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冻”真的有道理,不过这个部位一定要保暖

9月23日是秋分。秋分过后,逐渐日短夜长,气温明显下降。

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三科主任医师郭喜军提醒,秋分后早晚和午后温差加大,凉燥主气,秋冻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却不是一“冻”到底。

秋冻不是一“冻”到底

自古以来,“春捂秋冻”就是养生谚语。

秋冻是说秋季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而要适当冻一冻,从而激发身体逐渐适应寒冷,预防冬季多种疾病的能力。

秋冻有一定道理,但却不是一“冻”到底。

当天气变化平缓时,少穿点衣服,使身体略感凉意,但不感觉寒冷是可以的。而当有强冷空气活动,气温急剧下降时,则不能一味地追求秋冻,否则容易患上感冒或呼吸道疾病。

另外需要注意,脚部一定要保暖。

爱发脾气更容易秋燥

阴虚的人,肝火易旺,动辄发脾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搂不住火”。肝火偏旺,久则内耗阴津。到了秋季,其燥象更为明显。

因此,预防秋燥的一环就是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并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以顺应秋季收敛之性,平静地度过这一多事之秋。

平时应注意保持乐观情绪,经常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去散步,吐故纳新,以收敛“神气”,使肺气不受燥邪的侵害。可以利用节假日时间秋游,登高望远,既调畅情志又锻炼了身体。

运动时要防止受凉感冒

由于秋季早晚温差大,气候干燥,运动时应注意防止受凉感冒。秋日早晚温差大,尤其是清晨温度比较低,不要穿着单衣去户外活动,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增减衣服。

在锻炼时不宜一下子脱得太多,而是应该等到身体发热后,才可脱下衣服。锻炼后还切忌穿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身体着凉。

由于人的肌肉韧带在气温下降的环境中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肌肉伸展度明显降低,关节生理活动度减小,神经系统对运动器官的调控能力下降,因而极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的运动损伤。因此,在每次运动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准备活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