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研修年年相似,真的促进教师成长吗?

01


研修六年,自己第一次无故忘却了选课。


懊恼求安慰之际,豁然发觉周围的多数人大都错过了最后期限。


略显荒谬的是,有人问我,怎么今年讲国学的还是谭正璧,怎么我喜欢的诗词还是那几样课程?


同事说,这样的鸡肋般的继续教育,花架子胜于实用主义,真的是让人想说爱它不容易。


每年都选课,但照例是律法师德、教育理论、传统文化赏析、教学实录观评等等。就连学分、作业模式,都未曾有明显的变化。


是呀,当所谓的专业素质提升教育沦为形式主义的官样活动,总会失去了它本初的意义。这个智能时代里,科技、观念以光速的名义持续更新着;我们的家长、企业也渴求着智慧的教师培养与时俱进的人才,却不想传统的老师们还在墨守成规地研修着“汤也不换、药也不换”的老一套专业内容。


让人不禁想问,家长教师矛盾如此热烈的当下,我们还用老一套教育思想禁锢老师头脑,用固有的专业内容束缚老师手脚时,教师的专业成长还有出头之日吗?


网络研修年年相似,真的促进教师成长吗?

02


有,当然,很难。


有些经验技术方面的精进,可以在三五年内成就。但内里的术业思维、境界格局,可能十年八载内,也很难超越旁人。


遇到优质教育平台,“帮传带”“新教师系列培训”活动会让你迅速进入角色,明确教学模式,练出强大的课堂驾驭能力。若你足够努力、富有干劲儿,就能快速成长为一线教师群体中的业务骨干。


但是然后呢?职称评定算是一种职称进阶目标的话,那么年限你如何拼得过。而且在教育体制这个大环境下,很多老师用的书、备的课、讲的方式、评价反馈的策略大同小异,甚至累月经年都是如是。即使再不用功的年轻人,也能在耳濡目染中学会了拿腔拿调的把式。


说白了,大环境的谨小慎微、整齐划一,让一众改革者是不敢随便造次的。否则,轻则是一个班一学期的成绩起起伏伏,重则是一个学校三年五载升学率、入学率的整体滑坡。没有人敢轻易挥舞双臂,高喝一声,变吧!毕竟,谁又能轻易担得起责任呢!


没有锐意进取的环境,教师的专业精进只能是一条内化的自省之路。除非像男老师多走行政之路,要不然,所谓的进阶不过是虚幻一场。


反之,如果我们的教育行业自上而下都在积极地求变求新求长远发展的话,我们的方方面面都会呈现出“无问东西、蓬勃朝气”的人文风貌。更何况,这直接关系教师成长的经年研修呢。


如果求变求新,研修平台也该结合年龄群体需求,来适时做新技术推广。历年来,年纪稍大的年长教师,连网络平台如何登录都不能,更遑论复制、粘贴、上传研修作业了,其结果无非是央求年轻人代劳。倘若针对年长者培训其基本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使其在精神尚可的年纪里收获新知、得到打开新世界的一扇窗,想必这也是课程设计者的功德一件。


对于年轻人,拿简单的PPT课件制作说吧。很多人诚然在操作上驾轻就熟,但在更深层次的版式设计、美学包装上,却是毫无进展。也就是说,当商业社会里的精英们,已经在课件制作上追求审美层次的超高价值时,我们这些待在学校里的日渐苍老了心灵的老师们还停留在软件使用的入门级别。


如果求真正的专业升格,研修平台也该学科课程内容设置上,多涉及一线区域或一线平台的优质资源。有时,教师哀叹同省份内一线城市学生的天分远超四线城市学生的。孰不知,一线城市的有些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学手段更是超越三四线城市好几个段位。网络研修平台若能在推优普及方面,做出哪怕具体可操作的尝试,也算是对教育弱势区域的精准扶贫。


网络研修年年相似,真的促进教师成长吗?

03


话又说回来,其实能够让教师不断精进的方面,诚然不该是单纯利用各种教育平台关注如何成为更好的教书匠这一思维,而是如何在学科教育中不断更新术业知识域、在见识格局上不断跃迁文人的术业追求。


能够决定我们成长,始终是自己不甘平凡的野心勃勃。


曾经跟位专家型教师,聊起民国时期那些做过中小学教师却享誉文学史的作家、学者的人生。她表示非常钦佩他们一路跨越、不止步于当下的气魄与毅力。


福州三大才女之一的庐隐,做过北平公立女子中学的体操、家事园艺教员,当过安徽女师附小的教员;在开封女子师范任教过;后来考进女师大国文部,再后来成为重要的现代中国女作家之一。


北京师范毕业的老舍,也曾到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两年,在南开中学教国文,即使在新加坡滞留半年也是以中学教员为业,再后来做了山大文学院教授,继而辞职专心写作。


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之一朱自清,在北大哲学系毕业后,也曾在杭州第一师范、江苏省立第八中学教授国文、哲学;在浙江台州第六师范学校任教,但再后来他是清华大学中文系的教授。


她说,那时候的文人,从不曾因为要做中小学教师,而放弃自己的术业追求;反而是以各种可能的机会和时间孜孜不倦地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准、开拓自己的视野心胸,甚至不畏艰难地去搏取人生腾挪的可能。


庐隐每次当教员,大都是因与己志趣不相符而作罢。她激进反叛,与世俗旧势格格不入,不是选择顺势而为,反是逆流而行,从旁听生到正班生;从学生会干事到新女性作家;从不知疲倦。


老舍即使在当中学教国文的间隙,也还在夜校和燕京大学恶补英文;并勤耕不辍地发表自己的短篇小说。朱自清虽然是中学、师范教员,但从未放弃过参加新文学运动,办诗歌杂志、写散文、研究古典文学,每一步都是不懈进取,每一步都是严肃认真。


所以你看,那些大师们不是无缘无故从小老师变成伟大文人的;就好像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但是,你若不放弃自我追求,你也可能有朝一日成为理想中的自己。前提是,对当下的自己,对目前的术业,不满足!


有人说,做老师不能只做匠人,而应成为术人;教书匠的知识储备是半满且略陈旧的,术人的知识储备虽然也不满溢但却在不断更新。


现在这个时代,信息是爆炸性的。年轻人错过一丁点,就会被同伴鄙视太

LOW了。更何况是教书育人的老师,学科领域的新东西也是随时在网络的某个角落发酵成为时代新向标。你若不关注,如何自我升级; 你若不扎根深厚,如何以卓然之姿驳斥其荒谬与偏执。


所以,研修研修,单靠平台,也未免太让其负重。归根结底,自己研究的术业,终究要考自己修为而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