不要伤害宝宝模仿的天性。为了减少损失,妈妈可以在做事前先做一些预防工作。比如:“你还小,这个剃须刀你不能动的,你要想玩要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玩!”

如何教育小小“破坏狂”?

重视敏感期的培养

3岁以前,是宝宝多种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比如,口的能力、动手能力、爬、行的能力等等,如果妈妈为宝宝提供了形成这些能力和行为的良好环境,宝宝的这些能力会快速发展起来,促使宝宝进入下一个反战阶段。反之,宝宝的敏感期会延缓。这就是为什么宝宝最初的几个敏感期到来的时间基本相同,到后面就出现了差异的原因。

妈妈们都希望自己的宝宝赢在起跑线上,而遵循宝宝的成长规律,发展好每一个敏感期,同时又不透支宝宝的自身能量,就是最好的赢取高品质成长的教育方式。

“宝宝是个破坏狂!”自从有了娃,家里每天都是灾难现场!

有宽容的心态

家长应该认识到破坏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面对孩子的“壮举”时,家长不必为了维持一丝不乱的环境而处处限制孩子的行为,也不必为此沮丧、发脾气,或说出“不许再把玩具拆了,不然下次就不给你买了”之类警告或是威胁的话。要知道,批评和威胁很可能会扼杀孩子可贵的探索精神,浇灭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与兴趣。

当家长再看到孩子拆玩具时,不妨蹲下来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和孩子讨论一下“这里面是什么啊”,“怎么会动啦”,再一步步引导、帮助孩子一起寻找结果,并和孩子一起把拆开的物品恢复原样。如此这般,孩子才能在“破坏——探究——重建”中获得心理的满足。

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引导孩子思考

家长们在鼓励孩子“破坏”的行为之余,还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引导孩子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提些问题让他们去猜、去想,比如,闹钟滴滴答答地走,家长可以问,闹钟为什么会响,为什么会走呢?皮球为什么一拍就跳很高,如果把气放了,还能跳那么高吗?要在问题提出后,主动带领他们从“破坏”中寻找答案。

“宝宝是个破坏狂!”自从有了娃,家里每天都是灾难现场!

日常生活中,孩子有些“坏”表现可能会让宝爸宝妈们感到忧虑,但这时候尤其要注意:

不要急着改变孩子,要想办法引导孩子。

可以让孩子自由且安全地探索、发现与学习,只要保持环境的安全与清洁,混乱一点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