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门取静,闭口得静,闭心自静

《文中子》有言曰:“上士闭心,中士闭口,下士闭门。”那么“士”为何意?在古代指的是士人阶级,也泛指普遍的知识分子;而从现代意义看来,“士”可指普罗大众,一切有生命、有思想的人。

从下士至上士,从闭门到闭心,是指人的思想行动从客观到主观改变,亦指一段心境递进的过程。从字面看来,就好比人为了寻求安静,有人只能选择关门关窗,以减弱环境噪音;而有人却能静坐不动,心静自然周遭静。

辩证看来,下中上士其实并没有好坏次优之分,彼此间都是为了寻求一次内心的宁静与愉悦,减少来自各方面的浮躁与不安。

闭门取静,闭口得静,闭心自静

下士闭门,随缘即变

“下士闭门”,意为需要一扇可以为内心摒除嘈杂浮躁的“门”,这扇“门”可以是惬意地去一次竹林独处,感受自然外物的美好安宁;或静听一曲舒缓的音乐,把浮躁埋没;或与三两好友下盘棋、品壶酒,畅叙旧情……这些都属于“闭门”之举,以外物之静而达到内心“不乱”。

佛家说:万般诸像皆虚幻。对于世上一切可以迷惑人的心境之物,当以平常心看待,莫让其闯进心门,扰了自己的生活,而“下士闭门”,可谓是最直接简易的取静之举。

闭门取静,闭口得静,闭心自静

中士闭口,谨言慎行

好言者,是非多。谨言慎行、适时闭口,也是取静通途之一。

《菜根谭》有言:“十语九中,未必称奇;十谋九成,未必归功。君子所以宁默毋躁,宁掘毋巧。”心有如泰山之稳重者,从不人前人后侃侃而谈,更不会言论他人是非,他们善于观察事物、认真倾听,毕竟成为一个善于倾听的好听众未必比成为一个言辞畅快的演说家简单。慎言者多心智安宁,处世不惊,生活自然也是闲庭看花,怡然自得。

“言多必失”是每个时代都不会褪色的箴言,试问又有多少烦恼浮躁不是从口而入的?

闭门取静,闭口得静,闭心自静

上士闭心,随缘不变

修心之道,此为最佳。这并不是一种超然的状态存在,更多的是人能够以强大的自制力来控制自己。在投身于事业和学习中都能达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的状态,因而多能大业有成。

毛泽东读书的时候,喜欢在人来人往的闹区看书。别人不理解,他说读书人应该在任何的环境之下都能字字入心,才算是读书。经过这一番闹中取静的锻炼,才成就了他在日后的硝烟炮火中能镇定自若、处事临危不乱。

伟人的光彩,折射出“存乎一心”的高度,如庄子所言:“唯止能止众止。”在这越是浮躁喧嚣的世界里越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到底还是离不开内心的极致静笃。

闭门取静,闭口得静,闭心自静

面对欲壑纵横、人浮于事的现状,人总得为自己闭门、闭口或闭心。不乱于心,方能将最纯朴的快乐尽收心底。

闭门取静,闭口得静,闭心自静

纳兰诗词

「最受欢迎纳兰词容若公众号 最具人气的纳兰词解读」

诗词 | 纳兰词 | 古文 | 唯美 | 短篇 | 随笔

王国维:“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