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顾明远:《论语》中的“仁”字

读书札记|顾明远:《论语》中的“仁”字

本文约1500字 预计阅读时间2分钟

读书札记|顾明远:《论语》中的“仁”字
读书札记|顾明远:《论语》中的“仁”字

“仁”,是孔子培养君子的最高要求,是儒家道德的最高准则。据杨伯峻《论语译注》统计,《论语》全书有104个“仁”字。仁,《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亲也,从人从二……仁者兼爱也,故从二如邻也”。也就是说,两个人在一起,就有互相爱护的关系。

在《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解释没有统一的说法,泛指高尚的品德。几个学生问他什么叫仁,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样。概括起来有几种含义。

一是,仁者爱人,爱是仁的核心。“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篇》)仁,就是对人有爱心。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篇》)在家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谨慎说话,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里说的“孝”和“弟”,泛指对老人和长者,对长者要敬爱。所以子张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爱心是人性善的最重要的表现,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通常讲的“仁者爱人”。

二是,仁者重视礼。礼和仁都是孔子培养君子的最高德性。礼是外在的规矩、法则、礼节;仁是内在的品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篇》)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就是仁人了。孔子认为,战国时期,诸侯征战,已是“礼崩乐坏”,周代的礼制被破坏了,所以恢复礼制,就要克己,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这应该是当时孔子对统治者的要求,希望他们按照周朝的等级制度治理国家,不要互相争霸。孔子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主张,但是没有统治者听他的。现在我们来理解“礼”,应该是重视礼节,如敬老爱幼,先人后己,等等。

三是,孔子把仁作为君子品德的核心,包含了其他所有高尚的品质,把仁、义、礼联系在一起。如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篇》)“礼”也包含着“和”,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学而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篇》)。和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中国人坚持和而不同,坚持求同存异,坚持世界和平。

四是,仁和学相结合。孔子认为,仁者也需学习。樊迟问仁,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篇》)就是说,有仁德的人先要付出一定的努力,然后获得成果,就可以叫做仁了。君子的努力就在于学习。有一次,子贡问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篇》)要做好一件事,必须先有方法。住在一个国家,要敬重那里的贤人,结交那里有仁德的人。这里说的工具,是指一种方法。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学习。孔子在许多场合教育弟子要学习,。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阳货篇》)。有仁德而不学习,也会变得愚蠢。因此强调“博学于文”“学而不厌”“博学而笃志”,等等。

孔子关于仁的讲述,我们还需要好好研究,领会它的精神实质,并与当今时代结合起来。

读书札记|顾明远:《论语》中的“仁”字
  • 读书札记 | 顾明远:《论语》中的“学”字

  • 读书札记 | 顾明远:《资治通鉴》中的教育故事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文章来源 |《中国教师》杂志2018年第8期

图片来源 | 网络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

承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邮发代号:82-113

国内总发行: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CN 11-4801/Z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2051

▌合作数据库

读书札记|顾明远:《论语》中的“仁”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