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德國人不遠萬里跑到日本學射箭,6年以後他震驚了……

“射箭”最重要的,並不是射中靶心,而是無止境的“忘我”。

我們中國古代的貴族教育體系有“六藝”的講究,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的“射”就是“射箭”,但是這種冷兵器時代的必備武藝現在在現實生活中已經不多見了。

奇妙的是,古代中國的思想傳入日本,孕育了日本射箭中的“文射”儀禮。有一個德國人,叫歐根·赫裡格爾,他跑去日本,學習了整整6年的傳統“弓道”,寫出了這本書——《學箭悟禪錄》,又稱《箭術與禪心》。

這是一本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奇妙小書,讀後讓人十分讚歎。

這個德國人不遠萬里跑到日本學射箭,6年以後他震驚了……

為什麼一個德國人會對射箭這麼感興趣呢?

赫裡格爾先生原本是海德堡大學的講師。由於對東亞神秘文化的嚮往,他在40歲那年遠渡日本,當上東京大學講師,教授哲學。

作為一個愛學習的男生,在業餘時間,他準備學習一門日本的傳統文化。

這個德國人不遠萬里跑到日本學射箭,6年以後他震驚了……

正好他有個同事是法學教授,叫小町谷操三,已經學了二十年的“弓道”。熟人好辦事,赫裡格爾就求同事,向他的老師——阿波研造說情,拜師學藝。

阿波研造可不是一般人,他在日本被譽為“弓聖”,開創的流派以“一射絕命”為宗旨,將禪術與佛心融入弓道。

這個德國人不遠萬里跑到日本學射箭,6年以後他震驚了……

赫裡格爾的出發點也很單純,他原來在德國學過手槍射擊,他想,射擊和射箭很有共同點啊!會瞄準就行了啊,學起來肯定不難!

沒想到,大師起先拒絕了,不肯教授“外國人”。直到這位德國人反覆說,自己學弓道,不是為了“娛樂”,而是為了“禪”,大師才勉強收下了這名弟子。

這個德國人不遠萬里跑到日本學射箭,6年以後他震驚了……

1 拉弓用“神意”

第一課就是拉弓,拉日本弓。

但是……大師不許用“臂力”拉弓,而要用“神意”。

這個德國人不遠萬里跑到日本學射箭,6年以後他震驚了……

大師從不讓學生練臂力、蹲馬步。叫他們拉弦只能用“兩隻手”,胳膊和肩膀的肌肉必須要放鬆。

這個德國人不遠萬里跑到日本學射箭,6年以後他震驚了……

▲ 在日本學習箭術的赫立格爾(一看就很僵硬……)

這不可能呀!練習了很久,赫裡格爾完全沒有辦法放鬆。他覺得,拉弦使盡了全身的力氣,怎麼可能還放鬆?!那非得肌肉猛男才有可能吧?

這個德國人不遠萬里跑到日本學射箭,6年以後他震驚了……

錯。大師說,射箭也不是為了鍛鍊肌肉,所以不能增肌擴胸。

於是練了幾個月,他還是不會拉弓。

這個德國人不遠萬里跑到日本學射箭,6年以後他震驚了……

大師告訴他,這是因為他的呼吸不對,要綿綿不斷,形成一種節奏。

這下更痛苦了,他發現自己竟然不會呼吸!

於是赫裡格爾又開始學習呼吸!按大師的教導,吸氣後要輕輕地將氣往下送,讓腹壁儘量擴展開來,屏一會兒氣,再儘可能緩慢均勻地呼出。略停後,又快吸一口氣,一呼一吸,綿綿不斷,以後便會漸漸地形成一種節奏。

等他學會“帶節奏的”呼吸,並且與舉弓、拉弓的動作能搭配上去的時候,整整一年已經過去了。

2放箭要放鬆

新的學年開始了。赫裡格爾終於可以摸箭了。

這個德國人不遠萬里跑到日本學射箭,6年以後他震驚了……

赫裡格爾心想,按手槍射擊的常理來講,只要稍微抖動一下,肯定會射偏。所以,箭要射得準,必須靠手穩

但是,大師仍然讓他“放鬆”。完全“不要考慮怎樣去射”。說要不經意的時候“張開右手”,而且“手要像嬰兒的手一樣無意地放開”,箭才能射得平穩。

這個德國人不遠萬里跑到日本學射箭,6年以後他震驚了……

赫裡格爾實在搞不懂了,如果“保持放鬆”,那弓還沒拉滿,弦就脫手啦?箭也飛走啦?那怎麼能射準呢?

他跟老師展開討論:“拉弓放箭難道不是為了射中靶子嗎?”

這個德國人不遠萬里跑到日本學射箭,6年以後他震驚了……

真正的藝術,”大師高聲說道,“是沒有目的、沒有目標的!

你越是一心想學會以射中靶子為目的的射箭,你就越射不好箭,靶子離你也會越遠。”

於是,赫裡格爾更心塞了……

這個德國人不遠萬里跑到日本學射箭,6年以後他震驚了……

兩年過去了。

3 如竹葉積雪

第三年,大師繼續教以前學過的練習:拉弓、定住、放箭。

赫裡格爾心煩意亂,笨手笨腳,身子搖晃,欲哭無淚。

大師說,竹葉在積雪的重壓下越彎越低,突然積雪滑到地面,而在滑落之前竹葉並沒有抖動。射手的手,也應該像竹葉那樣,直到箭脫手而出。射手甚至連想都來不及。

這個德國人不遠萬里跑到日本學射箭,6年以後他震驚了……

可是整整三年過去了,赫裡格爾還是不能讓箭“脫手而出”。

他心情抑鬱,因為學了三年“弓道”,感覺啥也不會。

這是不是太浪費時間了?日本很可能有別的更重要的藝術值得學習,而他只學了三年拉弓!一箭還沒有射出去!

