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竇炎,試試麻杏石甘湯加味

鼻竇炎,試試麻杏石甘湯加味

鼻竇炎也是危害兒童健康的一大常見病,本文作者用麻杏石甘湯加味,並詳細列舉了加減法,我覺得很有道理。書友們若有好辦法也來一起討論一下~

鼻竇炎是鼻科常見病、多發病之一,有急、慢性之分,以慢性者多見。近幾年來,筆者運用麻杏石甘湯加味治療之,獲得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將有病歷記載的30例總結如下。

一、臨床資料

臨床診斷:根據頭痛、頭昏、鼻塞,流黃濁鼻涕,甚或流膿性鼻涕,嗅覺減退等症狀,急性者或伴有發熱惡寒,咳嗽吐黃痰等。或五官科檢查,發現鼻腔中、下鼻道或嗅裂處有膿性分泌物,或中鼻甲肥大,或局部紅腫壓痛和叩擊痛。

基本方:炙麻黃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甘草6克,辛夷15克,苡仁20~30克,桂枝6克,葛根10~15克,赤芍15克,桔梗10克,陳皮10克。水煎服,日1劑。

加減法:

如無辛夷可用蒼耳子代,也可兩藥同用;

黃濁膿性鼻涕多者,苡仁用至30克,加敗醬草、金銀花、黃芩、皂刺、車前子;

頭痛重者,加菊花、川芎、白芷、藁本;

鼻塞重者,加皂刺、穿山甲、絲瓜絡、路路通、石菖蒲;

大腸熱結便秘者,加酒大黃、芒硝、枳殼;

有外感表證者,加荊芥、防風、金銀花、連翹、菊花、蔥白;

氣虛者,加黃芪、黨參、升麻;

陰虛者,加沙參、麥冬、何首烏;

納差者,加谷麥芽、雞內金、砂仁、萊菔子。

一般服藥6~20劑,最多者30餘劑。

四、病案舉例

女,18歲。兩個月前感冒未徹底治癒,繼之頭痛、頭昏、頭脹、鼻塞、流黃濁鼻涕、嗅覺減退、記憶力減退、神倦。近半月來上述症狀加重,舌質淡紅苔薄黃,脈弦細。

鼻竇攝片示:兩側上頜竇、篩竇竇腔混濁,密度增高,其餘鼻竇無病變,診為急性上頜竇、篩竇炎。

基本方加菊花10克,荊芥10克。

服3劑後,諸症明顯減輕,又服6劑,諸症痊癒。為防復發,又服10劑。鼻竇攝片示:左側上頜竇稍模糊,其餘鼻竇無病變。隨訪10年未復發。

五、體會

麻杏石甘湯出自《傷寒論》,具有辛涼宣洩、清肺平喘的作用,主治外感風熱之邪壅遏於肺所致喘咳。鼻竇炎從臨床症狀來看屬於中醫學鼻淵和鼻窒範圍。

明·《景嶽全書·雜證謨·鼻病》說:“鼻淵證總由太陽督脈之火,甚者上連於腦,而津津不已,故又名腦漏……以餘之見,謂此炎上之火,而治兼辛散,有所不宜,故多不見效,莫若但清陰火而兼以滋陰,久之自寧,此即高者抑之之法……若火之甚者,再以清涼甘劑加減用之,每獲痊癒。”

通過臨床實踐,結合現代醫學對本病的認識,筆者認為鼻竇炎的發病與肺經之鬱熱或大腸經之熱有密切關係。因肺開竅於鼻,與大腸互為表裡,在生理、病理上有著密切聯繫。肺司呼吸,鼻為呼吸出入之門戶,由於風熱犯肺或風寒犯肺鬱久化熱,或大腸經之熱上攻傳入肺,邪熱稽肺,肺失清肅,邪滯不去,而致使肺經蘊熱循經附氣(呼吸之氣)上蒸於鼻,燻灼肌膜。

因為鼻竇與鼻腔通道之天然開口小,由於炎症水腫引起竇口狹窄或阻塞,影響鼻竇腔的通氣和引流,而致鼻塞,流黃濁鼻涕,頭痛、頭昏、頭脹,嗅覺減退等症,發為鼻竇炎。

本病絕大多數屬多種致病菌混合感染。故用麻杏石甘湯清肺經之蘊熱以治本,佐辛夷、桔梗、苡仁、陳皮等清熱通竅、除涕排膿、止痛為輔,杏仁入肺、大腸經,除肺熱,降氣行痰,能潤燥,通大腸氣秘,桂枝、葛根有通陽、昇陽作用,能升清化濁,使清陽得以上達清竅,能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排膿止痛作用。因病久入血絡,鼻黏膜呈慢性充血肥厚,故用赤芍涼血活血消腫。本方具有調整機體免疫功能、抗菌消炎和改善鼻竇黏膜血液循環和血管通透性的作用。故臨證用之,療效確切。

筆者還用本方加減治療鼻癢鼻塞,噴嚏,流清稀鼻涕等過敏性鼻炎反覆發作者,療效也比較滿意,其作用機理有待於作進一步研究探討。

每日一文,陪伴中醫人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