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唐詩三百首》060:李白第一次離開故鄉時寫的詩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第一次離開故鄉四川,仗劍去國,辭親遠遊,開啟他波瀾壯闊的一生。

他從蜀中乘船沿長江而下,經三峽赴荊門,奔向荊楚廣闊的山川。

在荊門,李白要向自己的故鄉,作一個正式的告別,於是寫了一首氣勢磅礴、想象瑰麗的五言律詩《渡荊門送別》。

精讀《唐詩三百首》060:李白第一次離開故鄉時寫的詩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詩題《渡荊門送別》,因為詩中沒有明顯提到送別的意思,所以有人認為“送別”二字是多餘的。

清人沈德潛說:“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明末唐汝詢也疑“送別”二字是衍文(因繕寫、刻版、排版等錯誤而多出來的字或句子)。

今人馬茂元先生認為,“送別”是指故鄉的江水送別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荊門,山名,位於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三對峙,地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從,至,向。

楚國,指湖北一帶,春秋時期屬楚國。

從蜀地乘船來到了遙遠的荊門山,從此踏上漫遊楚地的旅程。

精讀《唐詩三百首》060:李白第一次離開故鄉時寫的詩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江,長江。

大荒,遼闊的原野,與上句“平野”互文。

群山隨著遼闊的原野的出現,漸漸遠去消失,長江匯入廣闊的原野,自在奔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天鏡,指水中明月之影,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飛下的天鏡。

海樓,海市蜃樓,舊說海市蜃樓是蜃(大蛤)吁氣產生的,故稱海市蜃樓,但是在荊門山是看不到海市蜃樓的,所以這裡是借指江上雲霞變換出美麗的景象。

明月倒映在江水之中,彷彿是從天上飛下來的鏡子,雲霞繚繞,變換出一個個飄渺奇幻的景象。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仍:依然。

憐:憐愛。一本作“連”。

故鄉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

行程萬里,故鄉的江水一直相送,讓我不住留戀。

精讀《唐詩三百首》060:李白第一次離開故鄉時寫的詩

李白的這首詩,最值得品味的是中間兩聯。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詩人乘船出蜀,渡過荊門山後,長江兩岸的山逐漸消失了,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侵入視野。

本來,動的是詩人,而群山跟原野是靜的,但是,李白用“隨”、“盡”二字,讓群山和原野動起來了,群山隨著原野的侵入漸漸消失,原野在李白面前展現遼闊的視野。

這樣一來,李白變成了靜觀者,彷彿一切變換都在詩人心中,展現了李白包舉宇內的博大胸懷。

李白的胸中,囊括了這廣闊的原野,群山消隱,大江在其上自在奔流,這壯闊的景象充滿了一種豪情萬丈的力量。

精讀《唐詩三百首》060:李白第一次離開故鄉時寫的詩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這一聯則充公體現了詩仙的仙氣。

大江在原野上奔流,夜晚,月映大江,投下一面皎潔的鏡子,江水中的天鏡,隨船而走,就變成了飛行的天鏡。白天,江上雲霞繚繞,變換著各種瑰麗的景象,就像飄渺的海市蜃樓一樣。

這樣瑰麗的想象,非詩仙不能有。

中間兩聯,都是寫景,但是在寫景中,蘊含了李白第一次離開故鄉時的心情,沒有愁緒,只有胸懷天下的豪情,沒有恐懼,只有對外面世界瑰麗的想象。

文 | 謝小樓

精讀《唐詩三百首》060:李白《渡荊門送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