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如果有懷念,不過是因爲,那時,最愛的人還在身邊

立秋|如果有懷念,不過是因為,那時,最愛的人還在身邊

1、梧桐和秋天

7號是二十四節氣的立秋。

每年這個時候,我都會和包子一起讀這首《立秋》的詩。

乳鴉啼散玉屏空,

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

滿階梧桐月明中。

它的作者是宋朝劉翰。

記得第一次給包子讀這首詩的時候,包子三歲半,嘰嘰喳喳地問我,什麼是“乳鴉”,什麼是“玉屏”,好不容易解釋清楚了,又問我為什麼“乳鴉”要“啼散”,為什麼“玉屏”要“空”。

我覺得自己好像掉進了她環環相扣的的大洞裡,裡面有數不清的問題。

今年給包子讀,包子五歲半。

我還沒讀完,她就搶著說,“我知道,我知道,這是說呀, 秋天來啦,天氣涼快了,烏鴉寶寶們覺得很舒服,所以不再嘰嘰喳喳亂叫了,飛到別的地方玩兒了,就剩下屋裡的玉屏風靜靜地立在那裡。

我們晚上睡覺的時候也覺得很涼快。早晨起來,看到滿院子裡都是掉落的梧桐葉。”

頓覺孩子的童言稚語與那些穿透時光的詩句,不能更配。

立秋|如果有懷念,不過是因為,那時,最愛的人還在身邊

正如詩句“滿階梧桐月明中”所說,秋天一到,梧桐葉便開始掉落。

梧桐是種神奇的樹。

對它第一次有印象,是在豐子愷的《梧桐樹》一文中。

老先生對梧桐的描寫可謂力透紙背,我最喜歡他寫葉子的那一段:

“當春盡夏初,我眼看見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黃的小葉子一簇簇地頂在禿枝頭上,好像一堂樹燈,又好像小學生的剪貼圖案,佈置均勻而帶幼稚氣。

植物的生葉,也有種種技巧。

有的新陳代謝,瞞過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換青黃。有的微乎其微,漸乎其漸,使人不覺察其由禿枝變成綠葉。

只有梧桐樹的生葉,技巧最為拙劣,但態度最為坦白。它們的枝頭疏而粗,它們的葉子平而大。葉子一生,全樹顯然變容。”

梧桐確實活得坦白,有性格。

它喜光,喜溫暖溼潤氣候。

你說它堅強吧,它耐寒性不強,所以發葉較晚,秋天又落葉很早,而且積水容易爛根,受澇五天即可致死;

說它嬌氣吧,它偏偏生長又很快,壽命很長,能活百年以上。

許是人很難做到像它這麼通透自由吧,所以,早早地便被它吸引——

它是我國有詩文記載的最早的著名樹種之一。

最早可見於先秦文獻《詩經》,“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之句,這便是梧桐引鳳凰傳說的最早來歷。

直到現在,幾千年過去了,梧桐對於中國人,始終是美好、高潔、祥瑞的象徵。

所以,那一年宋美齡喜歡法國梧桐,蔣介石便將法國梧桐種滿了整個南京城。

立秋|如果有懷念,不過是因為,那時,最愛的人還在身邊

而梧桐對於立秋的意義也是重大的。

宋代的時候,每逢立秋這一天,人們便要將種植在盆內的梧桐樹搬入大殿,立秋的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啟奏:“秋來了”,梧桐應聲落葉,以寓意報秋。

還由此引申出一個成語,叫"落葉知秋",意思就是說,當我們見到落地的黃葉,便知道已經是秋天快到了。

立秋|如果有懷念,不過是因為,那時,最愛的人還在身邊

2、秋老虎和熱死的老黃牛

給小包子講到這裡的時候,包子說,“秋天到了,可是我怎麼還沒有看到落葉呢?也沒有覺得涼快,還是覺得好熱好熱好熱啊。”

的確。儘管《逸周書.時訓解》上有記載,“立秋之日涼風至”,可濟南沒有涼風,倒是悶熱之後依然是悶熱。

我告訴她,立秋後,依然會有一段很熱的時間,大概十來天吧,俗稱秋老虎。

而且,秋天本身就是一個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此外,我們古人還有一句諺語, “早上立了秋,晚上涼颼颼;下午立了秋,熱死老丫頭;晚上立了秋,熱死老黃牛”

意思就是說,如果這一年立秋的時間是在早上,那麼這個秋天就比較涼快,如果立秋是在晚上,那這一年的秋天就熱得很厲害了。

今年立秋是在晚上九點半,所以看樣子啊,是要熱一陣子了。

立秋|如果有懷念,不過是因為,那時,最愛的人還在身邊

3、“好吃”的秋天

包子說,她最喜歡的季節是秋天,我問為什麼?

