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平年初离职属实,那离职真相又是如何

9月27日,一篇《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呆在国企底层》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剑指研究所、国企的人才机制和低效。小编求证发现,文中主角张小平确有其人,年初从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辞职,但多位航天系统科研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文章写的夸大其词,多处细节失实,但不能否认,问题是存在的。”

文中“航天601所” 是“航天六院十一所”

2018年9月,有份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航天601所)盖公章的《张小平参与我所型号研制工作》文件流传开来,公文主要内容如下:张小平,男,研究员,在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作为项目主要成员参与了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480吨液氧煤气发动机、8吨变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1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百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等国家重大型号研制及预先研究任务,长期负责低温发动机总体设计研究及技术把关,离职前任低温发动机副主任设计师职务。

“张小平确实在今年年初辞职,但是辞职原因并不清楚。”一位内部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并没有听说过航天601所,但是西安航天动力研究院属于航天六院,内部称呼是“六院十一所”,六院内部的人都没有听说过601所的说法。”

张小平是不是普通研究员?研究员是正高相当于教授

微信文章称,张小平只是个研究员,职称是副主任设计师,这是整个航天601所的最底层,因为整个航天601所,70%的人都是副主任设计师。

张小平年初离职属实,那离职真相又是如何


“不可能有70%,7%还差不多。”一位航天系统科研人员透露,副主任设计师是总体部门才有的职位,比例非常低的,“而且张小平已经是研究员了,这种科研单位,研究员非常难评,对文章要求很高,还有一定比例的淘汰率。

张小平年初离职属实,那离职真相又是如何

该科研人员解释,研究员是教授,副研究员也就是高工是副教授,副主任设计师比例也没那么高,总师、副总师、主任设计师、副主任设计师加起来大概也就占所有研制队伍的10%

“所以,张小平研究员并不是微信文章中所说的小小研究员,负责关键技术岗位,而是一位高职级的研究人员。”该科研人员分析,“张小平离职会影响中国登月的说法,也太夸张了,只能说他此前负责的工作是很重要的。”

在采访中,也有一些研究员表示,“这也反映了传统研究所的弊病,下属干活,领导拿了功劳,离了干活的下属,领导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和张小平同级别的研究员 税后约20万并非12万

微信公众号文章披露,张小平在601所一年收入大概12万,而蓝箭直接开百万年薪挖人。

一位航天系统科研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就算是公文属实,真的把张小平叫回来,也肯定开不出这样的收入。但是和张小平级别一样的研究员,不止12万,一年下来大概税前25万,税后20万左右的样子,虽然没有市场化公司高,但比爆料中的收入水平还是要高一些的。”

小编了解到,张小平此前所工作的西安航天动力研究中心的待遇水平,已经是航天六院系统内待遇比较高的研究所

张小平年初离职属实,那离职真相又是如何

张小平们为什么要走?

除了钱还有体制原因

早在2018年两会期间,刘志让就向记者表达了对人才“流失”的忧虑。

“商业航天市场中,人才、技术争夺激烈。有些民企来挖人,直接开口说你来了工资翻一倍。还有技术人员接到电话,说你不肯走我也不挖你,用手机把图纸拍下来发给我,给你三万,帮我们试制出来,再给十万。”当时他说,人才流动是趋势,也是好事,毕竟都是为中国航天做贡献,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些技术、知识产权流失问题。


张小平年初离职属实,那离职真相又是如何


网传张小平在六院年收入仅12万元,但六院许多技术人员否认了这一说法。有科研人员透露,按张小平的级别,税后年收入大约在20万元左右。虽然比不上市场化公司,但对于西安市来说,已经算不错的收入水平。

另外刘志让透露,六院于2011年进行了一次福利分房,基本解决了员工住房问题。张小平虽然离职,但他的爱人还在航天系统,住房、工作以及相关福利仍会保留。

对于近年来航天领域的人才流动,刘志让认为除了收入因素,还有“国家队”体制的原因。

他说,航天任务是系统工程,多年来航天单位都是团队作战,从研发到工程管理、从指挥行政系统到技术系统,体系非常完整。但弊端是影响办事效率,一个方案需要层层汇报。而民营企业轻装上阵,流程更为简洁,年轻人负责一个岗位,有什么主意马上就能实施,某种程度上更能发挥个人的创造力。

为此刘志让也在反思和思考,希望下一步从收入分配、优化流程、人文关怀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让更多人才愿意留下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