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生命大智慧之舍利 溝通生命大智慧的先決條件核心祕訣

導讀:心經揭示了通達智慧生命彼岸的具體內容和實操方法。智慧大師舉例觀音菩薩實證所得,揭示“五蘊皆空度苦厄”的生命智慧,其中“色空不二”是最具智慧的生命奧義表達。要能夠充分實證這個智慧,舍卻名利情是先決條件。

心經生命大智慧之舍利 溝通生命大智慧的先決條件核心秘訣

心經原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古代先賢智慧經典,因為他們更多的符合天地人法則,所表達和描述的很多信息都和人事物的背後規則相吻合。同時我們也知道,大腦源於自然,功能自然來自於自然,而不是由人為的後天設計。人類是憑藉肉體大腦構造功能特性,來和生命自然宇宙相溝通的。

所以,每一個生命,不管是覺悟的人或者是遵循一般生活模式的人,其大腦思維功能和信號,或多或少,總是帶有天地人本來的信息。覺悟的人帶的真相信息多,一般的大眾帶的信息少。

由此,我們知道,智慧大師雖然有明確的一個主題在講法說道,但是其言語本身自然而然也帶有和自然道法的信息。這個是我們能夠溝通的基礎,也是能夠更為積極主動參考先賢聖者大智慧的一個便利途徑。也許我們還沒有能夠明白智慧大師主要想說的,但是因為他們的言語,激發了我們有關生命奧秘的其他智慧靈感。

依據一般釋義,“舍利子” 即舍利弗, 梵語Shariputra(舍利弗怛羅)的音譯略稱。 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 因其持戒多聞, 敏捷智慧, 善解佛法, 被稱為“智慧第一”。

作為探索生命奧義的大眾,我們可以利用先賢的大智慧的經典,直接學習借鑑經典中主要的義理,也可以藉由經典,啟發深層生命智慧。

而本文主要分享的,不是經典主要的義理智慧,而是經由經典智慧啟發而來的生命智慧部分。

我們說,“舍利子”稱謂的本身,就揭示了通達生命奧義的必要條件及途徑。在前面的分享中,我們談到了“觀自在”、“行深”、“照見”、“五蘊”、“空”、“度”,其中既有經典主要義理,也有經文啟發開示。這裡的“舍利子”也是經典智慧的另一種啟發開示。

心經生命大智慧之舍利 溝通生命大智慧的先決條件核心秘訣

按文字本身智慧內涵,可以直接獲得相應的智慧開示。

“舍”即是“捨得”的“舍”,捨棄,放下,不予關注等;

“利”。需要和“名利情”放到一起來思考,才可以體會背後的更多更精確的內涵。三個字放在一塊兒,“情”代表了個人主觀的感受評價喜好,和自然生命宇宙法則無關,與是否有科學事實、是否能夠實證無關。“名”主要建立在社會群體大眾的主觀評價基礎上的,實際上是多數人的主觀看法,也和事實真相、生命智慧、科學實證沒有關係。

唯獨這個“利”,不僅僅是和主觀判斷評價有關,更多的是從身體存在的需要來說。利益更多代表的是物質方面,滿足身體存在的物質條件。沒有這些東西,人真的就不能夠存活了。所以,“利”更多的是代表身體必須的客觀物質條件,是事實存在的,是可以實證的,是科學實在的物質。

對於“名、情”的放下捨去,一般和生死無關,而“利”的捨去可能就和生死有關。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能夠捨去“利”,意味著這個人探索生命奧秘的決心,意味著這個人大腦中物質利益的信號記憶、感覺干擾非常少,意味著這個人思維空靈容易溝通生命智慧,意味著更容易得到物質世界背後的實相智慧。

“子”,在中國古代,一般是對有智慧、有學問、有人品、有德性的人的尊稱。

所以,“舍利子”這個稱謂,也間接揭示了獲得生命奧義的直觀可操作的路徑。唯有捨去外部物質世界的種種利益羈絆,能夠冒著喪失肉體生命的危險,能夠為了生命大智慧而放棄身體的物質享受,將生命的注意力轉向大腦思維空間,轉向大腦思維探索的世界,才能夠具備溝通生命大智慧的條件。

人的一生,只有百年左右,這個生命時間是有限的;人的肉體能量、大腦能量是有限的,能夠關注思考的對象和信息是有限的。我們對外在物質世界、對肉體存在關注的越多,自然對大腦思維世界就關注得越少;我們在外部物質利益、在身體存在的方面耗費的時間生命力越多,自然在生命大智慧探索上耗費的生命時光就越少。

因此,要想能夠探索生命奧義,相對於一般人的生活內容,我們必須要“舍利”。“舍利”才可以節省下更多的生命時光,節省下更多的思維資源,用來探索生命智慧奧義。我們“舍利”,但是卻能“得慧”,“覺悟”,“明白”。。。。。。。

心經生命大智慧之舍利 溝通生命大智慧的先決條件核心秘訣

也只有能夠“舍利”,才有身心基礎去溝通體悟“色空不二”的生命奧義。

所以,後人研習經典,多數只能得信息,得知識,卻不能得真正智慧。其原因,不是表面文字意義不明白,而是因為放不下種種外界物質羈絆,放不下主觀想當然的“名、情”。溝通獲取生命大智慧的必要工具條件不滿足,也就是我們的大腦不能夠空靈,不能夠純淨,裝滿了“名利情”,如何又能溝通大智慧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