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祕心情和飲食的聯繫

科學家揭秘心情和飲食的聯繫

科學家們發現心情和飲食之間的聯繫也許可以用於抑鬱症的治療。

據英國《每日郵報》9月25報道,如果兩頓飯之間的間隔太長,那種“飢餓成怒”的感覺並不全在我們的腦海裡,而是新陳代謝向我們發出來的警示。身體靠脂肪和葡萄糖來運轉,而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只含一種糖。飢餓的感覺是一種警報,提醒我們的血糖正在下降。虛弱、頭暈和顫抖都是低血糖或低血糖症的症狀。

加拿大圭爾夫大學對這一現象的最新研究表明,“飢餓成怒”也是一種症狀,牢騷滿腹可能表明心情和吃飯時間之間有著更深層次的聯繫。

科學家揭秘心情和飲食的聯繫

飢餓可以讓人變得敏感、暴躁,而吃飽則會讓人感到幸福和滿足(圖源:Getty)

其實關於這一現象的最新研究的目的並不旨在研究“飢餓成怒”的症狀。它始於加拿大科學家對抑鬱症的進一步研究。他們試圖從多個角度研究抑鬱症,資深研究作者Francesco Leri博士和他在圭爾夫大學的團隊希望確定糖、大腦的獎賞系統和代謝性應激之間的關係。Leri博士和他的團隊發現,患有代謝紊亂(如糖尿病)的病人患抑鬱症的幾率更高。因此,他們反推測:新陳代謝可能與情緒障礙有關。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給老鼠注射了一種抑制葡萄糖代謝的藥物來模擬飢餓。沒過多久,老鼠的行為變化就開始了。研究人員發現老鼠在行為上存在兩種主要轉變:老鼠變得無精打采,行動遲緩,似乎很難移動。

值得一提的是,每隻老鼠都有兩個房間,研究人員讓它們習慣在任一房間裡接受注射,但研究人員會確保在接受模擬飢餓注射時把它們關在同一個房間中。Leri博士說:“我們發現它們對進行模擬注射的房間表現出明顯的厭惡。這說明模擬飢餓注射是一種消極的體驗,它們試圖遠離這種體驗。”他堅持認為,由於這些老鼠也在另一間屋子裡接受了注射,雖然不是注射葡萄糖抑制劑,但它們表現出來的反應不是對注射感覺的反應,而是對特定注射引起的低血糖症狀所產生的反應。

此外,由研究生Thomas Horman領導的研究小組還測量了飢餓、行動遲緩的老鼠體內應激激素皮質醇的水平。得出的結果是,飢餓狀態下的老鼠體內的應激激素升高了。

Leri博士表示,實驗老鼠的行為類似於人類飢餓時表現出來的焦慮和攻擊性。為了進一步研究情緒和代謝之間的聯繫,圭爾夫大學的研究小組決定嘗試觀察抗抑鬱藥是否能治療新陳代謝問題帶來的情緒症狀。他們給實驗老鼠注射了安非他酮(一種用於抑鬱治療和戒菸時常用的藥物)。Leri博士表示,“它們對環境的厭惡消失了,應激反應幾乎完全消失了。”Leri博士還說:“研究結果表明,我們正在研究的中樞機制已經不再侷限於葡萄糖對肌肉的作用,所以營養對行為和情緒具有一定影響。”

他說,我們所看到的飢餓成怒也許是一種警示,提醒我們,飲食影響我們的情緒。對於那些飢餓成怒的人來說,這種情緒波動在某些情況下可能相當深刻,表明他們正在經歷一種真正的生物反應,而且可能存在一些藥物療法方面的解決方案。當然,如果改變飲食就可以解決問題的話,那就再好不過了。他還補充說,但在臨床抑鬱症案例中,營養可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微信關注“世界播”,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