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在中秋的一首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中秋在密州时所作。

此词主要刻画了苏轼与其弟弟苏辙多年未见的思念之情,以及通过中秋的明月,表达苏轼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哲理性感悟。全词情景交融,思想境界高远,充满人生哲理,是苏轼最为经典的词作之一。


苏轼写在中秋的一首词

全词如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写在中秋的一首词

词的大概意思是:这天上的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那天上的宫阙,现在是哪年哪月。我想要就此乘着清风回到那天上,又担心自己在那美玉砌成的楼宇里,受不住来自九天深处的寒冷。月光下的清影摆出各种舞姿,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明月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悬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完全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要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规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的人都能过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片美好的月光。


苏轼写在中秋的一首词

词的上片,苏轼主要记述望月,单一句“明月几时有?”,便将我们带入了那无边的宇宙中,不由地思考,明月到底是何时才开始有的呢?这一句和屈原的《天问》以及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堪称千古一问。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推往巅峰,再顺势引出苏轼设想自己也曾是月中人,因此黄庭坚曾称李白和苏轼为天上两谪仙。


苏轼写在中秋的一首词

上片最后写出,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的清影为伴。这里可以看出苏轼的情感波澜,但最终对人间的热爱战胜了高寒的上天。

下片则从望月转向怀人,苏轼怀念的是他多年未见的弟弟,以及由中秋的圆月想到的天下人的离别,深感到人生的离合与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通过月亮的移动,表达时间的流逝,但无论时间再怎么流逝,因中秋不能和亲人团圆的人总是难以入睡。


苏轼写在中秋的一首词

接下的一句,看似是苏轼在抱怨明月,实则是以明月的圆来增添别离的忧愁,更加突出了苏轼对弟弟的一片深情,也表示了苏轼对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人到月,从古到今,苏轼旨在强调人应该豁达乐观,对未来抱有希望,极富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苏轼也要表达对弟弟以及天下人共有的希望。这也是古人常说的“神交”,两人虽然远隔千里,却能够以精神相通。而这种“神交”,我想无论何时何地都会存在的。综观苏轼的这首词,可以说是在中秋之夜,对饱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一个美好祝愿。


苏轼写在中秋的一首词

中秋佳节自古以来,就是我们最为重视的节日之一,多人文人为此留下了千古名篇。值此佳节来临之际,再次分享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祝大家中秋节快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