包子說,秋天有好吃好吃的啊。

想想看,好像確實是。

秋天,大地從五顏六色被染成了金黃。

我們國家的許多大秋作物,比如高粱啊、玉米啊、穀子之類的,都進入了重要生長髮育期。

棗子、柿子、葡萄,都在街頭巷尾漸漸熟墜,一點點感受收成的喜悅。

所以,秋天,還真是一個享用美食的季節。

而且因為夏天酷暑難耐,人們胃口不好,到了秋天,天氣涼下來,人們胃口大開,便要多吃點好吃的,來補充夏天消耗的精力,這就叫“貼秋膘”。

包子聽到這裡,恍然大悟般拍了拍大腿——

原來,昨晚我寫稿時,爸爸給他講故事講著講著就不見了。

她下床去尋,竟發現爸爸鑽在廚房裡偷吃牛肉呢。

“我說爸爸怎麼刷了牙還偷吃東西,原來是在貼秋膘啊!”

看著她一臉認真,我忍不住笑起來,想起汪曾祺寫過的一篇文章:

“吃烤肉,羊肉切成薄片,大火烤著,一屋子人足鄧長凳,解衣磅礴,一邊大口地吃肉,一邊喝白酒。

的確,比起詩人的秋天,俗世是不論季節更替,都要用吃來感受這一切。

或許對有些人來說,秋天的味道,就是烤肉香。

除了“貼秋膘”,其實在立秋這一天,還要吃西瓜或者香瓜,俗稱“咬秋”。

人們想著,終於熬過了夏日的酷暑,秋天到了,趕緊把它咬住。

立秋|如果有懷念,不過是因為,那時,最愛的人還在身邊

立秋|如果有懷念,不過是因為,那時,最愛的人還在身邊

4立秋三候

立秋,一候涼風至。

立秋後呢,我國許多地方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北風給人們帶來了絲絲涼意。

包子問我,北風為什麼會涼?

呃,小孩子總是問這種我們想當然的問題。

因為是北方所以涼啊,哪裡還有什麼為什麼?

但小孩子才不聽這個,她偏要你老老實實給她解釋——

“這是因為我們國家的北風一般都是從西伯利亞吹來的,由於西伯利亞靠近北極,氣溫很低,所以那裡吹來的風,會帶著寒意”才行。

因為北風來了,晚上涼了下來,於是早晚有了一定的溫差,這就形成了人們常說的尜尜天[(gá ga )。

立秋|如果有懷念,不過是因為,那時,最愛的人還在身邊

什麼是尜尜?

尜尜,原本就是一種兩頭尖,中間大的玩具。在這裡是指氣溫早晚涼爽,中午比較高的天氣。

立秋,二候白露降

尜尜天不僅名字好玩,它還送給我們一個特別神奇美麗的禮物,因為晚上溫度降低,空氣中的水蒸氣便會在植物上凝結成一顆顆晶瑩剔透的露珠。

露一般在夜間形成,日出以後,溫度升高,露就蒸發消失了,存在的時間很短。

所以,如果你想找到這些可愛的小精靈,就需要起得很早。

立秋|如果有懷念,不過是因為,那時,最愛的人還在身邊

立秋三候,寒蟬鳴。

這時候的蟬,食物充足,溫度適宜,在微風吹動的樹枝上賣力地鳴叫著。

不過這是它們最後的鳴叫了,等過些天,天氣轉涼了,便再也聽不到他們的叫聲。

所以以前的詩人們,總是會從中聽出一些悲涼來,然後用它來表達離別的感傷。

比如宋代詞人柳永就曾經寫過一首非常著名詞:“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也由此引申出一個成語,叫“噤若寒蟬”,就說一個人,遇事不敢講話,像深秋的蟬那樣不鳴叫。

立秋|如果有懷念,不過是因為,那時,最愛的人還在身邊

包子說,她不喜歡寒蟬,喜歡夏至的蟬。

我問她為什麼,她說,因為夏至的蟬像小喇叭一樣每天快樂的唱歌,還生小寶寶。

我這才明白,原來,她說的是“夏至二候,蟬始鳴”

確實是,蟬與寒蟬,一個代表著熱鬧與新生,一個好像已“近黃昏”,不禁感嘆,孩子對大自然的理解和領悟,很多時候都超越了我們這些大人。

立秋|如果有懷念,不過是因為,那時,最愛的人還在身邊

5立秋,思念

立秋,一年的時間已過大半。

伸出手,陽光從指縫間漏出。

仍然記得郁達夫對秋天的描寫,他說: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

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一條條掃帚的絲紋。

以前讀到這裡,只感覺到秋意繾綣的浪漫。

可現在,竟漸漸品出了離別的落寞,總覺得惆悵,好像掃帚的細紋都要劃在心上。

就像昨天晚上的那個夢,午後,奶奶家的小院兒裡,小黑貓兒懶洋洋趴在窗臺上打盹兒,奶奶用一根木棒噼噼啪啪拍打著棉花被子。

我抱著課本,在梧桐樹下,大聲朗誦著:“高高山頭樹,風吹葉落去。一去數千裡,何當還故處?”

然後,奶奶看著我,露出慈祥的笑,悄聲提醒,風起了,快翻到下一頁。

我終於明白,如果有懷念,那不過是因為,那個時候,最愛的人還在身邊。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