這個德國人不遠萬里跑到日本學射箭,6年以後他震驚了……

他突然想到,“脫手而出”不是可以用技巧解決嗎?放箭前拉久了,其他指頭不知不覺地死死壓住拇指,那把其他指頭一鬆,箭不就飛出去啦?

他試了下,這方法,不僅箭快如閃電,而且會“像積雪滑下竹葉一般”。

沒想到,大師看了一次,就氣憤地離去。

這個德國人不遠萬里跑到日本學射箭,6年以後他震驚了……

赫裡格爾無奈地向大師道歉,承認了自己“走捷徑”的錯誤心理,重新開始練習。

他慢慢學會了,在學習弓道時,走過任何地方,都目不旁視,就好像世上只有一件事是重要的,那就是弓道。

這個德國人不遠萬里跑到日本學射箭,6年以後他震驚了……

終於有一天,在射過一箭後,大師深深地鞠了一躬,突然停了課。

“剛才‘它’射出去了!”大師說。

然這一箭只是捱到靶邊,但是,終於達到了大師說的“脫手而出”。

這時,四年已經過去了。

4 黑夜中的兩箭

第五年,新的學習開始了,赫裡格爾終於可以“射靶子”了。

箭靶設在50米開外的地方,立在又高又寬的沙堆上,上面覆蓋著漂亮的瓦屋頂。射箭人站在另一個大廳,兩個大廳以高高的木板相連。

但是,大師不准他瞄準靶子,而是要把目標設在無窮遠的地方。

這個德國人不遠萬里跑到日本學射箭,6年以後他震驚了……

赫裡格爾還是射不中,這種漫無目標的射法使他又受不了了。

射箭既然不是為了射中靶子,為什麼又要放個靶子?難道是逗我玩?

大師說,錯。射中靶子只不過是一個人在射箭時,絕對無求、無我的外在證實。你真不用瞄準。只要進入了那種狀態,你也能成為大師。

啥?不用瞄靶?只需要狀態?您確定不是忽悠?

“這樣說來蒙上眼睛您也應當能射中吧?”赫裡格爾終於忍不住,破天荒頂撞了一句。

大師向他掃了一眼,讓他:“今晚來見。”

接下來,全書最驚心動魄的地方出現了——

這個德國人不遠萬里跑到日本學射箭,6年以後他震驚了……

晚上到了,師徒二人進入箭室大廳。大師叫赫裡格爾在靶前的沙堆上插上一支又長又細如織衣針般的線香,但並不打開靶臺上的電燈。

光線暗淡,赫裡格爾甚至連靶臺的輪廓都看不清,靶子的確切位置也辨認不出。大師“舞”過儀軌後,射出了第一箭,那箭飛向沉沉的黑夜。接著又射了第二箭。

這個德國人不遠萬里跑到日本學射箭,6年以後他震驚了……

當赫裡格爾打開靶臺上的燈時,他驚奇地發現第一支箭不偏不倚,正好射在靶心正中的黑點,而第二支箭則扎入第一支箭的尾端,透過箭桿,最後緊靠著插在靶心上。

這個德國人不遠萬里跑到日本學射箭,6年以後他震驚了……

大師的這兩箭“射中了”赫裡格爾。他再也不跟大師狡辯了,一夜之間彷彿變了個人似的,再也不擔心瞄不準靶子了。

他發現,大師監督他們時,

從不看靶子,只是盯著射手

5 終極考核

日本人認為,不管是弓道,還是劍道、插花、茶道、舞蹈、美術……假如一個人真想精通一門藝術,光有技巧方面的知識是不夠的。

他必須超越技巧,讓藝術成為一種“無藝之藝”。

無數個寒暑,大師只是督促赫立格爾一遍又一遍地拉弓,一遍又一遍地瞄準,一遍又一遍地放箭。他的提示總是很簡單,那就是,放下。放下緊張,放下控制,放下思慮,放下自我。

這個德國人不遠萬里跑到日本學射箭,6年以後他震驚了……

他教導射手,不為射得不好而悲傷,也不為射得好而歡喜。從歡樂與痛苦的羈絆中解脫出來,學會以平和寧靜的心境去超越它們。

第六年,終極考核來了,赫裡格爾發現,他終於可以在射箭的時候,輕而易舉地進入一種“靜定”的狀態,而大師考核的就是這種專注的狀態。

這個德國人不遠萬里跑到日本學射箭,6年以後他震驚了……

考核成功通過了。赫裡格爾也要踏上回家之路了,他詢問大師,怎樣才能在歐洲還繼續學習弓道?

大師告訴他,即使老師和學生遠隔重洋,只要學生在練習所學到的東西,老師就永遠與他同在。只要看到他拉弓的照片,老師就能明白,他是否身心一體。

最重要的是,“弓道”是一場射手與自身的終極較量。

大師把自己最好的弓送給他,並叮囑,當他已經超越這把弓的時候,不要把弓擱起來留作紀念!

“毀掉它,將它燒成灰燼,什麼也別留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