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不想去學街舞了(親子關係,告訴孩子努力的意義)

爸爸,我不想去學街舞了(親子關係,告訴孩子努力的意義)

-01-

暑假給上中班的兒子報了街舞班,今天是第四次課。

臨近上課的時候,兒子說出了他的心事:爸爸,我不想去了。

出於對他的瞭解我知道,在學街舞這件事上一定是給了他不好的體驗。

和他一個班上的學員都比他大,他是最小的一個,學起來最吃力。

因為擔心學不好,擔心自己成為落後的一名,他想逃避,甚至是放棄。

因為做不好,所以不想做;因為害怕失敗,所以不敢去嘗試。

-02-

類似的情況不是第一次出現,也不是僅僅出現在一個人身上。

遇到這種事情,作為家長的我們會有怎樣的反應呢?

第一種,威權型。認為孩子不聽自己的話,是對家長權威的挑戰,先是劈頭蓋臉罵一通,然後逼著他繼續去學;

第二種,訴苦型。對孩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告訴他大人掙錢多麼不容易,既然都交錢報名了那就要好好去學,哪怕不喜歡,也要把報名的課程學完;

第三種,看衰型。認為孩子個性太弱,害怕失敗不願意學習新知識,擔心他以後成就有限,看衰孩子的未來。

說實話,一開始我屬於第三種家長。

這讓我想到了自己的小時候,同樣的心理,同樣的擔心,害怕做不好,直接選擇放棄。因為這種心理,到目前為止沒有培養出自己可以拿得出手的特長,這是我現在最大的遺憾。

但是,這到底是孩子的個性問題還是思維方式問題呢?如果個性就這樣,很難去改變,但是如果是思維方式問題,就可以通過教育引導實現轉變。

-03-

最近在讀的一本書,美國心理學家徳韋克教授的《終身成長》,對此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野。

徳韋克在書中著重闡述了兩種思維模式的區別及其對人生髮展的影響,分別是“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

固定型思維模式者認為人的智商、能力等是固定不變的,不能通過後天的訓練習得。

與通過努力獲得能力發展相比,他們更願意去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從而證明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則是儘量避免做自己不擅長的,避免被貼上失敗的標籤。

在固定型思維模式者看來,努力是沒有意義的,只有不聰明的人才需要努力;他們也排斥努力,努力後還是失敗的事實,會讓自己沒有藉口,這是他們最大的恐懼。

與之相對的是成長型思維模式者,他們認為個人的能力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後天的不斷學習和訓練中不斷完善,因此他們更樂於去接受新的挑戰,在一次次地嘗試中拓展自己的能力,發展自己。

我意識到,我兒子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維模式者。

-04-

既然意識到了問題的根源,那麼接下來就是要考慮如何讓他轉變思維模式。

由此,我們父子倆開始了一段關於“努力的意義”的對話。大致過程如下:

爸爸:為什麼不願意去學,是怕學不好嗎?

兒子:是的。

爸爸:跳不好也沒關係,你還小,正是學東西的時候,不要害怕犯錯,害怕失敗。

爸爸:任何事情都是從不會到會的過程,你要是怕學不好就不學,那你就永遠不會了。你看樂樂哥哥街舞跳得多酷啊。

兒子:樂樂哥哥是大孩子了。

爸爸:他也是從小的時候學的啊,一開始也不會,慢慢學習的。就像你一開始也不會輪滑,現在滑得多好啊。

兒子:我輪滑超快的。爸爸,你什麼時候給我報名跑步比賽?(跑步是他的長項)

爸爸:等有機會就給你報名。你跑的很快,這是你的優勢,要多練習,但是你不會的也要練習,要多嘗試,這樣才能學會啊。

兒子:知道了,我們去吧。(情緒好了很多,不再排斥了)

上課的時候主動舉手表演,下課後立馬跑到我身邊,給我彙報。

兒子:爸爸,剛才上課的時候,我不想上臺表演,但是通過我的努力,最後我去了,還得到貼紙了。

爸爸:是的,很棒。就是要多努力,多嘗試,這樣我們才能學會很多東西。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