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平年初離職屬實,那離職真相又是如何

9月27日,一篇《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呆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劍指研究所、國企的人才機制和低效。小編求證發現,文中主角張小平確有其人,年初從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辭職,但多位航天系統科研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文章寫的誇大其詞,多處細節失實,但不能否認,問題是存在的。”

文中“航天601所” 是“航天六院十一所”

2018年9月,有份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航天601所)蓋公章的《張小平參與我所型號研製工作》文件流傳開來,公文主要內容如下:張小平,男,研究員,在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作為項目主要成員參與了12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480噸液氧煤氣發動機、8噸變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10噸液氧甲烷發動機、百噸級液氧甲烷發動機等國家重大型號研製及預先研究任務,長期負責低溫發動機總體設計研究及技術把關,離職前任低溫發動機副主任設計師職務。

“張小平確實在今年年初辭職,但是辭職原因並不清楚。”一位內部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並沒有聽說過航天601所,但是西安航天動力研究院屬於航天六院,內部稱呼是“六院十一所”,六院內部的人都沒有聽說過601所的說法。”

張小平是不是普通研究員?研究員是正高相當於教授

微信文章稱,張小平只是個研究員,職稱是副主任設計師,這是整個航天601所的最底層,因為整個航天601所,70%的人都是副主任設計師。

張小平年初離職屬實,那離職真相又是如何


“不可能有70%,7%還差不多。”一位航天系統科研人員透露,副主任設計師是總體部門才有的職位,比例非常低的,“而且張小平已經是研究員了,這種科研單位,研究員非常難評,對文章要求很高,還有一定比例的淘汰率。

張小平年初離職屬實,那離職真相又是如何

該科研人員解釋,研究員是教授,副研究員也就是高工是副教授,副主任設計師比例也沒那麼高,總師、副總師、主任設計師、副主任設計師加起來大概也就佔所有研製隊伍的10%

“所以,張小平研究員並不是微信文章中所說的小小研究員,負責關鍵技術崗位,而是一位高職級的研究人員。”該科研人員分析,“張小平離職會影響中國登月的說法,也太誇張了,只能說他此前負責的工作是很重要的。”

在採訪中,也有一些研究員表示,“這也反映了傳統研究所的弊病,下屬幹活,領導拿了功勞,離了幹活的下屬,領導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和張小平同級別的研究員 稅後約20萬並非12萬

微信公眾號文章披露,張小平在601所一年收入大概12萬,而藍箭直接開百萬年薪挖人。

一位航天系統科研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就算是公文屬實,真的把張小平叫回來,也肯定開不出這樣的收入。但是和張小平級別一樣的研究員,不止12萬,一年下來大概稅前25萬,稅後20萬左右的樣子,雖然沒有市場化公司高,但比爆料中的收入水平還是要高一些的。”

小編了解到,張小平此前所工作的西安航天動力研究中心的待遇水平,已經是航天六院系統內待遇比較高的研究所

張小平年初離職屬實,那離職真相又是如何

張小平們為什麼要走?

除了錢還有體制原因

早在2018年兩會期間,劉志讓就向記者表達了對人才“流失”的憂慮。

“商業航天市場中,人才、技術爭奪激烈。有些民企來挖人,直接開口說你來了工資翻一倍。還有技術人員接到電話,說你不肯走我也不挖你,用手機把圖紙拍下來發給我,給你三萬,幫我們試製出來,再給十萬。”當時他說,人才流動是趨勢,也是好事,畢竟都是為中國航天做貢獻,但是隨之而來的還有一些技術、知識產權流失問題。


張小平年初離職屬實,那離職真相又是如何


網傳張小平在六院年收入僅12萬元,但六院許多技術人員否認了這一說法。有科研人員透露,按張小平的級別,稅後年收入大約在20萬元左右。雖然比不上市場化公司,但對於西安市來說,已經算不錯的收入水平。

另外劉志讓透露,六院於2011年進行了一次福利分房,基本解決了員工住房問題。張小平雖然離職,但他的愛人還在航天系統,住房、工作以及相關福利仍會保留。

對於近年來航天領域的人才流動,劉志讓認為除了收入因素,還有“國家隊”體制的原因。

他說,航天任務是系統工程,多年來航天單位都是團隊作戰,從研發到工程管理、從指揮行政系統到技術系統,體系非常完整。但弊端是影響辦事效率,一個方案需要層層彙報。而民營企業輕裝上陣,流程更為簡潔,年輕人負責一個崗位,有什麼主意馬上就能實施,某種程度上更能發揮個人的創造力。

為此劉志讓也在反思和思考,希望下一步從收入分配、優化流程、人文關懷等方面著手進行改革,讓更多人才願意留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