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缸機:你嘴裡的嗤之以鼻,會是今後電動時代的精神食糧?

適應巡航、語音識別、可變正時,毫無疑問,每項新技術的應用都會讓汽車性能得到提升,大多也都會受到追捧,不過也有例外,比如三缸渦輪增壓發動機,雖然對效率和油耗有明顯提升,但大部分消費者卻並不買賬。

三缸機:你嘴裡的嗤之以鼻,會是今後電動時代的精神食糧?


對於三缸機的第一印象要追溯到十幾年前,從夏利、奧拓到後來的比亞迪F0,這些搭載的三缸發動機的車型動力差、抖動大、毛病還多,即使是當時比較高端的奧迪100,在搭載5缸發動機後也沒能擺脫抖動和難修理的特質,三缸機或單缸機也就變成了廉價、低端的代名詞。

儘管如此,趨勢卻在追溯歷史,在油耗標準和排放法規的嚴苛限制下,大排量V6、V8發動機正在瀕臨滅亡,沃爾沃XC90、寶馬7系、奧迪A8等大型車使用2.0T發動機也早已不是新鮮事,對於尺寸更小的車型,生產商們也開始重啟三缸機,並加入渦輪增壓等技術,提升效率。

三缸機:你嘴裡的嗤之以鼻,會是今後電動時代的精神食糧?


目前,福特福克斯、別克GL6和寶馬1系均有三缸版本銷售,據悉大眾也將率先在高爾夫上國產三缸機,過了快20年又重走來時路,是時代退步了嗎?或許是我們的思想沒跟上節奏。

動力、體驗都不是障礙,要不要放下執念?

關於各家三缸渦輪增壓發動機的數據對比、試駕體驗已經有許多,基本可以達成的共識是,三缸機在動力參數和油耗表現上,持平或超過四缸小排量自然吸氣發動機,至於抖動問題,大部分車評人給出的答案是不刻意察覺很難發現。

三缸機:你嘴裡的嗤之以鼻,會是今後電動時代的精神食糧?


其實,在治抖方面,各家都進行了修煉,以通用和寶馬為例,通用的Ecotec發動機採用了鐘擺式飛輪技術,通過飛輪離心擺動抵消震動,再給飛輪增加吸振器減少震動;而寶馬在B38發動機的曲軸箱安裝了平衡軸,與曲軸通俗反方向轉動,抵消震動。除此之外,良好的發動機隔音也是必須的。

車載君曾試駕過別克GL6的1.3T版本,或許是平時開的車歲數大了,確實沒感覺GL6有多抖,日常使用和普通的小排量自然吸氣幾乎沒什麼差別,低速狀態下急加速反而更有力量,當然,感受層面並沒有標準的答案,抖不抖自己去試駕就可以了。

三缸機:你嘴裡的嗤之以鼻,會是今後電動時代的精神食糧?


車載君認為,大家對時下三缸機的性能表現並非沒有了解,技術和性能與十幾年前夏利上的肯定是兩碼事,排斥的根本原因是無法放下心中的執念。

在雅閣、佳美、天籟等取消六缸版本之後,廠家和用戶就像約定好了一樣,四缸發動機是底線,你可以通過阿特金森循環、渦輪增壓和可變正時等去壓榨效率,但缸數是最後的尊嚴,可三缸渦輪增壓發動機的出現,卻在向習慣挑戰。

三缸機:你嘴裡的嗤之以鼻,會是今後電動時代的精神食糧?


對於新技術應用,消費者一向是弱勢群體,就像自動啟停,甭管有沒有用、好不好用,該來的總會來,放下執念吧,隔壁的凱迪拉克XT4和全新福克斯,都已經開始把之前八缸發動機使用的閉缸技術挪到了小排量上。如同奔馳研發總監Olakallenius所說:到2025年,內燃機仍是銷售主力,繼續優化、提升效率至關重要。

三缸機只是一種拓展,總比純電動好接受吧?在未來電動們橫行的年代,說不定你還會懷念。

更容易解決渦輪遲滯,三缸機的優點了解下?

除了顯而易見的缺點,三缸機也有自己的優勢。

首先是渦輪遲滯現象會比四缸機控制的更好,四缸發動機多少都會被排氣干涉,閥門會削弱排氣氣流帶動渦輪的力量,而三缸發動機則可以避開,三缸發動機的排氣脈衝是連續的,一個脈衝緊接著一個,脈衝和渦輪葉片接觸很容易形成持續的加速效果,渦輪遲滯也會更輕微。

三缸機:你嘴裡的嗤之以鼻,會是今後電動時代的精神食糧?


其次是扭矩大,熱效率高。從結構來說,同排量發動機,缸數越少,低扭越充沛。簡單理解,每個汽缸的容積越大,缸徑和衝程也會增大,意味著低轉速扭矩更大,再加上三缸機少了一套活塞連桿,曲軸和凸輪軸也更短,發動機磨損變少,熱效率也會相應提高。

三缸機:你嘴裡的嗤之以鼻,會是今後電動時代的精神食糧?


同時,由於體積小,三缸發動機更利於車內空間的釋放,隨著汽車保有量越來越多,近幾年的設計趨勢正在向短前懸方向發展,以方便城市駕駛和停車,在有限的車身尺寸下,發動機小意味著可在佈局上為客艙提供更大的空間。

三缸機:你嘴裡的嗤之以鼻,會是今後電動時代的精神食糧?


最後是擁抱未來,因為重量輕,三缸機更容易佈置電動機,形成混合動力系統,低速狀態電動系統工作,也能解決三缸機先天缺陷帶來的抖動問題。

總結

都知道電動化已經不遠了,某大V曾說:有條件的消費者一定要儘量選擇大排量、多缸數的車好好享受幾年,可沒條件又討厭電動汽車的呢?三缸機或許是個折中選擇。但說到底,只是一種趨勢,四缸機也不可能被取代,沒什麼好糾結的。

另外,根據目前搭載三缸機的車型售價來看,它們並不比同級別的四缸機便宜,所以不僅是消費者守舊,廠家們或許也該在價格和質保上更開放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