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市志愿者协会主办的相关活动传出消息,我国房颤患病人数已超 1000 万,新发患者人数不断增多,每年用于治疗房颤的费用高达 300 亿元。
中科院院士、东方医院副院长陈义汉教授在活动上说,“房颤,是很容易被公众忽略的一种疾病,即使没有任何症状,房颤患者中风机率也会增加5倍,致残致死风险骤增。”市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刘少稳教授则指出,帮助公众提升房颤意识、推广先进治病理念和技术手段,是减少危害发生的第一步。近年来,治疗房颤技术手段得到显著提高,主要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对有反复发作症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有心衰的持续性房颤患者来说,药物治疗具有效果不明显、副作用大、不能根除房颤等弊端。相形之下,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术通过在心房内插入导管,释放高频电磁波、将病灶控制在一定区域的方式治疗房颤,是目前根治房颤、减少血栓栓塞风险的首选方式。
专家同时提出,房颤治疗“五大误区”不该被忽视——
早期房颤患者自觉心慌明显,心跳时快、时慢,症状十分显著。当转为持续性房颤后,因长期对快心率的耐受或持续性房颤心率相对缓慢,上述症状反而好转。这部分患者很容易误认为症状改善、忽视治疗,其实这才是恰恰最危险、最需要正规治疗的人群。此外,房颤往往合并其他心脏病(如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病等),房颤发作会增加其他心脏病的风险。
大多数房颤患者首先选择药物治疗,尤其是阵发性房颤患者。常见的药物为心律平、索他洛尔、倍他乐克、地高辛、可达龙等。上述药物可能会对患者症状有一定治疗效果,但经长期服用这些药物的效果越来越差,不仅达不到根治的目的,还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近年来导管射频消融为房颤的根治带来了曙光。
全国道德模范、救火英雄王海滨在接受体检
误区3 老年人房颤导管消融风险高、安全性差。
老年人体质较弱,合并慢支、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等,不少人认为老年人房颤导管消融风险较高,其实这是对房颤导管消融手术方式不了解造成的。所谓导管消融,是一种“微创”的介入操作,只需在局麻下,穿刺静脉提供血管入径即可,只留有针眼大小的皮肤切口。导管送入心脏对引起房颤的病灶进行消融,手术需要2小时左右,手术后穿刺部位仅需要沙袋压迫8小时即可,老年人能很好的耐受。临床工作中老年人房颤占导管消融房颤80%以上。从国内外大的电生理中心实践来看,消融安全性很好,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实际上小于1%。
误区4 瓣膜置换术后房颤患者无需治疗。
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的发生率高达30%以上。风心病患者进行瓣膜置换术后,解除了瓣膜的狭窄,理论上增大的左心房应该回缩至正常大小。但如患者合并房颤,这些风心病患者进行瓣膜置换术后,扩大的心房非但不回缩,还会继续扩大,最后诱发心衰,加重病情。从而使患者既受了开胸手术的痛苦,又花费了巨额的费用,而且又无法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误区5 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房颤不能根治。
器质性心脏病(如风心病、心肌病、甲亢型心脏病、高心病、冠心病等)患者同时并存房颤非常多见。抗房颤药物对于这类患者疗效更差,很多患者认为,自己在原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一旦发作房颤,只能通过药物来控制心率。其实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成熟的房颤外科治疗(左心房迷宫术)成功率几乎均在90%以上,提示器质性心脏病不是影响房颤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是与外科迷宫术理念极为接近的介入方法,创伤小、临床根治率高,为患者带来福音。
活动为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和市优秀志愿者等先进典型免费心脏健康(房颤)体检。上海市房颤公益宣教项目同时启动。记者了解到,来自上海14个综合性医院的心内科专家组建“迎进博,房颤公益宣讲团”,宣讲团旨在加强公众房颤疾病教育、提高全民心脑血管健康素养,促进形成健康生活的良性循环。
来源|上观新闻
閱讀更多 我要問名醫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